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華烈士陵園(以下簡稱“龍陵”),占地面積313畝,由廣場儀式區、英烈祭奠區、遺址遺跡區和龍華烈士紀念館組成。從紀念館的入口走到出口,可以穿越100年的時間和無數英烈短暫但壯烈的一生。
一
清明,雖然離開館還有半個多小時,但已經有絡繹不絕的人們在園區門口排起長隊。
紀念館內人頭攢動、摩肩接踵。“老師,我還想再講解一輪。”一批參觀講解剛結束,志愿者小楊同學又主動上前,龍陵社教部的工作人員勸她先吃飯,“今天人太多了,我還不累!”她是附近中學的初中生,放棄了唯一一天休息日,主動來龍陵做志愿講解。在她身后,還有數十名志愿者在進進出出地忙碌,輪班帶團講解、維持現場秩序,一天下來,接待了五六十批游客。
紀念館內,龍陵聯合上海外國語大學的志愿者在開展創意情景式參觀。當游客們經過某位烈士的展板,便有演員演繹其生前故事……從第一展廳“信仰的召喚”到第六展廳“時代的先鋒”,從中國共產黨創立前夕到新中國成立后的英烈英模突然重新站到人們面前。這些短暫但絢爛的生命在走完自己的那一生后,又影響了后世。
這是“龍華魂”——龍傳人志愿者服務隊,自1997年龍華烈士陵園落成時便組成,由退役軍人、武警部隊官兵、市勞模、中小學生,以及來自各行各業的社會志愿者組成,近年來,在社教部為主的工作人員策劃、發展下,成為一支理論水平高宣傳能力強的隊伍。
二
做志愿者意味著付出時間、精力,放棄周末休息或和家人朋友共度的機會,但每一個志愿者甘之如飴,因為他們得到的遠比付出的更多。
“革命者只有站著死,決不下跪!”龍華紀念館內,來自上海市信息管理學校的志愿者顧思辰正在講述陳延年的就義時刻。隨著電視劇《覺醒年代》的熱播,越來越多的人逐漸熟知陳延年、陳喬年兩兄弟,也專程來聽他們的故事。那是一個陽光燦爛的日子,同一輪太陽,百年前卻照不亮陰森可怖的龍華刑場,二陳先后在此慷慨就義。講解到這里,一位女士忽然捂住臉,失聲痛哭。隊伍里沒有人驚詫,因為她哭出的是所有人的心聲。
而這不是游客第一次在紀念館有強烈的情緒表達。HxE3lLN7yxB15x6oPBFNRxNOw6i/5AqUephM07z0P/A=
“1949年5月12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野戰軍以雷霆萬鈞之勢發起解放上海戰役。”有一天,來自龍華中學的志愿者鄒老師講解解放上海的戰役。一張照片中,夜晚,解放軍裹著衣服睡在馬路上,畫面無聲卻震撼。游客中有位老兵,戴著一身的勛章,見此緩緩向前,伸出食指,顫顫巍巍地指著畫面:“我,當時我也在這里……我也是睡在馬路上的其中一個……”畫面內外,幾十年歲月呼嘯而過,周圍游客無不動容。
在龍陵,公安民警志愿者沈嘉麒還經常見到頭發花白的游客。時間對他們來說很充裕,充裕到他們可以挨個仔細看每一塊展板上的介紹,充裕到他們會默默祭掃很多無名烈士墓。時間對他們來說也很奢侈,因為看展板的時候,他們要不斷托起鼻梁上的老花鏡,祭掃的時候,他們的身子已經佝僂,可依然自發地用大量時間來緬懷英烈。在龍陵,也常常可以見到很多孩子,紀念館參觀的末尾,游客可以在門票上寫下感想,他看到太多孩子用稚嫩的筆畫、用拼音,努力寫下一字一句敬仰的話……這些細小的瞬間,成為志愿者生活中的發光碎片,讓他們忍不住多做一點,再多做一點。
其實想加入“龍傳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報名志愿者后,龍陵社教部會統一進行培訓。第一關是背誦35分鐘、4500字的講解詞,講到哪一句應該站在什么位置、向游客展示的時候應該用什么手勢、表情管理怎么做、站姿應該怎樣……培訓后,每人有1個月的練習時間,考核通過方可上崗——但這還沒結束,上崗的頭3個月是考察期,在此期間只能給散客講解,龍傳人志愿者管理委員會的資深志愿者還會主動跟著游客一起,看講解是否達標。
除了4500字的版本,龍陵還有完整版講解詞,由龍陵研究室撰寫、修訂,長達2萬余字。每當展館內的文物大批更新、展廳擴充,研究室就會對講解詞迭代升級,針對其中的細節反復打磨、查證,整個過程短則兩三個月,長達半年。每當講解詞版本升級后,所有志愿者都要重新考核一遍。而很多志愿者還覺得內容不夠,會主動要來2萬余字的詳細版本,對比著增加很多注釋,想給游客講解得細致一點、再細致一點。
三
對于志愿者們來說,一旦來到龍華,聽到了英烈故事,再把英烈故事傳遞出去,就很難選擇離開。
龍傳人中最大的志愿者是70多歲的衛老先生,他可能比任何一個龍陵的工作人員都熟悉這塊土地——在他還是孩子的時候,這里是公園,是他小時候常來玩的地方。后來,他聽說這里建成了烈士陵園,再后來,聽說陵園招募志愿者,他一來,就是風雨無阻的5年多。講解詞每逢更新,管理人員把電子版發在微信群里,衛老先生就從家里翻出方格紙,把幾千字一筆一畫工工整整寫在紙上。遇到生詞,他戴著老花鏡查字典寫注釋,遇到頗有感觸的人或事,又自己查資料補記在空白處……衛老先生現在已經搬到了松江,可每周還是風雨無阻地前來講解。
龍傳人中還有位“臺柱子”——情景黨課也是龍陵沉浸式體驗的重要環節,志愿者換上戲服走上舞臺演繹英烈故事,“臺柱子”奶奶經常飾演陳喬年的奶奶。可很少有人知道,她自己卻是一位失獨奶奶,因為她總是展現出樂觀、堅強的一面,和年輕人一起排練到很晚也毫無怨言。“不累、不累,讓年輕人看到英烈故事,我很滿足。”是她最常說的話。
志愿者里也不缺小朋友。龍陵和附近的中學長期有共建和交流活動,志愿者鄒老師是龍華中學負責學生工作的老師,報名志愿者的同學要先過她這一關校級的考核,再推到龍陵二輪考核。“甘愿征戰染血衣,不平倭寇誓不休”……在考核學生時,她看到很多平常內向甚至寡言的孩子,向她聲情并茂地背誦講解詞,講到龍華二十四烈士就義地挖掘出的群鐐、鐐銬,還有一件彈痕累累的絨線背心;講到二十四烈士中有一對革命伴侶,兩人在共赴刑場的囚車上結為伴侶,發出堅定的誓言:“人生之路行將走到終點,伉儷共同信仰永遠不變”……下班回到家后,鄒老師看著家中井然有序的現代化家具,窗外的萬家燈火,腦海里的革命烈士身影仍揮之不去:同樣是在上海,在這片土地,我們今天為什么可以享受這和平美好的一切?都是因為百年間人們的付出,我能為他們做點什么嗎?我可不可以也做一位志愿者?
這樣想著,也就這樣做了,已經超過50歲的鄒老師和她的學生們一起拿出講解詞。這份內容她已經看過很多遍,但這次不是考察別人,而是自己背誦。本以為記憶力已經下降,但因為英烈的故事總浮現在腦海里,4天她就背完了全篇,之后順利通過考核,就此來到龍陵。
在校內她是老師,在校外她和學生們同是志愿者“同事”。她還記得學校有個內向的女生,從不主動在公開場合發言,但成為志愿者講解員后,表達能力肉眼可見地得到了提升,她敢于主動報名成為課代表、敢于毛遂自薦做學校晚會的主持人……在龍陵的推薦下,還參加第三屆全國紅色故事講解員大賽,在上海選拔賽決賽中獲得“優秀講解員”稱號。
該怎么形容這一支隊伍?社教部的宋強形容為“聚是一團火,散是滿天星”。
隨著搬家、升學等人生中的大小事情,有人來去是很正常的事情,但總有人源源不斷地因為對烈士的敬仰加入這支團隊。這支隊伍曾獲2021年度全國學雷鋒志愿服務“四個100”先進典型最佳志愿服務組織光榮稱號,這是全國志愿者組織評比的最高獎項。
在這個獎項背后,還有很多特色群體。龍陵聯合徐匯區總工會,攜手勞模開展中小學專場講解,引導小學生們戴著紅領巾、拿著筆記本,來到龍陵,聆聽全國勞模講述革命先輩;雷達裝備是什么?雷達兵的日常生活是什么樣的……由退役軍人組成的“迷彩魂”志愿服務隊,也在龍陵開設國防教育微黨課……
作為國家國防教育示范基地、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龍陵還有非常特色的國防營活動、主題祭掃、公益講座、便民服務、愛心募捐……每一場活動的策劃和執行中,都有龍傳人志愿者前后忙碌的身影。
“龍華千古仰高風,壯士身亡志未窮,墻外桃花墻里血,一般鮮艷一般紅。”每次紀念館的講解,都會以這首龍華小詩作為結尾,鮮血和桃花,在這里一樣鮮艷,這里沒有被忘卻的事情,只有代代相傳的精神。
(插圖/桑麟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