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多元文化的作用下,當代藝術中涌現了許多卡通風格的作品,成為一種不可忽視的藝術現象。探討中國當代繪畫中出現的這一新趨勢,結合圖像學研究方法,分析卡通式繪畫出現的原因及其藝術特征,從而引發對當代卡通式繪畫的創作思考。卡通式繪畫以其獨特的畫面特征以及豐富的視覺元素,展現了新一代藝術家的審美和認知,為當代藝術注入了新的活力。
關鍵詞:當代繪畫;卡通式語言;圖像學
從19世紀的現實主義、印象派、后印象派再到20世紀的野獸派、抽象繪畫等,繪畫藝術語言的發展順應著時代的變遷和人們思想觀念的轉變。在這個數字化與信息化高度發展的新時代,人們的審美觀念和生活方式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簡單、直觀而富有趣味性的藝術表達愈發受到青睞。其中,卡通的繪畫語言融入繪畫作品中,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成為當代繪畫藝術的一大亮點。
一、卡通式繪畫傾向的產生及發展
在中國當代藝術領域,卡通式繪畫的興起與發展無疑是一個引人注目的現象。改革開放之初,中國的大門向世界敞開,各種西方文化和藝術理念如潮水般涌入。在這一背景下,大眾文化迅速崛起,成為影響社會各個階層的重要力量。與此同時,市場經濟的發展促使文化產品更加多樣化和商業化,這為卡通式繪畫的興起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年輕一代的藝術家們,在大眾文化和讀圖時代的背景下,接觸到的信息更加多元化和碎片化。比起傳統藝術家所依賴的文字和抽象思考,他們更傾向于通過圖像和影像來理解和表達世界。因此,在繪畫創作中,他們更傾向于使用直觀、形象的語言來表達思想和情感。受到波普藝術和“艷俗藝術”的啟發,他們開始嘗試將卡通元素融入繪畫,形成了一種獨特的卡通式繪畫傾向,被稱為“卡通一代”。
“卡通一代”一詞由黃一瀚于1992年提出,特指生于20世紀七八十年代,具有生存平面化、卡通玩偶化、中性化、網絡數字化等特征的一代人[1]。響叮當、田流沙、馮峰、孫曉楓、江衡、蘇若山等人在廣州組成“卡通一代工作室”,正式標志著這一流派的誕生。他們大多出生于20世紀七八十年代,成長在一個被流行文化、網絡數字化深刻影響的時代。大約在2005年前后,更為年輕的藝術家群體嶄露頭角,形成了所謂的“新卡通一代”,代表藝術家包括李繼開、熊莉鈞、高瑀、沈娜、徐毛毛、陳可、歐陽春、孔巍蒙等。相較于傳統“卡通一代”,他們更加年輕,受到歐美和日本漫畫的影響更深,其作品也更為純粹,與廣州“卡通一代”有著明顯的區別。他們的作品不僅展現了這一代人的獨特審美和認知,更是對時代變遷的生動注解[2]。如果說“卡通一代”是以圖像的復制、排列和運用現成品為主要創作手段,試圖描述、反映其對于卡通文化在當代社會中爆炸式傳播現象的觀察,那么“新卡通一代”則更傾向于用繪畫語言去創作表達自我經驗的漫畫視覺圖像,呈現一種屬于個人的生存意識和生活狀態[3]。
隨著時間的推移,卡通式繪畫傾向在中國藝術界逐漸發展壯大。越來越多的年輕藝術家開始嘗試這種新的繪畫風格,并涌現出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藝術家和作品。這種繪畫風格的出現,不僅體現了中國實行改革開放后大眾文化的崛起,也反映了后現代主義思潮對中國藝術家,尤其是年輕一代的深刻影響。
二、卡通式繪畫的畫面特征
(一)表現題材多與藝術家本人的生活經歷有關
在卡通式繪畫的藝術創作中,幻想和童年的影響是畫家創作的主要元素。中國當代藝術家劉野的作品以童話般的夢幻色彩與語言表現形式,反映現實世界的問題。劉野的父親是一名兒童文學作家,也曾是一名編劇,這使得劉野從小便沉浸在豐富多彩的文學世界中。兒時,他便開始接觸安徒生的經典童話,這些故事中的奇幻元素和神秘色彩對他的藝術創作產生了深遠影響。他的畫作中頻繁出現的劇場、幕布、合唱隊等元素,便是源于童年時父親工作的話劇院記憶。
藝術家陳可的作品風格隨著生活經歷的變化而轉變。早期作品中,她大量運用卡通元素,色彩鮮明,富有童趣。然而,當她搬至重慶后,作品風格逐漸融入了壓抑與憂郁的色彩,憂郁的小女孩經常擔任畫面的主角。這種轉變源于她對高樓林立、人際關系冷漠的城市環境的感受,以及她內心的孤獨感。陳可的作品展現了她內心的雙面性,既有憂郁也有開朗,是她自我情感的真實寫照。
另一位“卡通一代”的代表藝術家孫曉楓成長于被譽為“中國玩具禮品之都”的廣東澄海,這里的多元融合文化環境對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他的作品中常常出現的芭比娃娃形象源于幼年時期在流水線工廠里看到的一批批仿外國形象的塑料玩具。孫曉楓通過芭比娃娃這一符號,創造出了一系列充滿個性的作品。
(二)所描繪的人物形象比較固定
卡通式繪畫作品在描繪人物的時候其主角的形象比較固定,有的采用作者本人的基本形象入畫,例如劉野、李繼開和陳可畫中的兒童,有的則是作者自己制造的人物形象,如高瑀筆下的熊貓、田流沙筆下的光頭美女等,他們所使用的是同樣的臉龐,但是卻有著各種不同的動作、姿態,以及不同的面部表情。這些不同的人物形象的共同點是,都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創作者自身,是創作者自己童年時代的化身,描述的內容多為創作者童年時代所親身經歷的一些事件或者看到的和感悟到的一些日常生活場景,所以其形象是相對固定的。在固定的形象基礎上,多采用卡通式的造型方式,造型的概括性強且夸張幽默,語言簡潔有力,生動活潑。使用這種概括的形象,可以很好地與時代特點相吻合,立意新穎,能更好地彰顯個性,充分地表達自己。
(三)對卡通形象的直接挪用
“卡通一代”的藝術創作除了人物形象卡通化之外,還直接挪用了廣為人知的卡通形象。例如黃一瀚《中國卡通一代:流行家族》(圖1)中出現的麥當勞叔叔,劉野的《丟失的米菲》(圖2)描繪了荷蘭藝術家迪克·布魯納在1955年創作的卡通兔子“米菲”,孫曉楓通過芭比娃娃這一符號創造出了一系列充滿個性的作品……這種藝術表達方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波普藝術時期,它標志著卡通文化和消費文化正式成為藝術創作的重要源泉。
三、卡通式繪畫的語言特征
(一)符號化表達
卡西爾提出:“所有在某種形式上或在其他方面能為知覺所揭示出意義的一切現象都是符號。”[4]符號能夠代表具體事物、概念或情感,通過知覺揭示出意義。藝術符號則是符號在藝術創作中的特殊應用,它們以表現性的形式存在,通過藝術家的抽象概括,提煉出最具代表性的意象來表達普遍情感。藝術符號的特點在于其審美價值和情感表達的深度,它們不僅是信息的載體,更可以使作品產生強烈而非凡的效果,表達出超越自身之外的意義。同時,藝術符號是該藝術家區別于其他藝術家的獨一無二的繪畫語言。卡通式繪畫也不例外。孔巍蒙筆下的大頭小身子、笨笨的卡通成年人,熊莉鈞作品中夸張的人物形象和艷麗的色彩,江衡作品中的大眼美少女等元素,無一不是藝術家們以最簡化的“符號形式”,將想象意念進行形象化、視覺化的直觀表達。
(二)平面化表達
20世紀初,西方繪畫全面進入以探索形式語言為主的現代主義階段,“平面化”開始成為現代主義繪畫語言的基礎[5]。如今,平面性語言成為卡通式繪畫的常見表現形式,其特點不僅在于簡化的圖像和獨特的空間感,更在于色彩運用的平面化。通過運用色彩、線條、形狀等繪畫要素,對視覺元素進行有意識的提煉和重組,將具象世界的構成要素抽離出來,視覺上削平深度感,使作品走向平面化。藝術家將傳統的繪畫技法與現代審美觀念相結合,創造出一種既具有平面化特點又充滿趣味性和藝術性的作品。這種表現手法實際上是對波普藝術和消費文化的一種消解和重構。
(三)色彩裝飾化表達
裝飾性色彩是繪畫藝術重要的表現語言。在繪畫藝術中,裝飾性色彩的合理運用能夠豐富繪畫的表現形式、審美內涵和情感表達。卡通式繪畫中的色彩運用大膽而鮮明,通過高飽和顏色的平涂,形成強烈的視覺沖擊。以劉野的作品為例,他畫中標志性的紅色基調不僅營造出豐富的視覺效果,更深刻地表達了他對世界的獨特理解和感受。對于劉野而言,紅色不僅是他童年時代重要的視覺經驗,更是懷舊的載體和工具,讓他回憶起那些在幼兒園的日子。這種情感的融入,使得裝飾性色彩在繪畫藝術中煥發出更加動人的光彩。色彩不僅是畫面的裝飾,更是藝術家情感的傳達。在卡通式繪畫中,裝飾性色彩的運用是藝術家們表達自我、追求創新的重要手段。
四、結語
美國當代著名藝術理論家杰夫·戴奇曾指出:“每一次社會環境的不斷變遷,偉大的藝術家們都會及時地反映并幫助定義那些由社會吸收了科技的、政治的和社會的變化,促成新的性格模式。”[6]年輕一代的思想、行為與他們前代的區別是由社會環境所決定的,而新一代的出現,必然給當時的社會注入活力,并形成當時的文化。共同的卡通文化背景,造就了一代人的集體創作意識。可以說,卡通式繪畫在中國當代繪畫中的出現是一種必然,它不僅是中國當代繪畫中的一種新現象,更是一種必然的文化發展趨勢。
卡通式繪畫作品以其新穎獨特的題材和風格,打破了傳統藝術的界限,為我們呈現了一場別開生面的視覺盛宴。這些年輕的藝術家們不再為藝術而藝術,而是將藝術視為生活的一個組成部分。他們從身邊的即時經驗中汲取靈感,以敏銳的洞察力和獨特的審美視角,捕捉生活中的點滴美好,將其轉化為藝術創作的源泉。卡通風格的創作正是他們大膽嘗試、勇于創新的結果。當現實生活未能滿足藝術家的理想狀態時,他們通過追憶童年、釋放壓力的方式,將卡通元素融入作品中,以輕松、簡化的符號表達著他們對社會的關注和責任感。
當然,批評界對于卡通式繪畫一直以來褒貶不一。有人認為它缺乏深度和創新,僅僅是對卡通動漫的翻版;有人則認為它是對傳統繪畫語言的革新,具有更深層次的文本內涵。因此,在卡通式繪畫的探索過程中,藝術家們面臨著更高的要求。他們不僅需要具備深厚的專業美術功底、扎實的造型能力和敏銳的藝術觀察力,更需要關注與思考當代人的自身生存狀態與社會進程,并將其精神與思想納入創作。對于開展卡通式繪畫創作的藝術家來說,需要在保持個人風格和創意的同時,更深入地挖掘和反映當代社會的復雜性和多元性。只有這樣的作品才能真正地觸動人心,引發共鳴,成為推動當代藝術和文化發展的重要力量。
參考文獻:
[1]李萌.中國“卡通一代”與“新卡通一代”藝術現象淺析[J].藝術探索,2006(4):51,53,142.
[2]劉念.“卡通一代”與“新卡通一代”的差異性比較研究[J].天工,2023(5):72-74.
[3]黃勇.中國當代藝術中的“卡通畫風”問題[J].美術,2010(7):105-107.
[4]吳風.藝術符號美學[M].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2:37.
[5]程亞鵬.當代繪畫創作中的平面化特征[J].美術研究,2015(5):127-128.
[6]黃一瀚.藝術的社會學變遷[J].當代美術家,2013(5):38-39.
作者簡介:
王美,湖北美術學院藝術教育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造型藝術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