“斗雞”是大班幼兒比較熱衷的一項民間體育游戲。它對場地要求不高,也不用準備任何輔助器材,幼兒們很容易就能自發組織起來。
觀察與實錄
晨間活動開始了,幼兒們各自玩著自己喜歡的游戲。辰辰一開始在玩跳房子的游戲,后來,參與跳房子游戲的幼兒漸漸多了起來,大家排隊的時間也越來越久。這時有人提議道:“辰辰,不如我們來玩斗雞比賽吧!”辰辰點頭表示贊同。于是,一場斗雞比賽就這樣拉開了序幕。
片段一:只見辰辰慢慢地將左腿盤起來,手還沒抓穩腿呢,身體就開始搖搖晃晃地像喝醉了似的。他努力地調整了一下重心,改成將右腿盤起來,但只跳了一下,腳就落地了。
片段二:南南和小伙伴準備來一場一對一比拼。可是在比拼的過程中,兩個人一直繞著對方轉圈,始終碰不到一起去。最終倆人還沒開始斗雞呢,南南的腳就先落地了。
片段三:樂樂的個頭比較矮小,在斗雞的過程中屢次被同伴擊敗。在第三回合中,看到戰斗力比較強的玥玥朝自己進攻而來,便選擇轉向逃跑。在單腳跳躍了幾下后,樂樂的腳不由自主地落地了,接著他氣喘吁吁地停在原地休息。
識別與分析
跳是一種身體彈射技能,不僅需要一定的腿部爆發力,還需要有相應的身體控制與動態平衡能力,其中涉及復雜的身體協同動作。斗雞是一款對抗性平衡游戲,具有一定的技巧性,對幼兒單腳跳的水平要求很高。
在此次晨間活動中,我們發現這幾名幼兒單腳站、跳的運動水平有所欠缺。于是我查閱了《學前兒童健康學習與發展核心經驗》中關于“單腳跳”的動作要點及運動經驗,發現這三名幼兒單腳跳時分別在平衡能力、下肢力量以及耐力方面均不達標(見表1)。

當然,一次的觀察結果并不足以說明一個幼兒真正的運動發展水平。于是,我借助戶外活動及體育游戲時間,對班級所有幼兒單腳跳的運動能力做了一次測評,最后發現辰辰、南南和樂樂三名幼兒單腳跳的發展水平均落后于班級幼兒的平均水平(見表2)。

1.幼兒體能方面
單腳跳是一種比較難的跳躍方式,相對于雙腳跳,除了對腿部爆發力有所要求,還需要幼兒有較好的身體平衡能力。
從游戲現場我們可以發現,幼兒們在玩斗雞游戲時由于單腳跳水平的差異,表現出來的狀態也是不一樣的。片段一中辰辰不停地調換左右腿以尋求最佳的斗雞姿勢,但結果不盡如人意。像辰辰這樣的幼兒其功能性協調能力和靈敏度未達到正常水平,因此呈現出協調能力與靈敏度較弱的現象,進而降低了單腳跳的距離和速度。
片段二中的南南和片段三中的樂樂,在游戲剛開始沒多久,腳就落地了,說明下肢力量明顯不足。腳落地后的樂樂直接跪在地上累得氣喘吁吁——幼兒本身可能存在肺活量偏小、耐力較差的問題。針對樂樂這類幼兒顯現的問題,我們在增強幼兒下肢爆發力的同時,需要提升幼兒身體的耐力。
2.運動品質方面
斗雞是一項對抗性平衡游戲,需要幼兒具備一定的意志力和堅毅的品格。游戲中辰辰一直努力嘗試使用不同的方法進行游戲,其堅持不懈的精神值得稱贊。片段三中樂樂在遇到對手進攻時選擇逃避,比較謹慎膽小,自信心不足,需要教師給予足夠的耐心和鼓勵,以培養幼兒勇敢拼搏的精神。

回應與支持
幼兒跳的過程經歷了四個階段的發展,即身體由不穩定到穩定,跳的高度和距離逐漸增加,持續跳的時間逐漸增加,跳的形式由簡單到復雜。針對辰辰等三名幼兒單腳跳水平的現狀,我們分別從身體控制、下肢爆發力、身體耐力三個方面進行分階段練習,在提高幼兒單腳跳水平的基礎上,提升幼兒斗雞游戲的能力。
第一階段:增強核心力量,提高單腳站立的穩定性
身體控制和平衡能力是維持身體姿勢、運動的基本前提。《學前兒童健康學習與發展核心經驗》中提出:“身體姿勢控制練習中不僅需要考慮運動量的合理性,還要考慮心理負荷。”因此,讓幼兒在軟質的材料上進行訓練,不容易產生害怕心理。于是,我們選用波速球設計了相關游戲(見表3)。

研究發現,影響幼兒身體平衡的因素包括支撐面的大小、支撐面的穩定性以及身體重心的高低。在情境游戲“蘿卜蹲”中,幼兒們在支撐面比較小的波速球上反復練習“蹲—起”動作,通過改變身體重心的高低,發展動態平衡能力。后續的進階游戲“你拋我接”,通過循序漸進地改變身體靜力支撐的姿勢,增強幼兒的核心力量。針對辰辰身體靈敏度較弱的問題,我們還設計了“體前交替摸腳”和“左右單腳跳”的游戲內容。

第一階段成效:經過連續一周的針對性練習,我又對幼兒們進行“金雞獨立”訓練,即對幼兒雙手抱腿單腳站立的時間進行了測試,并與干預前幼兒單腳站立的時間作了比較。由表4可以看出,三名幼兒“單腳站立”的水平有了明顯提升,身體控制能力進一步增強。干預前,三名幼兒單腳站立的時間在20秒以內。干預后,有兩名幼兒單腳站立的時間在30秒以上,這足以說明幼兒身體的協調能力和平衡能力在原有基礎上大大提高了。
第二階段:增強下肢力量,增加單腳跳躍的時長性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在幼兒動作方面提出了“具有一定的力量和耐力”的發展目標。可以看出,力量和耐力是幼兒最基本的身體素質之一。受到協調能力、起跳時機、腳踝和膝關節伸展快慢、身體直接向上躍起克服重力等因素的影響,幼兒首先發展往下縱跳的能力,然后才發展向上縱跳的能力。依據這一經驗,我們設計實施了以下體育游戲(見表5)。

第二階段成效:《指南》指出:“大班幼兒能單腳跳至8米。”經過一周針對性的單腳跳訓練,幼兒連續單腳跳的水平大大提高了,單腳跳的距離也有所增加。干預前,只有樂樂一人能夠單腳連續跳至8米,第二次增加到了2人,第三次3人均可達到跳至8米的成績。幼兒們的下肢力量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第三階段:加大難度,增強單腳跳躍的連貫性
經過第二階段游戲活動的實施,我們觀察到,幼兒單腳跳的距離逐漸增加,跳躍時能做到動作協調,同時掌握了支撐腿膝蓋彎曲并用力向上頂的動作要領。在此基礎上,我們設計實施了第三階段的游戲計劃,將單腳跳的形式復雜化,提升跳躍的連貫性,增強幼兒身體的耐力(見表6)。

根據大班幼兒“對競賽激烈和熱鬧的場面感興趣”的年齡特點,我們將游戲設計成競賽的形式。在競賽過程中,幼兒們的積極性被調動了起來。在反復的游戲中,幼兒們單腳跳的速度越來越快,持續跳躍的時間逐漸增加。
第三階段成效:經過三個階段的個別化練習,幼兒們不僅掌握了單腳跳的動作要領,而且還掌握了斗雞的技巧。在練習的過程中,幼兒們增強了自信心,養成了不怕困難、不輕易放棄的運動品質。
幼兒單腳跳的運動水平有所提升,那么針對斗雞游戲中膝蓋頂、撞不受力的問題,我們又一次進行了討論:怎樣使膝蓋更有力量呢?幼兒們回答:“需要多練習。”“生活中還有哪些游戲可以用膝蓋玩?”幼兒們暢所欲言——有的孩子說可以用膝蓋頂氣球,有的說可以用膝蓋按亮班級的“光盤燈”……于是,我根據幼兒們的興趣和需要,將能用膝蓋玩的游戲羅列出來并且親自實踐了一番。通過反復練習,幼兒們膝關節的靈活性和力量得到了有效提升。

經過前期的練習,我們又進行了一場“斗雞爭霸賽”,辰辰、樂樂和南南在這次游戲中玩得很是盡興,比之前得心應手多了。
識別與分析
1.基于觀察開展運動活動
幼兒在進行戶外運動時總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教師應該慧眼發現、識別幼兒運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通過分析原因并結合幼兒動作發展規律,組織幼兒進行科學有效的鍛煉,促使幼兒的肢體更協調、感官更靈敏,從而較好地控制自身的各個肢體與各項感官。
2.運動課程與生活課程協同整合
幼兒是成長階段中的個體,他們的發展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交織的一個整體。在設計膝蓋能玩的游戲環節時,幼兒們結合日常生活去創造游戲,用已有經驗去解決運動問題,將生活版塊與運動版塊進行了協同整合,既增強了幼兒的體質,又提高了幼兒的運動積極性和運動水平,達到了“1+1>2”的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