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課程評價體系是推進教學改革的重要措施。在教學過程中,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成果,推進評價主體多元化、評價方式多樣化,積極完善過程性考核,使課程考核評價體系成為促進學生學習、創新的推手。介紹了“機械制造技術”課程評價體系及實施情況。從反饋結果來看,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促進了同學間的溝通和交流,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質。從考核結果來看,課程目標達成度明顯提高。
關鍵詞:產出導向 課程評價體系 實踐 機械制造技術
0 引言
隨著網絡技術的高速發展,在線教學資源越來越豐富,線上、線下混合式學習模式逐漸成為常態。課程的學習模式不同,其評價方式也應有所不同。以學生為主體,充分利用線上學習平臺,積極開展基于產出導向的教學模式改革,開展與之相對應的課程評價體系的構建與完善,引導學生的參與度和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果。
新世紀以來,高校為適應國家戰略和地方經濟的需要,更加重視自身內涵的發展,高校教學改革方興未艾,卓越工程師CDIO、工程教育專業認證、新工科等,旨在提高高校畢業生綜合素質。“成果導向”又稱 “產出導向教育”,是一種以產出導向、互教互學為基本特征的教學方法,是新形勢下高校教育教學改革的重要方向[1-3]。
在各種教學改革中,課程是最基本的載體。課程考核評價是檢驗學生學習效果和評價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手段,其核心是對課程目標的實施狀況進行評價,主要考察課程目標與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及畢業要求指標點的支撐關系;教學內容、方法對課程目標的支撐度;教師、教學資源對課程目標達成的保障度等[4-5]。
當前,課程評價體系中存在的主要問題:課程評價主體相對單一或各評價主體互動和交流不足;教學過程評價體系不盡合理;評價過程中信息化手段運用不夠;評價反饋滯后。
1 構建、優化課程多元化評價體系路徑
2017年,我校“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通過了工程教育專業認證,2023年通過工程認證復評。“機械制造技術”是一門重要的專業課,“以學生為中心、以成果為導向、持續改進”理念已深入教學的各個環節,促進了教學改革。但也存在課程評價體系不盡合理、評價過程比較馬虎、評價結果不如意等,課程考核評價是當前教學改革的薄弱環節。秉承持續改進理念,對課程評價體系進行重構或優化,使其能更科學地評價學習過程[6]。
根據專業頂層設計,由人才培養方案和畢業要求指標點,確定課程目標,在此基礎上構建課程多元化評價體系,為課程實施提供依據。課程評價體系研究路徑如圖1所示。
2 課程教學評價方案
好的課程評價方案應具備評定和促進學生發展,同時能得到學生的廣泛支持和積極參與。以成果為導向,讓學生參與到考核體系中,實現評價主體多元化、教學內容設計多樣化、過程性評價和考核性評價相結合等[7]。
課程考核以評價學生對課程目標的達成為主要目的,同時檢查學生對各知識點的掌握程度,包括終結性評價和過程性評價。“機械制造技術”過程性評價有:平時成績、實驗成績、討論課、項目設計;終結性評價有:期中考試和結課考試。課程評價方案如表1所示。
相比終結性評價,過程性評價更能體現以學生為中心,以成果為導向的思想,其中,過程性評價占總成績的40%,其成績評定方法如下:
2.1 平時成績
考核學生出勤、視頻學習、平時表現和作業完成情況。課程的所有環節均要求學生參與并簽到,不得缺勤。每曠課1次扣10分,每遲到或早退1次扣5分。平時成績以10%計入課程總成績。
2.2 實驗成績
要求學生實驗前認真準備,全程參與,獨立完成或團隊協作完成,并按時提交實驗報告。根據每個實驗的實驗情況和實驗報告質量每次單獨評分。實驗成績由預習10%、考勤10%、操作30%、實驗報告50%等四部分組成,再將全部實驗的成績求平均值,最后按10%計入課程總成績。
2.3 討論課
要求學生依據討論題目,分組查閱資料,歸納總結,撰寫報告,制作匯報用PPT。討論課成績占課程總成績的10%。采用先評定小組成績,再評定個人成績的分步評價法。
2.3.1 小組成績評價
(1)基本概念掌握情況及問題的歸納總結情況,占討論課成績的20%;
(2)提出的工程問題解決方案及其可實施性,占討論課成績的60%;
(3)查閱文獻的數量及相關度,占討論課成績的20%。
2.3.2 個人成績評價
以小組評價成績作為該組同學的基礎分,按照“基礎分+個人貢獻分”計分法,依據個人貢獻度、采用小組成員互評的方法對每位同學的個人成績進行評價,原則上小組成員間的最大分差不小于15%-25%,最小分差不小于5分。
2.4 項目設計
在加工表面粗糙度實驗、測量的基礎上,重點分析切削參數對加工表面粗糙度的影響規律,要求學生掌握實驗設計基本方法,學會正交表的設計。對實驗數據進行多元非線性回歸分析,得出加工表面粗糙度的經驗公式。分組調研和討論,撰寫項目設計報告。
要求學生在課外完成,成績由方案制定(30%)、數據分析(60%)、結果(10%)。項目設計成績以10%計入課程總成績。
3 課程教學評價方案實施的主要措施
在教學過程中,通過課程評價體系實施,充分發揮其評價的導向功能,引導學生的學習方向,促進學生高素質發展。主要措施有:
3.1 強化關鍵知識點的教學設計
課程的關鍵知識點,對課程目標有重要的支撐作用,在設計教學時,應加以重視,選好素材,使用案例教學、混合式教學等,提高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和分析解決工程問題的能力。
3.2 推動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
在互聯網和各種平臺的支持下,高校基本實現了線上線下混合教學,促進了師生的溝通、交流,網上發布資料、學生考勤、線上考核等都變得很方便,使課程考核評價主體的多樣化成為可能,除了教師、學生外,通過產教融合,積極引入企業工程師參與評價考核,體現企業對學生素質要求。如某項目考核時,通過騰訊會議,可邀請企業工程師參與,通過交流,了解企業先進的制造技術和管理經驗,開拓學生視野。
3.3 及時公開課程考核評價信息,提高課程考核效率
發揮各種教學平臺(如QQ、學習通等)優勢,節省了教師在學生考勤、線上匯報、線上搶答和教學資源發布等時間,提高了考核效率。考核結束后,應當及時地評定和公開學生的成績或等級,并與學生交流,給予針對性的指導和幫助。將過程性考核結果及時公開,激勵學生改進和提高。
3.4 細化過程性考核指標,提升學生參與過程考核的深度和廣度
基于成果導向的教學設計中,學生是成果的完成者。既是考核的對象,也是考核的參與者,即考核主體。讓學生以小組或團隊的方式參與教學過程中,通過查閱資料、小組成員之間分析、交流,相互配合、督促,確定問題的解決方案,讓學生參與組內考核,評定小組成員成績,由組長協調,給出小組成員對項目的貢獻度,提升學生參與考核的深度和廣度。
4 實施案例
圍繞課程目標組織實施教學活動,課程目標是否達成,由學生學習產出來判斷,教學過程中的實施主體、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決定了考核評價時的評價主體、評價內容和評價方法。以項目設計為例,3-5人一組,每組選定一名組長,分工合作,查閱文獻、設計正交表格、對實驗數據進行極差分析等。以學生為考核主體,教師參與。成績較好的組,其基礎分較高,成績較差的組,其基礎分較低,以此激發各組之間競爭。項目設計評價過程如圖2所示。
5 結語
課程結果后,對照課程目標,分析學生學習成果達成情況,判斷學生對各知識點及解決復雜工程問題的能力的優勢和劣勢;結課后,課程組利用百度問卷星設計了調查問卷,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了解學生的學習成效,聆聽學生的意見和建議,持續改進本課程的教學。
優化后的“機械制造技術”課程評價體系實施兩年來,對比前幾屆學生,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參與度提高,學習自主性增強,課程目標達成度明顯提高,提升了學生的綜合素質。
基金項目:南京工程學院校級教學改革與建設項目(JXJS2023027)。
參考文獻
[1]丁華.專業認證視域下課程考核評價體系的研究與實踐[J].河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23(3):112-116.
[2]劉卓.應用型人才培養視閾下多維課程考核評價模式的探討[J].教育教學論壇,2019(41):211-212.
[3]梁永鋒,龍冬梅,張志峰,等.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的無機化學課程立體化考核評價模式構建與實踐[J].化學教育(中英文),2019,40(08):18-22.
[4]陳文標,許秀秀,邱丹纓.混合式教學模式下《病原生物學與免疫學》多元課程考核評價體系的構建與實踐[J/OL].中國免疫學雜志:1-12[2024-06-06].
[5]周龍,陳國強,陳水生.工程教育認證視角下“發動機原理”課程考核評價體系的構建[J].時代汽車,2022(18):83-85.
[6]王宇,張競秋.混合教學模式下的多元立體化考核評價方式探索[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22(03):19-20.
[7]林紅,賀軍波,張維農.線上課程考核評價方案的探索與實踐研究——以圖譜解析課程為例[J].大學,2022(14):5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