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夏糧豐收,全年不愁?!毕募Z生產是全年糧食生產第一仗。麥收時節的膠東大地,處處可見一眼望不到邊界的金燦燦的田野和翻滾的麥浪。
風吹麥浪,金波涌動。一浪連著一浪,豐收的喜悅好似有了具體的形狀。孕育了整個冬天和春天之后,天賜的豐收畫卷就這樣被造就出來。
當小麥披上金黃色,意味著收割時節到了。及時收割非常重要,因為稍一拖延,麥粒就有可能在麥穗上炸開脫落,甚至發霉、發芽,如此一來就會造成減產……金黃的麥粒一“現身”就像放出了收獲的沖鋒號,村落里家家戶戶幾乎全員出動,合力打贏這場豐收之戰。


在兒時的記憶中,每當天氣炎熱,人們在物理意義和精神意義上,都要“脫一層皮”。每到暑假,孩子們往往也是放“麥假”,充當大人的小幫手共同完成麥收。雖然農忙是辛苦的,但孩子們在勞作之余,爬爬樹、采采花、捉捉螞蚱……一幕幕趣事,共同織就了盛夏的兒時記憶。如今,當年的孩子們早已長大成人,有時還是會抽時間回家和父母一起收割田間的小麥,一起在田間播撒汗水,這種收獲的儀式感不失為一種有意義的團圓方式。
智能化、高效化,是農戶們對于未來農田的美好期望。在田間地頭,記者看到農機手們正駕駛聯合收割機在地里來回穿梭……所到之處,收割機“大口大口”地吞噬著一攏攏麥子,然后再將麥粒噴薄而出,倒在用于晾曬的水泥地上,堆成一座座“小山丘”。農戶們期盼了大半年的豐收時刻,在這一刻變成現實。而這臺收割機,只是采訪當天忙于麥收的7.9萬臺收割機的一個縮影。


山東是我國第二大小麥主產區,全年糧食總產量約占全國的8%,青島市擁有353萬畝小麥。去年,在小麥的生長周期內有多次有效降雪和降雨,加之水肥管理和技術指導到位,所以今年的小麥單產較去年、常年均有明顯提升,豐產豐收已成定局。


農者,天下之本,務莫大焉。農業生產關系到最重要的國計民生,而農民用長此以往的辛苦勞作獲得回報的時刻一年中就只有幾次,能讓他們持之以恒堅持下來的無非就是收獲時滿心滿眼的顆粒歸倉。金黃的田野鋪就“金光大道”,轟鳴的收割機唱響農民豐收的喜悅。回望腳下的土地,深深體會到泥土味的浪漫,無非是人們捧起的一碗碗熱騰騰的飯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