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運河,歷經2500多個春秋,綿延近3200公里,是世界上開鑿時間最早的人工河,也是目前世界上最長的人工河,被譽為世界水利工程史上的奇跡。2014年6月,中國大運河被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大運河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是流動的文化,要統籌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新時代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沿線各地區各部門各行業堅持保護、傳承和發展的宗旨,發力打造大運河璀璨文化帶、綠色生態帶、繽紛旅游帶,使大運河成為更好連接過去與未來的精神紐帶,成為中華文明的傳承之河、生機勃勃的生態之河、造福人民的幸福之河。
在中國大運河申遺成功10周年之際,《民生周刊》記者沿大運河走進北京通州區、天津、河北滄州市、山東濟寧市、河南洛陽市、安徽宿州市、江蘇揚州市、浙江紹興市等地,記錄大運河沿線各地區各部門各行業推動高質量發展、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故事,展現古老大運河煥發的時代新風貌,同時針對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等問題,專訪多位專家學者,讓廣大讀者“通過中國的運河,理解運河里的中國”。
新時代的“運河之舟”揚帆前行。新征程上,奮力推進大運河生態環境保護修復,加強大運河文化遺產的系統性、全方位保護,深入挖掘大運河文化內涵,推動高質量發展,這條“黃金水道”將在新時代持續煥發勃勃生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