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環境下,國有企業面臨的經營環境已經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傳統的財務管理模式已難以滿足企業日益復雜的發展需求。因此,推動財務管理的轉型升級成為當務之急。在這種背景下,業財融合成為實現財務管理變革的重要途徑。通過將業務與財務深度結合,企業可以更好地實現資源配置優化,提高財務管理效率,增強決策的科學性和準確性。本文圍繞業財融合的理念,基于業財融合的國企財務管理轉型措施展開探討,提出了國企在財務管理轉型過程中可以采取的具體措施,以期為國有企業在新形勢下的財務管理提供有益的參考。
在當前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市場環境中,國企需通過財務管理的轉型和升級來提高自身的競爭力和適應能力。業財融合要求企業在財務管理中更加注重與業務運營的融合,以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和企業價值的最大化。
一、基于業財融合國企財務管理轉型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提升財務管理效率
在國企中,業財融合是提升企業競爭力并保障項目順利開展的關鍵要素。財務管理工作的開展不僅關乎到資金與成本的有效控制,也會直接影響到企業在市場中的立足之本。考慮到國企部分項目高投資以及長周期等特點,財務與業務的深度結合可以保障項目獲得必要的資金支持。同時,通過業財融合的支撐,可以使成本管理工作更加貼近實際業務需求,從而增強企業的盈利能力與市場競爭力。
(二)有利于提高資源配置效率
業財融合對于優化企業資源配置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正確的資源配置決策會對項目的成本效益和最終質量產生重要的影響。在這個過程中,企業通過財務管理工具來優化物資、人力、財力等資源的分配,可以確保相關資源的高效利用。通過將預算管理、財務分析與日常業務決策緊密結合,國企可以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并降低浪費,確保項目高效完成,同時還可以進一步強化業務執行與財務管理的關聯程度。
(三)有利于強化財務監管與風險防控
企業將財務管理與業務風險管理緊密結合,可以有效降低經營風險。當前的市場環境存在更為多樣的風險因素,相關風險會威脅到企業目標的實現,同時還可能對企業的長期發展帶來不利影響。在財務管理中,引入風險評估與控制機制并結合具體的業務環節,如合同管理、成本監控等,可以幫助企業更早地識別潛在風險。這種將財務管理與業務風險管理相結合的做法可以有效保障企業穩定發展。
amWWnFxrnSmoo9bhf3thmQU6VZU5/FIZJ536dF8QAUQ=二、財務管理面臨的主要問題
(一)資金管理缺乏科學規劃
國企在投資重大項目時,長周期性與資金流入的不確定性會給企業帶來較大的現金流波動風險。在項目從啟動到完成的整個過程中,初始投資與延后的收入回流會形成資金使用差,同時涉及合同變更、爭議等因素的存在,也可能會引發資金需求的實際偏差。這會進一步加劇企業資金管理的不確定性。資金流的波動會給國企資金鏈造成壓力,有可能會妨礙企業的日常運作與項目的順利開展。
另外,部分國企缺乏細致的資金管理規劃,這可能會使得資金需求在預測、分配及使用過程中存在缺陷。不準確的資金需求預測可能會導致資金時而過剩時而短缺,進而影響到資金的使用效率。這可能會迫使企業在資金緊張時選擇成本高昂的應急融資渠道,從而造成財務成本上升。
(二)業財部門溝通不足,不利于成本管控
在國企中,成本控制是一個較為棘手的問題。尤其是在預算編制階段,過分樂觀的成本預估可能會與實際業務不同步,從而造成成本超支。同時,如果國企傾向于較低的預算估算,可能會忽略掉實際運營過程中所遇到的意外狀況,如材料成本上升、人力資源費用增加等。這種初期的樂觀預算制定無法全面覆蓋企業經營過程中的突發狀況,這樣一來可能會導致預算與實際業務脫節,導致成本不可控。
業務部門與財務部門之間的溝通和協作不足是業財融合不充分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傳統的國企管理模式中,業務部門和財務部門往往各自為政,缺乏有效的溝通渠道和協作機制。業務部門更多關注生產經營和市場開拓,而財務部門則專注于會計核算和財務報表,兩者之間的信息流動不暢,導致業務數據和財務數據無法實現無縫對接。在這種情況下,業務部門的實際經營情況難以及時、準確地反映到財務報表中,財務部門也難以根據業務需求提供有針對性的財務支持和服務,從而影響了成本管理的整體效果。
(三)數據應用不到位,加大了風險管理難度
基于業財融合的國企財務管理轉型過程中,在風險管理方面存在的一個顯著問題是業務和財務數據未能有效整合,導致風險評估的信息基礎不完整,進而影響了風險評估的準確性。缺乏全面的數據支持,不僅影響了風險識別的及時性和全面性,也使得風險評估的結果偏離實際,無法準確反映企業所面臨的風險狀況。與此同時,風險管理在許多企業更多地停留在表面,未能深入業務和財務的具體操作中。因此,風險控制措施難以真正落地。盡管企業可能制定了較為完善的風險管理制度和流程,但在實際執行中,由于缺乏有效監督和落實機制,風險控制措施往往流于形式。
(四)業財部門協調配合不充分,缺乏整合性視角
在國企中,財務管理與其他業務環節的有效整合是保障企業穩定運營的關鍵。但是,目前部分國企仍舊存在財務管理與業務環節分離的問題,導致信息孤島現象的產生。這種缺乏整合視角的管理模式阻礙了部門之間的交流,使得決策者無法及時獲取統一且全面的信息數據,財務部門難以及時了解項目開展的實時成本變化。這種信息的不對稱會使得資源難以有效配置,會對項目的成本及質量產生不利影響。
另外,缺乏整合性視角還會導致風險管理能力的降低。在分離的管理視角下,可能會造成不同部門對相同的風險進行重復性的評估,或者是忽略掉一些跨越部門的綜合性風險,從而降低了風險管理的效果與效率。
(五)財務管理模式滯后,應對市場變化的能力弱
傳統的財務管理通常是基于歷史數據開展相關工作,其重點是關注財務報告的準確性,但卻缺乏對市場動態的前瞻性預測。這種以歷史數據為依托的管理方式,在市場相對穩定的期間尚可滿足企業的運營需求。在當前日新月異的市場環境中,容易導致企業面臨意外的市場風險。
盡管近年來不少國企已經開始引入先進的信息管理工具,以提升管理效率與預測能力。但相關技術的應用仍存在局限性,尤其是在數據分析與市場預測方面,高效的數據分析工具及先進的分析方法仍較為匱乏,導致企業無法從龐冗的市場信息中高效準確地提取出關鍵信息內容,從而影響了對市場變化的準確預測。
三、基于業財融合的國企財務管理轉型措施
(一)加強資金集中管控,促進資金管理轉型升級
國企的首要任務是構建集中的資金管理中心,以實現對各項資金的優化配置與統一調度,提升資金使用的效益與效率。統一的資金管理模式可以充分地反映出業務需求與財務資源之間的關系,同時還可以促進企業在多變的市場環境下的靈活應對能力。此外,企業還需要加強與金融機構之間的合作,利用多元化的融資渠道來降低企業融資成本,提升資金獲取的穩定性,以支撐企業業務的拓展與順利實施。
在基于業財融合財務管理轉型的過程中,要著重強化現金流的預測與監控。企業要構建科學的現金流預測模型,結合歷史數據對所處市場進行深入分析,從而實現對未來資金流入流出狀況的準確預測,為資金的調度與財務決策提供支撐。這種預測與監控一方面要求財務團隊需要具備高度的專業技能,同時還需要對市場環境與業務流程進行深刻的理解,以體現出業務與財務融合的深度。此外,通過構建有效的現金流監控機制,可以定期開展財務審計與分析工作,及時找尋資金管理中存在的潛在問題,防止出現資金流中斷的現象,保障企業資金鏈的連續性與穩定性。
(二)實施滾動預算,強化預算管理的靈活性
基于業財融合的財務管理轉型過程中,國企需從傳統的年度預算編制過渡到一個更為靈活的滾動預算模式,從而適應不斷變化的市場環境與項目需求。滾動預算模式需要以實時的數據為依托,企業根據項目進度及市場情況定期更新預算計劃,以保障預算的適應性與靈活性,確保預算計劃與企業當前的運營狀況始終保持同步,提升運算管理的準確性。動態預算管理是業務與財務深度融合的體現,可以確保財務規劃有效支持業務發展的需要。
與此同時,企業要著重增強預算管理的靈活性。面對高度不確定的市場環境,企業要具備快速響應市場變化的能力。在這個過程中,業務部門與財務部門之間要加強協作與溝通,使財務人員可以實時地掌握項目執行的動態。同時,企業要具備良好的預算控制與調整機制,便于在遇到突發狀況時可以迅速做出反應,對資源配置進行適當的調整,最大限度地減少由于外部環境變化而對企業產生的負面影響。通過預算管理的改革,企業能夠強化自身市場適應能力與風險管理能力,同時也可以促進業務與財務的進一步整合,從而為業務的開展提供更為堅實的財務支撐。
(三)加強全面成本管理,提升成本管理效率
以業財融合作為支撐,在國企財務管理轉型過程中需要重點加強成本控制工作。一方面,企業需要深化具體的業務成本管控。在這個過程中,不僅需要對直接成本如原材料、人工與設備使用等進行嚴格的管理,同時還需要關注間接成本與固定成本的優化。另一方面,企業需要構建一個全面且細致的成本分類體系,通過精準的成本核算對成本流向進行全方位的監控,保障資源的優化利用。此外,企業還需要強化項目的全周期成本管理,確保項目從策劃之初到具體實施,各個環節均處于成本控制之下,避免資源浪費或預算超支。全周期的成本管理能夠充分地體現出財務管理的深度與細致,同時還能夠使得業務流程與財務規劃緊密結合。
實施全面的成本控制策略時,在追求成本降低的同時,還需要注重價值的創造。從成本效益角度出發,企業要優化設計方案,提高生產效率,并采用先進的技術、材料等手段,從而實現成本支出的合理化與最小化。此外,企業還應該建立動態的成本管控機制,依據項目實際執行狀況與市場變化對成本控制措施進行適當的調整,以便更好地應對不確定性因素。基于價值創造的成本控制可以有效提升企業成本管理水平,同時也可以進一步深化業財融合,為企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必要支撐。
(四)加強信息化建設,實現財務數智化轉型
在國企中,財務共享中心的建設是實現業財融合的重要舉措。財務共享中心通過集中處理企業的財務事務,能夠大幅降低運營成本,提高財務處理效率。財務共享中心可以通過統一的財務系統和標準化的操作流程,實現財務數據的集中管理和共享,確保數據的一致性和準確性。同時,通過財務共享中心的建立,可以將財務人員從繁瑣的日常事務中解放出來,更多地參與到企業的戰略決策和業務支持中,提升財務管理的價值創造能力。
另外,企業在進行信息化建設時,還需引入先進的管理工具,實現數智化轉型升級,推動業務財務一體化進程。例如,企業可以引入SAP系統。通過SAP系統,企業的財務數據和業務數據可以實現無縫對接。管理層能夠實時獲取財務信息,及時做出科學決策。與此同時,人工智能技術在國企財務管理轉型中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通過引入人工智能技術,企業可以實現財務數據的智能化處理和分析,提高工作效率和決策質量。此外,商業智能技術的應用也是推動國企財務管理轉型的重要手段。商業智能技術可以整合企業的財務數據和業務數據,通過可視化報表直觀展示企業的經營成果和財務狀況,便于管理層快速掌握關鍵指標和數據變化趨勢。
(五)加強風險預警與考核,實現風險管理升級
在國企中,基于業財融合的財務管理轉型要重點加強風險管理工作。在這個過程中,企業要構建一個全面的風險預警機制體系。這需要涉及當前已知風險的監督控制,同時還要對潛在的風險進行前瞻性的預警與預測。由此,國企需要建立一個包含風險識別、評估、監控和預警的綜合性風險管理框架。通過對歷史數據的分析以及市場動態的監控,構建一個系統的風險指標體系。通過對指標變化的實時監控,可以實現風險的早期識別與預警。
另外,國企應在績效考核體系中增加對風險管理的考核指標,提高業務部門對風險管理的重視程度。績效考核是推動風險管理落實的重要手段之一,企業應將風險管理的效果納入業務部門和員工的績效考核,明確風險管理的責任和獎懲機制。企業可以設置與風險管理相關的關鍵績效指標,如風險事件發生率、風險控制措施的執行情況、風險管理培訓的參與度等。通過量化的考核指標,可以客觀評價業務部門和員工在風險管理中的表現。
結語:
基于業財融合的國企財務管理轉型是一個系統性工程,需要企業在多個層面同步推進。需要注意的是,相關工作的開展并非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實踐過程中不斷地優化與完善。未來,國企應持續關注業財融合趨勢,不斷探索和優化財務管理轉型措施,以適應不斷變化的市場環境,實現其長期穩定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