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三農”發展關系國計民生,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每年以一號文件精心謀劃、前瞻部署,出臺一系列政策助力“三農”發展。面對新的形勢,基層政府要創優政策環境,農信機構要創優服務機制,“三農”要內強實力,政、銀、農聯動,為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提供助力。
[關鍵詞] 農商銀行;“三農”發展;鄉村振興
[作者單位] 四川樂至農商銀行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作為因農而興的金融機構,農商銀行長期深耕“三農”沃土,應該在服務鄉村振興戰略中發揮主導作用,不斷提高金融服務水平,完善適合農業和農村特點的農村金融體系,滿足多樣化鄉村振興的金融需求,助力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
2023年,樂至縣農林牧漁業總產值84.3億元,比上年增長3.7%,占全縣GDP243億元的34.69%。截至6月末,樂至農商銀行涉農授信120.86億元、用信65.65億元,以37.41%存款市場份額支撐全縣52.68 %涉農貸款市場份額,以62.56%存貸比支持縣域經濟,縣內72.54%涉農企業貸款、92.53%脫貧人口小額貸款,均由樂至農商銀行發放。同時,運用蜀信e·小額農貸、帥青幸福貸、助學貸款、農村土地使用權經營權質押、股權質押等產品,以循環發放破解“三農”融資難問題,以存、貸、匯等下沉網點實施綜合營銷、全程服務。
農信助“三農”面臨的瓶頸
面臨自然、市場風險。農業生產高度依賴自然條件,造成農民始終無法有效控制,基本上屬于“靠天吃飯”,每年全國各地因干旱或洪澇受災、作物絕收情況較為突出。農產品屬人們生活必需品,但受市場影響,市場上農產品價格波動幅度往往超出正常范圍,常大起大落。受上期價格影響和利益驅動,常出現同類農產品供需不對稱,加之生產周期長,其間供求關系不斷變化,引致農產品價格大幅度波動,入市時高價格引起下步生產提高、供給增多、價格下滑、產量銳減;入市時低價格引起下步生產下降、供給減少、價格上升、產量陡增,供需失衡和價格大幅度波動造成農產品周期性賣難、買難,市場風險較高,從而導致以農業為本的農民收入受到影響。
“三農”結構單一、自然條件依存度高。樂至縣農業基本以傳統的種植、養殖為主,結構單一,運銷和精深加工不高、附加值低、產業鏈短,產業化、規模化嚴重不足,常常處于產業鏈的最前端、價值鏈的最低端,尤其對氣候依存度非常高,一遇天旱、洪澇,造成減產或絕收,基本上“靠天吃飯”。
區域信用環境不優??h級政府及相關部門出臺了系列相關扶持政策措施為企業減負,但個別涉農企業也借機逃廢金融機構貸款債務嘗到了“甜頭”?!捌拼靶睂е律孓r企業一遇經濟低迷、減產減收,就賴賬逃債、爭相效仿,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農信機構放貸積極性。
風險分擔機制乏力??h域內以種植業、養殖業為主,只有少部分初級農副產品加工,農產品受自然災害、外部環境特別是區域經濟影響較大,抗風險能力弱。當農業企業因災無法還貸時,擔保公司代償能力有限,政策性分險受償資金到位遲緩,嚴重加大了農信機構的信貸風險。
農信助“三農”發展對策
以五項舉措加大政府支持力度。一是落實政府性資源資金匹存機制。上級政府部門應出臺以投放縣域“三農”貸款市場份額、以對“三農”經濟貢獻度為標尺的政府性資源資金匹配存放規范和剛性文件,強力督導各級黨政部門以對地方經濟發展貢獻度為衡量標準,將財政直補資金、社保資金、醫療保險資金等政府性資源資金進行匹配,公平、公正增強農信機構“輸血供氧”資金實力,調動縣內資金服務“三農”發展、防止外流。二是創優“三農”增長極,夯實發展根基。樂至縣應深度挖掘青花椒、蓮藕、蠶桑等特色農業資源,從土地選擇、種源培育、種養技術、收購運銷、精深加工、產品外銷等環節,采取發展產業鏈、創新產品鏈、賦予產品價值等方式“閉環”打造獨具特色的“三農”產業。借助四川省打造“川字號”農產品金字招牌的重大機遇,對優勢農業既注重傳統營銷拓展,又創新農旅融合發展模式,集食品、生態、觀光為一體,特色化、規?;善_發,量身打造獨具特色的“三農”經濟圈,以“多引擎”經濟圈代替傳統散種散養的“單引擎”,降低縣域對傳統種養單一屬性依存度,徹底改變傳統“三農”產業鏈最前端、價值鏈最低端的劣勢,有效避免市場波動危機。三是創優“信用體系”,打造誠信環境。政府部門要將信用體系建設形成長效機制、納入“政績工程”,傾力打造農村“信用戶、信用村、信用鄉鎮”,讓市場監管、農業農村、財政民政、電信、供電、供水、供氣等主體參與其中,通過信息共享,建立失信“黑名單”,實行守信聯合激勵、失信聯合懲戒,讓守信者處處受益,讓失信者處處受限,合力創優凈化信用環境。四是創優“三農”經濟貸款分險機制。加大財政資金支持各類擔保公司力度,增強擔保實力,為被擔保涉農企業減負讓利。落實政策性擔保公司代償機制,政府及部門分險資金、財政補助、貸款貼息資金、保險資金及時到位。五是優化政府及部門服務暢通機制。各級黨組織尤其是鄉(鎮)、村(社區)黨組織發揮“黨建+”模范作用,深入實施“三農”經營主體注冊登記、管理等部門暢通優化“信息共享”機制,優化、縮短房地產、股權、車輛等抵質押登記“時限”,對縣域抵押登記部門實現“口徑、標準”統一,拓展農房、農村承包土地使用權、經營權及宅基地使用權抵質押,變“資源”為“資產”,助力提升金融服務效率和效能。
以五項工作優化農信服務機制。一是堅守市場定位。始終支持地方經濟尤其是“三農”經濟繁榮發展,以此反哺助推農信穩健、可持續發展。二是深化與“三農”魚水關系。充分發揮網點多、遍布城鄉、覆蓋范圍廣的硬件優勢和貼近客戶、接近市場、信息靈通、決策鏈條短、熟悉農村、了解農民、知曉農業的軟件優勢,優化首問責任制、深推限時辦結制。充分發揮“不辭千辛萬苦、踏遍千山萬水、走進千家萬戶、說盡千言萬語”的“四千精神”,地毯式、拉網式深度挖掘涉農企業,尤其是在電商平臺無交易或交易較少,無融資且基礎、征信信息“空白”的農業經營主體、農戶,以“走千訪萬”采集其資產負債、家庭收支、經營實際等基礎信息,依靠金融科技和人工智能,跟進授信、教會用信,讓“數據多跑路,百姓少跑腿”,通過循環支用,隨時隨地保證農戶對農產品在選地、選種、技術、管理、運銷、加工、銷售等各環節的合理融資需求。三是完善考核機制。深推駐村掛聯機制和整村授信、建檔評級,對標采信率、授信率、獲貸率,持續優化客戶經理、管貸人員薪酬與業績掛鉤激勵機制、逗硬考核,激勵全方位健全涉農企業、經營主體、自然人“信息庫”、客戶“通訊錄”,激發“敢貸、愿貸、能貸、會貸”精準營銷的內生動力。四是優化綜合服務。借助電子機具、移動互聯網技術、助農取款點,運用人工智能和數字金融,持續轉變單一信貸營銷向存取、結算、支付、財務管理、咨詢評估、投資理財、基金定投、中間業務、電子銀行、“金融管家”等綜合服務拓展延伸,“線上直報、線下對接”創新驅動、靈活產品、延伸服務,以基礎金融服務不出村、綜合金融服務不出鎮,“鄉鄉有機構、村村有服務、家家有賬戶”實施全覆蓋精準營銷。五是強化風險管控。始終堅守“依法合規、風險可控”不動搖,主動對接、深入實際、掌握實情,不超“底線”、不越“紅線”、不碰“高壓線”,杜絕盲目違法違規放貸,貽誤“三農”、殃及農信。
以五項措施增強“三農”主體綜合實力。一是做強“龍頭”。涉農企業應以“現代企業”為標尺,推動管理創新,完善決策、執行、監督相互制約制衡的法人治理結構和內控機制,避免“拍腦袋”決策、“拍屁股”決定、“粗放式”治理。從經濟因素、技術因素、產品因素、市場因素等多維度廣泛調查、深入分析,找準適合自身的戰略選擇,不入“涉農調整退出”項目、產品,主動應對“市場冰山、融資高山、轉型火山”,警惕規避盲目“鋪攤子、上規模、高負債”經營模式和發展陷阱。選優配強財務人員,持續健全財務制度,夯實企業尋求信貸支持的根基,主動適應由規模速度型向質量效益型轉型帶來的升級壓力,不斷發展壯大。二是做優“農質”。人們對健康飲食、生活品質的孜孜追求與日俱增,綠色、生態、環保、健康的高品質農產品成為首選,做優農產品則是長遠之策和制勝法寶。產品選擇、科技種養、科學管理等均按農業科技部門要求,以“一鄉一業”“一村一品”贏得涉農企業、百姓青睞,提高市場議價和競爭能力。三是鑄造“農鏈”。以戶種植、養殖的傳統農業始終處于產業鏈的最前端、價值鏈的最低端、風險控制的薄弱端。要走出低谷,農業必須現代化發展,以延伸產業鏈提質增效。以實力型、科技型龍頭企業為引領,從選地、選種、技術、管理、運銷、加工到銷售等實施全產業鏈運行,以農民富、農業強、農村美為終極目標,實現科學種植和農文旅的深度融合。將風險逐級遞減、利潤逐級遞增貫穿到農產品收購、精深加工、運輸、對外銷售等各環節,利潤均以一定比例連同財政支持獎補配套資金反哺、分險、補償種養端,增強種養端抗風險的實力和能力,助力提升農產品生產科技含量和價值,增強抵御天災能力,提高市場競爭力。同時,采取建立戰略合作協議的方式,以龍頭企業撬動農戶,帶動其積極性。四是政企聯動。規模化、標準化、高效化經營現代農業企業,針對產品來源的種養端,需選擇適宜的土地,實施“三區(糧食生產功能區、重要農產品保護區、特色農產品優勢區)、三園(現代農業產業園、科技園、創業園)、一體(田園綜合體)”建設,選取高品質種源,引進涉農專業高科技人才。這些既需企業深入調查、科學研究、精準布局,又需各級政府及部門間協調、溝通、傾力支持。涉農企業、農業經營主體應常態化向當地政府匯報反映情況,政府部門也要下沉一線主動解涉農企業、農業經營主體燃眉之急,實現聯動。五是加強溝通。涉農企業、農業經營主體、農戶就基本情況、貸款使用、困難問題、發展規劃及重大事項變動形成具體報告,持續做好銀政企間經常性溝通,信息共享、互補短板、共控風險、實現共贏。以涉農企業、主體“強鏈”,以龍頭撬動農戶“補鏈”,以精深加工增創附加值反哺種養端實現“延鏈”,帶動“三農”強勁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