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國際化的推動力來自多個層面因素,一方面,中國持續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從根本上提升人民幣作為一種國際貨幣的“含金量”。中外企業供應鏈合作有利于擴大跨境貿易人民幣使用,加強人民幣的國際貿易計價結算職能,有效提升人民幣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與水平。
另外,中國以制度型開放為重點加快金融高水平開放步伐,促使人民幣國際化進一步提質增速。此外,國際貨幣合作大踏步前進,為人民幣國際使用搭建廣闊的平臺。在地緣政治格局深刻調整、強勢美元對外負政策溢出的情況下,世界各國出于金融安全考慮,存在強烈的本幣使用動機與貨幣合作需求。我國對外簽署的有效雙邊本幣互換協議,已基本實現對全球六大洲重點地區主要經濟體的全覆蓋。
還有金融周期分化與波動下人民幣融資功能增強,成為2023年人民幣國際使用的高光亮點。在國際資金成本激升、國際金融市場動蕩的情況下,人民幣融資成本保持相對低位,且具有較強的穩定性,因此越來越多的市場主體選擇人民幣作為計價融資貨幣。
針對人民幣國際化,要抓住全球供應鏈重塑和國際貨幣金融變革的契機,緊扣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根本宗旨,提高中國對世界經濟復蘇與發展的影響力和貢獻度;努力提高中國金融體系對全球供應鏈的支持與保障力度,幫助廣大發展中國家增強供應鏈韌性和抗風險能力。不斷夯實人民幣的國際使用基礎,以國際貨幣金融變革促進全球供應鏈的可持續發展;可構建全方位、多層次的金融服務供給體系,以金融創新更好地服務科技創新;推動制定綠色金融、數字金融等全球標準,以高水平金融開放促進全球供應鏈互聯互通;此外,可運用區塊鏈、大數據技術定制化供應鏈風險管理方案,構建政企協同的供應鏈保險服務體系,更好地發揮風險管理對供應鏈穩定的保障作用;可參與國際組織牽頭的跨境支付標準研制工作,積極提供安全、便捷、可兼容的跨境支付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