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非經貿關系的日益深化和發展,對非投資已經成為中國企業實施“走出去”戰略的重要方式。本文分析了當前對非投資現狀和對非洲投資的機遇,借鑒PEST分析模型系統分析了對非投資面對的政治、經濟、社會等風險,并結合企業自身的問題,提出從企業和國家兩個層面進行風險防控的建議,以期為新形勢下中國對非跨境投資提供有益參考。
在“一帶一路”倡議背景下,中國已經與非洲53個建交國家中的52個簽署了共建“一帶一路”合作諒解備忘錄。以投資為紐帶助力中非命運共同體建設,實現中非互利共贏、團結合作,是踐行“真實親誠”對非政策理念的重要舉措。同時,中國對非洲國家進行的對外直接投資成功地吸引了更多外國資本流入這些國家。中非經濟互補性強,合作前景廣闊,但同時面臨著特殊的風險和挑戰。全面系統開展對非投資形勢與風險防控研究,對于促進“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一、對非投資現狀
(一)中國對非直接投資呈波動態勢,占比較低
2022年中國對非直接投資額為18.12億美元,比上年下降 63.7%,占中國對外直接投資流量的1.11% ;對非直接投資存量為409.01億美元,占中國對外投資存量的1.48%。通過對2013—2022年十年間對非投資情況統計來看(圖1),對非投資流量占中國對外直接投資流量比例波動較大;投資存量總體持續增長,但占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存量比例呈下降趨勢。
(二)在非投資國別(地區)不斷拓展,集中度較高
中國是非第一大貿易伙伴國和第四大投資來源國,中國境外企業投資非國家和地區數量從2003年的29個發展到2022年的52個,覆蓋率達到86.7%; 在非設立的境外企業超過3300家,占比7.1%。從投資存量來看,主要流向南非、剛果(金)、埃塞俄比亞、尼日利亞、贊比亞、安哥拉、尼日爾、肯尼亞、阿爾及利亞、津巴布韋等國,合計占中國對非直接投資存量的62.6%。
(三)投資主體和投資領域趨于多元化
近年來,私營和民營等非國有企業對非投資主體數量呈上升趨勢。根據商務部數據,中國民營企業占在非直接投資的中國企業總數的90%,占中國對非直接投資總額的70%。從行業分布看,截至2022年底,中國對非直接投資存量前五位的行業分別是建筑業、采礦業、制造業、金融業、租賃與商務服務業,占比分別為33.3%、23.8%、12.4%、10.7%、5.3%,合計達到85.5%。
二、對非投資的機遇及前景
中非雙方政治基礎牢、戰略契合度高、經濟互補性強,雙方“正在通過共同探索現代化的生動實踐回答歷史之問,攜手推進合作共贏、和合共生、文明共興的歷史偉業。”
(一)非工業化和城市化進入快速發展期,基礎設施建設需求旺盛
根據EIU《非洲經濟展望》報告,2024年非洲GDP增速預計將從2023年的2.6%增長到2024年的3.2%,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工業化和城市化進入快速發展期,對基礎設施市場形成強有力支撐。非盟于2021年1月通過《非洲基礎設施發展規劃》(PIDA),整合了2021-2040年非洲現有各類跨國跨區域基礎設施發展規劃,主要涵蓋能源、交通、信息通訊和跨境水資源四大領域,投資總額預計為3600億美元。
(二)非洲人口紅利顯現,勞動密集型產業投資機會將不斷增加
非洲國家人口眾多,現有13億多人口,其中10~24歲的青少年約占33%,人口數量每年以2.3%左右的速度增長,預計到2040年,非洲總人口將增加6億,占全球新增人口的一半。隨著全球價值鏈的分化重組和世界產業分工轉移,非洲憑借其充足、低成本的勞動力和其他相對廉價的生產要素,加快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已經成為大多數非洲國家工業發展戰略的主要內容。
(三)非洲是全球資源和能源重要供應地,將成為各國投資的焦點
非洲擁有約30%的世界石油儲量,約25%的天然氣儲量,約15%的鐵礦石儲量,約10%的銅儲量和得天獨厚的農業生產條件,是全球資源富足且“未來資源”占比較高的大陸。隨著全球能源和資源需求的增長,非洲具有戰略意義的能源產品和工業原料在全球產業鏈中的地位不斷上升,成為大國爭奪的焦點。
(四)非洲風光水熱等自然資源豐富,新能源投資前景廣闊
非洲太陽能、風能、地熱能、潮汐能等蘊藏豐富,擁有發展可再生能源的巨大潛力。面對工業化發展與低碳化轉型的雙重挑戰,發展可再生能源是滿足非洲大陸迅速增長的電力需求的必然選擇。國際能源署(IEA)在《2019年非洲能源展望》報告中預計,到2040年非洲能源需求將增長60%。2019年至2040年期間,非洲需要累計2.6萬億美元的投資,以滿足日益增長的能源需求。
(五)數字化非洲建設提供新的投資契機
近年來,非洲國家著力改善電信網絡,提高互聯網接入率,促進數字技術與傳統產業結合,產業數字化蓬勃發展。在能源與礦產領域,非洲正探索使用區塊鏈、人工智能和傳感技術進行能源、礦產勘探,建立數字化生產系統;在金融領域,非洲正在利用移動支付、網上銀行等數字金融服務促進其金融業發展;在物流業中,非洲國家正通過人工智能、物聯網技術與物流業逐步融合,降低其物流成本。
三、對非投資面臨的挑戰及風險
(一)外部環境
借鑒廣泛應用的國別宏觀環境分析工具PEST分析模型,從政治、經濟、社會、技術等層面分析對非投資面臨的外部風險。
1.政治風險
一是部分非洲國家政權更迭頻繁。多數非洲國家民主基礎仍很薄弱,政府政權更迭、政局不穩,“逢選必亂”“逢亂必反”現已成為絕大多數非洲國家的大選“頑疾”;二是各方加大在非博弈。2022年,美國政府發布首份對非政策文件《美國對撒哈拉以南非洲戰略》,提出構建“21世紀美非伙伴關系”,并舉辦美非峰會,意欲實現“聯非抗中”的目的;日本舉行東京非洲發展國際會議,提出成為非洲“共同成長的伙伴”。各國在非博弈日益白熱化,部分非洲國家對華態度出現搖擺或反復;三是政策變化較大。多數非洲“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對外政策尚未形成較為連貫的體系,部分新上任政府甚至傾向采取“全盤否定”方式打壓反對黨及政治集團;四是部分非洲國家法制體系不健全。部分非洲國家存在法律體系不健全、法律變更頻繁、腐敗嚴重、選擇性執法等問題,給企業帶來較大法律風險。例如,剛果(金)、贊比亞等非洲國家通過加大稅收壓力、推行更苛刻合同條款、實施更多的本土化政策以及更嚴格的監管措施等手段,直接或間接加大對自然資源開發的控制,收取大量的各種額外費用。
2.經濟風險
一是部分非洲國家債務高企。IMF統計的數據顯示,到2022年,已有8個非洲國家陷入債務困境,14個非洲國家處于債務高風險期。雖然在G20緩債倡議和共同框架下,部分低收入非洲國家的債務得以延期,但是由于本幣貶值、利率上升以及資本流入減少等因素,有關國家償債壓力進一步增加,導致在建項目資金難以保障;二是非洲國家存在資本和外匯管制。非洲國家外匯管制情況十分普遍,且管制相當嚴格,很多國家對國際收支的所有項目都進行嚴格的管制。在非企業面臨外匯回款難、回款慢的問題,有的企業持有大量的應收外匯賬款,存在壞賬和匯率風險;三是營商環境不佳。許多非洲國家的基礎設施落后,公路、鐵路、港口和通信設施不完善,水電供應不足,物流運輸成本高。同時,海關與邊境管理不規范、電子商務和金融服務發展水平低、審批程度復雜拖沓等情況在非洲普遍存在,這些進一步加大了對非投資的隱性成本和風險。
3.社會風險
在非洲由于種族和宗教信仰差異造成的地區沖突和內戰在部分國家依然存在;部分國家針對中資企業和人員的暴力襲擊、綁架等事件時有發生,嚴重打擊了項目人員外派的積極性,當地華人陸續撤離,給后續項目合作推進造成了極大困難。
4.技術風險
非洲部分地區勞動力素質低,工業基礎薄弱,缺乏構建產業鏈的技術、資金、人才等核心要素,嚴重影響在非投資項目的建設配套和運營保障。
(二)企業問題
1.對外投資風險管理人才缺乏
大部分對非投資企業中熟悉國際營商規則、各國法律法規的人才相對較少,投資風險管理水平普遍不高,尚未建立或形成系統完善的對外投資風險防范體系和制度。
2.缺乏清晰的投資規劃和策略
部分中小企業對非洲的了解非常有限,沒有全面明確的投資計劃,多是抱著“試一試”甚至“賭一把”的心態,企業的風險意識淡薄。
3.社會責任意識有待提高
我國對非的投資集中于工程基建等行業,可能會對當地的生態環境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壞,部分企業還沒有充分認識到社會責任的重要性,與當地政府及居民產生誤會和爭端,使其對外投資項目不能順利進行。
4.無序競爭加劇
現匯項目投標的中國承包公司數量過多,不當競爭嚴重,不少企業為搶占市場,低價競標,不僅擾亂了正常的經營秩序,損害了行業企業的整體利益,也為項目后續實施埋下了隱患。
四、風險防控對策建議
在對非洲投資面臨著日益激烈的國際競爭的情況下,為進一步降低企業投資風險,從企業、國家兩個層面提出以下幾點對策建議。
(一)企業層面
1.建立并完善對非投資風險管控體系及制度
投資企業應成立海外投資風險風控中心和投資決策委員會,對東道國政治、經濟、社會等各方面的風險進行評估。也可聘請熟悉國際規則的會計、法律、咨詢等第三方機構出具投資風險評估報告。制定風險防控方案,同時購買海外投資相關的專業保險產品,以市場工具對沖政治、市場、匯率等風險,最大限度地減少運營項目損失,保障企業的投資收益。
2.優化投資合作模式
投資企業要改變原來在非洲市場單打獨斗、相互間協作較少的投資模式,積極主動與產業鏈上下游企業開展投資合作。探索大項目和“小而美”項目的聯合投資模式。根據非洲市場新形勢、新特點,除綠地投資外,還考慮合資、并購、股權投資等其他方式,加強所在國“屬地化”投資運營,積極與當地政府、金融機構開展合作。
3.積極踐行ESG理念
將ESG能力建設作為企業風險管控的有效措施,加強合規經營,與東道國政府共同承擔起維護好當地環境、健康和安全等社會責任,形成與東道國良性互動的局面,在合作共贏中營造良好的經營環境,進而實現投資利益。
4.加強人才隊伍建設
通過廣泛吸收引進、內部培養等渠道,努力打造一支高素質、復合型的國際化人才隊伍。也可外聘一些熟悉東道國財務會計制度、法律法規的當地人才。同時,以投資項目為載體,積極幫助東道國培養優秀的產業工人。
(二)國家層面
1.統籌協調對非投資
一是加強項目布局的頂層設計。對基礎設施相對落后、中資企業投資相對集中且當地配套設施嚴重不足的國家地區,協調有關基建企業和金融投資機構開展電力、物流設施等配套項目建設,綜合打造礦、電、冶、工、貿協同發展的海外產業布局,提升項目投資運營的穩定性和經營質量,增強企業抵御外部風險的能力;二是制定國別投資產業導向。建議明確對非投資主導企業、主導產業,對不同國別施行“走出去”門檻限制,加強在信息、產業政策等方面的宏觀調控與投資指導,調配資源,避免企業“盲目走出去”和“扎堆走出去”,防止惡性競爭;三是推進人民幣非洲區域化。要加大和非洲國家貨幣監管當局的對話,推動非洲國家放松對使用人民幣進行結算的限制,可以有效減少雙方的交易成本,減少企業跨境資金流動的成本,降低匯率風險。
2.完善對外直接投資機制和制度
一是健全對外投資安全保障機制。建議出臺專門的境外投資法、對外投資保險法等對外投資法律,健全對外直接投資法治體系,維護投資者合法權益;二是健全對外投資權益保護機制。與非相關國家積極簽訂和更新多雙邊投資協定,為企業在非開展投資業務爭取到更好的投資保護政策。加強與MIGA(多邊投資擔保機構的)合作,充分利用其擔保服務,進一步降低企業對非投資政治風險;三是完善對外直接投資保險制度。將對外直接投資承保項目的審批權和經營權分開,避免因機構的身份定位將對外投資保險傾向國有企業而忽視了中小民營企業;中國信保適當擴大承保范圍,對現有的險種進行細化和補充,根據新的國際形勢擴大承保范圍。
3.增強對非投資風險防控平臺服務
一是做好非洲各國投資重大風險預警工作。積極利用國家發改委、商務部、外交部等關于“一帶一路”相關風險信息平臺,將國家有關風險研判信息及時發送相關企業,指導企業完善海外布局并搞好當地經營。充分發揮中信保國別風險研究優勢,指導企業利用中國信保信息做好風險研判工作;二是搭建交流平臺。根據企業反映的問題,有針對性邀請協會和駐外機構、金融機構召開座談會,分享中非政治經濟形勢、中非國內相關政策等信息。舉辦“走出去”企業外派人員安全風險管理線上沙龍,助力企業提高境外人員管理、安全風險防范水平。
4.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
一是加大宣傳力度,講好中國故事。加強與國際主流媒體交流合作,做好與所在國當地媒體、智庫、非政府組織的溝通工作,闡釋平等合作、互利共贏、共同發展的合作理念,積極推介我國裝備產品、設備標準、技術規范和優勢產業,為中國企業拓展國際投資營造輿論環境;二是加強中非交流。積極發揮國內傳統媒體和互聯網新媒體作用,及時準確通報信息,進一步深化中非在文化、教育,以及非官方的民間形式的交流,增進彼此間的了解,彌補語言和文化差異。
(作者單位:河南省發展戰略和產業創新研究院)
作者簡介:閆雷,男,1980年出生,漢族,河南南陽人,碩士研究生,高級經濟師。研究方向:產業經濟、投融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