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時代的變遷激發著藝術創作者不斷思考,藝術家的審美能力不斷提高,開始探索尋找新的表達方式和藝術語言。秉持著時代精神、創新精神,不再拘泥于物體本身的客觀形態,藝術家尋找新的觀念、廣泛的主題、更多的表現形式,追求更加主觀形式美的提煉,將強烈的色彩及夸張的變形作為裝飾性語言融入藝術作品中作為現代創作的切入點,促使裝飾性語言成為現代創作的重要源泉。
關鍵詞:水彩畫;裝飾性語言;藝術創作
一、裝飾性語言在水彩畫中的發展
水彩畫起源于歐洲,最初作為一種繪畫技法在歐洲藝術界占據一席之地。隨著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日益加深,中國藝術家開始關注并探索這一畫種。中西方文化的交流與融合,讓水彩畫在中國找到了自己的土壤,中國傳統繪畫的精髓與水彩畫技法相融合,形成了別具一格的藝術表達方式。
18至19世紀,隨著英國藝術家對水彩畫的熱衷和推崇,這一藝術在英國達到了鼎盛時期,并逐漸發展為與油畫并駕齊驅的重要繪畫種類。到了19世紀末20世紀初,中國社會的開放和對外交流的增多,使得水彩畫逐漸受到中國藝術家的青睞。為了推動水彩畫在國內更好地發展,中國藝術家紛紛赴英國學習深造,回國后積極推廣和發揚水彩畫,為中國水彩藝術的發展注入嶄新的活力。直到當代,藝術逐漸多元化,畫家不再僅關注對物體簡單的描摹和客觀的再現,而是注入了新的形式,其中裝飾性語言表現得更加鮮活有形式感。在藝術創作的過程中,畫家更加傾向于使用概括、簡化以及夸張的手法來強調繪畫的概念,將個人的主觀感受和藝術表現手段巧妙地結合在一起。這種做法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裝飾性元素在水彩畫中的應用,為水彩畫的創作領域帶來了全新的可能性。
王維新在《世紀之交中國水彩畫的現狀和趨勢》中言:“畫種的特性有其時代的相對性,在發展的過程中,畫種和畫種之間的交融和滲透作用,是隨時代和科學進步,而不斷出現能為畫種拓展新的觀念和媒介材料,并不斷派生出新的畫種來,這發展的自然規律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緊跟時代的腳步是畫家探索的必然要求,不同畫種之間相互借鑒,突破傳統的作畫觀念,對自然形態的主觀大膽突破、理解和歸納,強調畫面構成關系、不限于對物體的客觀表現、不同以往寫實的水彩畫裝飾性語言,這也是水彩畫發展的必然要求。在藝術創作過程中,裝飾性語言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它是藝術家個人藝術表達的核心要素。
二、當代水彩畫的裝飾性語言特征
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們可以感受到水彩畫的發展越來越迅速,在題材和繪畫技法上也有了更深層次的研究。水彩畫在創作題材上有了進一步的探索,不局限于靜物和風景,在技法上也做了大膽突破,超寫實、抽象、裝飾成為繪畫的表現手法。通過不同繪畫手法的表達,水彩畫在題材、內容上得到不同呈現,強調畫面上的其他主觀因素,有變化,也有創造。
在創作過程中,畫家極力表現個人感受,注重繪畫中構圖形式、色彩運用、造型歸納、肌理美感的語言在塑造中所發揮的重要作用,從而增強畫面的秩序感、形式感、空間感,展現藝術家的個人思想感情和個人藝術理念,增強視覺效果和主觀感受,呈現出富有當代特色的藝術作品。
在構圖方面,好的構圖更能彰顯畫面的節奏,使觀者產生興趣,感受藝術的獨特魅力。藝術家在面對物體時根據自身預想的畫面效果去設計構圖形式,可以運用主觀的裝飾性手法來處理畫面,從而在創作與現實世界之間營造距離感,同時強化畫面的主體性和藝術表現力。
在色彩運用上,水彩畫呈現出多元化、豐富性的特點,因此也出現不同的表現方式。作為情感的載體,不同的色彩會讓人從繪畫中感受到不同的藝術形象,增強作品的表現效果。其是畫家用來傳達情感的工具,是水彩畫裝飾性語言重要的組成部分。
在對形體的塑造上,造型體現的是畫家的基本能力,通過對物體形態的美化、概括、夸張、平面化來體現畫面特點。藝術家采用夸大與簡潔并重的處理方式,對畫面的整體或特定局部進行主觀的藝術加工,旨在讓畫面形象更為鮮明、活潑,從而賦予作品更強的情感表達力和感染力,以滿足藝術家更為典型和濃烈情感的傳遞。
肌理美感也為水彩畫創作提供了更為直觀的審美價值和藝術表現。肌理不僅是畫面的外在表現形式,更是畫家情感與體驗的載體,繪畫者根據自身對物體產生的感受,在繪畫過程中運用多樣化的材質和工具,塑造出獨特的表面質感和豐富的紋理。質地粗糙的肌理給人帶來渾厚壯美之感,柔美的肌理表面光滑柔軟,極為雅致,給欣賞者以柔美的感覺,使作品更具有辨識度和獨特性。
三、裝飾性語言在當代水彩畫中的具體體現
當代水彩畫藝術有其多樣的形式美感。裝飾性語言為創造者提供了廣闊的表達空間,創作者在構思作品時會結合創作主題和自身想要傳達的思想理念,選擇和運用裝飾性語言,給予作品更為強大的藝術表現力。
以畫家陳勇勁為例,他的水彩作品風格獨特,技法嫻熟,畫面細膩,富有表現力。他的作品構圖清新且富有創新性,形成了獨特的視覺風格。在陳勇勁的作品中,有現實的景物,有傳統的繪畫圖像,有從具象的“形”到抽象的“點線面”,從而形成了豐富的視覺層次和深度,展現了深厚的藝術功底。
例如,陳勇勁“日志”系列作品以日常生活為題材,借助水彩的快捷與概括特點,捕捉生活中的零碎場景與日常的瞬間感悟,將生活場景轉換成圖像,形成了獨特的視覺表達方式。如圖1畫面采用了新穎的構圖角度,各元素位置關系經過精心設計安排,采用簡潔幾何形狀相互連接,展示了自行車的黑白剪影,物體輪廓清晰,主題突出。自行車圖形位于中央偏左的位置,使觀者首先注意到這一主體,引導視覺中心,而自行車前輪部分邊緣稍顯模糊,給畫面增添了一絲動感。在色彩上采取平面化的方式處理,不再追求三維立體空間的營造,而是專注于在二維平面上展示獨特的視覺美感。畫面以藍色為基調,展現出平靜、穩重的效果,增強了色彩對比,通過提煉和簡化顏色來展現畫面的獨特魅力和個性特點,使畫面具有開闊的觀看空間,也有畫面自身的獨特性,營造強烈的空間氛圍。整體來看,這幅作品平和而和諧,既突出了主體,又傳達了一種靜謐、簡潔的美感,表達了作者對當代社會和藝術的思考。
又如陳勇勁作品“東湖石”系列,該系列作品運用了形狀的高度概括和歸納,將東湖石的質感和色彩表現得淋漓盡致,形成獨特的藝術氛圍,展示了作者對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的獨特視角和深刻理解。畫家通過用自己獨特的藝術語言詮釋了東湖石的韻味和魅力,讓觀者在欣賞作品的同時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和人文情懷。如圖2,在東湖石的塑造上,陳勇勁對石頭的形狀和紋理做了夸張和變形,讓畫面產生獨特的秩序美感,色彩上豐富多樣,通過將白色、灰色、藍色、橙色混合在一起,營造出朦朧而又神秘的感覺。作者主觀的藝術處理手法,形成強烈的美感,使畫面更加生動、有趣,富有藝術感染力。陳勇勁的作品風格既傳統又現代,既有東方美學的韻味又不失西方繪畫的細膩,以對物體的重新詮釋與簡潔的筆觸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使作品更具有深刻的內涵和獨特的魅力。
肌理語言的運用為水彩畫創作提供更多的藝術空間,為創作者們提供了更多的樂趣。如畫家陳流的作品“紅土石林”系列以紅土石林為題材,通過水彩這一媒介,捕捉并展現了紅土地的獨特魅力,對其獨特地質地貌進行了深入觀察和藝術再現,展現了紅土地的獨特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內涵,表達了對自然風光的熱愛和敬仰,同時也體現了對人類與自然關系的深刻思考。如圖3中空間形成遠近、高低、虛實的對比,天空在這幅作品上由橙色漸變為藍色,溫暖而寧靜,遠處的樹木相對模糊,營造出深遠的空間感,前景的草地和石頭清晰具體,提供了視覺焦點。畫家在對樹木的處理上運用干濕結合手法,以層次疊加的筆觸體現樹木的層次感,在石頭表現上也體現了肌理獨特的美感,增強了畫面的藝術效果,將大自然的魅力和寧靜展現得淋漓盡致。
四、當代水彩畫中裝飾性語言表達的意義與思考
隨著時代的發展,藝術領域呈現出了多元交融的嶄新態勢,水彩畫作為一種傳統藝術媒介和表現形式,也隨之步入了一個新時代,展現出了與時代適應的當代性。在當今藝術多元化的背景下,通過借鑒裝飾性語言的藝術特色,水彩畫的藝術內涵得以深化,作品意義得到升華,進一步拓寬了藝術空間的深度。這種融合不僅讓水彩畫的裝飾性語言得到了更加合理和巧妙的運用,還進一步提升了其藝術魅力。首先提升了水彩畫藝術表現力,裝飾性語言在水彩畫的創作過程中是靈活多變的,隨著畫家的個人修養和創造力而不斷演變。畫家通過發揮個人才華和創新思維,有效提升畫面的視覺效果,使之更具新穎性和豐富性。這種動態的發展使得水彩畫作品在保持傳統魅力的同時不斷展現出新的藝術風貌和時代精神。其次,對裝飾性語言的巧妙運用,更能賦予繪畫深層次的思想內涵和審美情趣,提升藝術作品價值。當代繪畫作品正是因為有了裝飾性語言,才更富有表現力和感染力,增強了作品的視覺沖擊力和藝術魅力,為觀眾呈現了一場別具一格的藝術盛宴。最后,裝飾性語言的運用增強了藝術家審美情感的表達。裝飾性語言不僅可以美化畫面,更承載著藝術家的審美情感和個人的情懷。每一幅作品都承載著藝術家獨特的情感,裝飾性語言的色彩與構圖都是藝術家獨特情感、風格和語言的具象化體現。它們不僅構成了作品的視覺基礎,更是藝術家內心世界的真實寫照,通過深入觀賞作品中的裝飾性語言,我們能夠更好地理解藝術家的創作意圖,感受作品背后的故事和情感。
好作品并非只是體現自身美感,還是時代、情感、繪畫內容和形式等的融合。如何在創作中運用裝飾性語言,是非常值得思考的。裝飾性語言的運用通過簡練地概括形狀、歸納形體,豐富了水彩畫的畫面語言和形式,但這并不表示畫面呈現效果完全取決于裝飾性語言,在創作中融入作者情感和對技法的掌握也是不可或缺的。畫家要合理運用裝飾性語言去配合畫面,不能為裝飾而裝飾。“藝術來源于生活”,藝術家可以從生活中取材,表現此時感受,觀察生活中觸動自身的景象,使裝飾性語言具有象征性,給予畫面更高級的表現力。無意義的裝飾只會讓畫面變得空洞乏味,使作品趨于表象,從而失去靈魂。
五、結語
在當代藝術領域,水彩畫作為傳統的繪畫種類,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文結合實例講述了裝飾性語言在水彩畫創作中的具體應用,以色彩、造型、構圖、肌理等元素為切入點探究了裝飾性語言和水彩畫的融合和統一,并通過對幾位藝術家的作品分析,總結了不同裝飾性語言在畫面中的重要地位。在藝術的道路上,創作者需要不斷汲取前輩們的智慧和經驗,同時也需要勇敢地探索和實踐新的藝術語言。通過不斷學習和創新,逐步拓展自己的藝術邊界,形成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和表達方式,實現自己的藝術夢想,為水彩畫的發展帶來更多的豐富性和可行性,為水彩畫創作提供更為廣闊的審美領域。
參考文獻:
[1]劉馨儀.基于藝術表現下的水彩作品裝飾性語言研究[J].藝術品鑒,2023(24):117-120.
[2]劉子菡.裝飾性語言在油畫創作中的探究與實踐[D].濟南:山東工藝美術學院,2023.
[3]任莉.當代水彩畫的裝飾性語言研究與實踐[D].佳木斯:佳木斯大學,2023.
[4]蒙春雨.水彩畫的裝飾性語言研究[D].桂林:廣西師范大學,2022.
[5]王露.第十二屆全國美展中水彩畫的裝飾語言研究[D].哈爾濱:哈爾濱師范大學,2020.
[6]蘇章陽.現代水彩的創新與發展[J].現代裝飾(理論),2012(4):88.
作者簡介:
張慧瑩,佳木斯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繪畫(水彩畫)。
譚崑,碩士,佳木斯大學副教授。研究方向:繪畫(水彩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