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這天早上,大明朝成化帝的母親周太后安詳地端坐在床榻上,十幾個宮女魚貫而入為她梳洗妝扮。突然,床榻一陣搖搖晃晃,整個清寧宮都在天旋地轉。
“不好了!地動了!快請太后出宮!”一個老太監高聲喊道。
宮女們忙攙扶周太后要往外走,可太后卻說:“快扶我去東暖閣,那里有先帝爺御賜的黃釉大碗,它比本宮的命還金貴!”
一眾人踉踉蹌蹌走到東暖閣,太后一眼便看見躺在地上的黃釉大碗,她雙手捧起來,眼淚唰唰往下流,原來大碗摔出了幾個大缺口。太后吩咐道:“你們快把碎片收起來,一片都不能少!”
話語剛落,大地又劇烈搖晃起來,太后手中的大碗猛地甩了出去,摔成一堆碎片,她凄厲地喊道:“活活要了我的命!你們快去逃命,本宮自個在此找尋!”
恰在此時,大太監懷恩搖晃著跑進來,背起太后就往外跑,宮女和小太監簇擁在后逃出清寧宮。剛出宮來,大殿內便冒出滾滾濃煙,整個清寧宮很快籠罩在熊熊烈火之中。看來,連撿拾黃釉大碗碎瓷片的指望都沒有了。傷心欲裂的太后任誰勸也不肯移步到空地避災。成化帝聞訊趕來,雙膝跪地,眼中含淚道:“母后勿傷心,兒子定能找到當年的窯工按原樣重新燒造一個大碗,保證一模一樣!”
兒子有此孝心,周太后心想,遭此大災,不知多少民居倒塌,多少百姓無家可歸,一國之君的皇帝還要為國事操勞。她止住哭聲道:“皇上去忙國事吧,安頓好百姓之后命人重新燒造一個大碗,娘看到它如同見到你的父皇!”
成化帝轉頭吩咐懷恩道:“朕命你立即趕往景德鎮,務必把此事辦好!”
懷恩接旨,立馬出發,十天后便趕到景德鎮,向督陶官李新說明來意。誰想,李新磕頭不起,道:“燒造黃釉大碗之事屬下實在無法完成。”
“御窯坊專門為皇家燒造瓷器,不能完成要你這督陶官何用?”懷恩氣得火冒三丈。
“燒造瓷器靠的是窯工。御窯坊技藝精湛的窯工都被逼到外地謀生去了,只剩下十幾個不成樣的窯工,連普通的瓷器都干不了,何況精制大碗呢!”李新解釋道。
“御窯坊的窯工都由朝廷撥錢糧養著,衣食無憂才是,你的差事怎么辦成這樣?”
李新稟道:“大人有所不知。景德鎮屬浮梁縣治下。本縣王有道縣令一直擅權插手御窯坊事務。他是萬貴妃娘娘的親表哥,一省督撫都怯他三分,在本地更是一手遮天,奪民田、占民居、搶民女,連御窯坊的錢糧都被他克扣私吞。當年燒造黃釉大碗的師傅名叫呂正華,幾個月前,其女兒被王縣令意外撞見,一頂花轎強便搶了去,目前生死不明。呂師傅氣病在床,如何能燒造大碗?”
“看來,若要燒造大碗,須先拿王縣令問罪!這樣吧,你先去預備燒造所需,老奴自有主張。”懷恩暗暗盤算著策略。
第二天一早,懷恩率領一行人前往浮梁縣衙。遠遠看到車駕到來,王縣令低眉順眼迎上來,道:“聽聞大人來,本縣已備好最上等的院落,一應仆役都等著伺候您老!”
燒造黃釉大碗是當務之急,懷恩故意好言相加。剛說完,王縣令便信誓旦旦地說:“下官身為皇親國戚,關切御窯坊之事也是為朝廷分憂。大人放心,下官一定把太后和皇上交代的事情辦得妥妥帖帖。還望大人不要聽信李新的讒言!”
“好!王縣令忠心可表,只要把大碗燒造完成,老奴定會為你請功。”
2
燒造黃釉大碗唯有請呂正華出山。王縣令一大早便來到他家,身后的差役捧著一盤白花花的銀子。
一見王縣令來,呂正華掙扎起身想拼命。王縣令陰笑著說:“岳父大人,畢竟咱們是一家人,小婿特送上紋銀三百兩,請您老收下。”
“ 誰是你岳父? 你……我……”呂正華氣得說不出話來。
一看呂正華態度決絕,王縣令陰陽怪氣道:“本官此來是請你燒造大碗。要是做得好,本官送回你的女兒。你膽敢不從,本官就把她賣到青樓妓館!你家小丫頭片子性子剛烈得很,一副拼死的模樣,本官留她在府里有什么用?”
“ 你…… 你還我的女兒!”話沒說完,呂正華一個急火攻心昏死過去。當他醒來時,街坊四鄰個個愁悶滿面地圍在床前。他們言稱,王縣令吩咐,若不答應燒造大碗,差役就把所有人都關進大牢。
呂正華長嘆一聲,道:“哎!攤上這樣的惡霸,咱們惹不起也躲不起。明天我去上工,決不連累大家。”
自此,呂正華便拖著病體制陶。一連燒造十幾爐,不是器型走了樣,就是釉色有偏差。李新向懷恩報告實情,懷恩道:“李大人告訴呂師傅,老奴已把王有道的劣跡收集在案,八百里加急送到御前,過不了多少時日,他定被嚴懲。”
李新把懷恩的話告訴呂正華,呂師傅搖著頭說:“天下百姓皆傳言,當今萬歲爺唯寵貴妃娘娘,如何會為我伸冤?不過,我答應下來的事情一定會做好。”
又經過十幾次試燒, 一件上過釉色的大碗終于放進窯內,七七四十九天過去,這天一早,呂正華顫聲喊道:“成了!”李新和懷恩連忙進來。懷恩把大碗捧在手中細細端詳,良久,對歪倒在爐邊的呂正華道:“這只大碗和先帝爺留下的一模一樣。呂師傅真是高手!老奴為你請賞!”
呂正華有氣無力地說:“謝謝大人美意,太后看到大碗一定會明白小人心意,我要女兒……不要獎賞。”
懷恩對李新吩咐道:“老奴進京之后,李大人要設法保全呂師傅,他可是懲辦王縣令的關鍵人證!”
“大人有所不知,王縣令風聞大人參劾他,已進京去見萬貴妃了!”李新搖著頭說。
“惡人先告狀!不過,有太后撐腰,有大明律例,老奴就不信王法治不了他!”懷恩道。
回到京城,懷恩便獻上黃釉大碗。成化帝道:“愛卿啊,朕每次請安,太后都問起這事,快送到仁壽宮吧!”
“萬歲爺,老奴有一事回奏。浮梁縣令王有道——”
剛提起王有道,成化帝就打斷懷恩的話頭,道:“黃釉大碗是大事,浮梁縣令的事兒朕自有主張。”
皇上不聽奏,懷恩嘆息著來到仁壽宮,獻上錦盒。太后親手打開,用一塊黃綢布包住大碗細細端詳,看著看著,她的手不禁顫抖起來,問:“懷恩啊,你這趟辦差碰到什么麻煩事,不妨實話實說,本宮會為你做主。”
“沒有麻煩事,沒有……”懷恩從不愿給太后添心事。
“你不愿意說,大碗卻告訴本宮實情了!”
“大碗怎能說話?”懷恩一臉懵懂。
“你仔細看。”太后指著大碗上的假山圖案。
懷恩瞪大雙眼看了又看,隱約發現一個如黃米粒大小的“冤”寫在假山上。他立馬癱倒在地,左右開弓打起耳光,哭道:“老奴回家便拿一條白綾吊死,辦過這么多差,竟如此不中用!”
“懷恩,其實,原來大碗的假山上暗藏一個‘慧’字。這是本宮在娘家時的小名,除了先帝爺和呂師傅之外,任誰也不知道這只大碗上的秘密,老身因此珍惜如命。重新燒造時,呂師傅故意改成‘冤’字,一定是受了天大的委屈!”太后道出原委。
“太后,這都是浮梁縣令王有道惹下的禍端。晉見太后的路上,小太監悄悄說,王縣令正耀武揚威趕回景德鎮呢!”
“吾兒壓下你的奏章一定是受了萬貴妃的蠱惑,本宮非要將此事一查到底,你快把所知所聞告訴我!”太后氣憤道。
細細聽完,太后從懷里掏出一塊玉牌,吩咐道:“懷恩,這上面有先帝爺的詔命,上至皇親國戚,下至文武百官,無不能管,你趕緊緝拿王有道到刑部大牢。呂師傅若有個閃失,老身再也得不到一模一樣的黃釉大碗了。”
3
一大早,成化帝來請安,太后掀開黃釉大碗上的綢布,說:“吾兒瞧瞧這只大碗燒造得可否精美?”“這只大碗和父皇留下的一模一樣。”
“吾兒,娘怎么覺得不一樣啊!”
成化帝疑惑道:“兒子眼拙,實在看不出端倪,請母后點醒。”
太后指著假山處,成化帝揉揉雙眼仔細看,終于發現上面的“冤”字,慍怒道:“母后,這是欺君罔上大罪!兒子定重重責罰御窯坊一干人,斷不姑息!”
“最該懲罰的是皇上!你明知王有道罪惡滔天,為何姑息養奸?懷恩的奏折你為何留中不發?逼得呂師傅竟然用誅滅九族的下下策來伸冤!”太后氣得手發抖。
“兒不孝,娘,我……”成化帝一臉愧疚。萬貴妃一陣枕頭風,一國之君居然徇私枉法,難怪太后教訓。
“兒啊,這些年你被萬貴妃蒙蔽了雙眼,竟不知她心如毒蝎。她自己不能生養皇子,就對懷有身孕的嬪妃狠下毒手,就連太子也不放過。若不是娘暗中一力保全,你連一個皇子也留不住,難道我大明社稷要斷送在你的手上不成?”太后說著話,淚水如珠子般流下來。
“娘,兒知道錯了。這便下旨責罰萬貴妃、法辦王有道,今后決不允許嬪妃插手朝堂之事!”成化帝磕頭如山響。
“過而能改,善莫大焉。除此之外,娘還期望你寬宥呂師傅,完成娘的心愿!”
“母后放心,兒定然讓呂師傅安心為娘燒造一個好碗!”成化帝回到御書房,立即把懷恩的奏折發付有司,同時,一道圣旨火速發給督陶官李新。
李新接到圣旨,立馬去見呂正華。當面宣讀后,匍匐在地的呂正華哽咽著說:“太后圣明啊!小老兒萬幸撿回一條性命。早知如此,我不該為一己之怨毀掉太后的念想。”
“呂師傅舍命為浮梁除去一害,老百姓無不念你的好!等你的身體復原重新燒造一只精美大碗,到太后壽誕時獻上,太后也會感念你的功德。”
“明天我就上窯場,拼上一條性命也要把大碗燒造出來!”呂正華挺直腰板說。心結打開后,病就好了。
“哈哈哈,老奴替太后謝過呂師傅!你看我把誰帶來了!”懷恩在門口搭上話,他的身后站著一位娉娉婷婷的姑娘,正是呂正華的千金。呂小姐哇哇大哭著跑過去,父女二人抱頭痛哭起來。
時光荏苒,太后壽誕在即。守候在御窯坊的懷恩和李大人一直忐忑不安,原來,自呂正華走進窯場就沒出來過。
這一天,正好是八八六十四天,窯場內猛然一聲洪亮的聲音響起——“成了!”大門一開,呂師傅捧著一只黃釉大碗走出來。陽光照射之下,大碗晶瑩透徹、閃閃發光,碗內及周邊的圖案栩栩如生。懷恩翻來覆去看了許多遍,贊道:“簡直是黃釉大碗重生,一模一樣,呂師傅真乃我大明神匠!”
太后誕辰之日,皇親貴胄、官宦富豪所獻寶物不計其數,太后皆視若無物。然而,當懷恩把黃釉大碗送到面前時,太后喜極而泣。成化帝上前問安時,太后幽幽說道:“兒啊,有這只黃釉大碗相伴,如先帝爺在旁,娘心足慰。寫有‘冤’的大碗你帶回宮放在顯眼處,時時提醒自己以百姓心為心,做一個萬世流芳的明君,記住了嗎?”
成化帝道:“兒子遵照母后懿旨:善待百姓,善待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