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號東坡居士,他不僅是宋代的大文豪,同時還是宋代“儒而知醫”的代表性人物。他有著豐富的中醫藥知識,這不但體現在他的日常養生習慣中,而且體現在他在嶺南為官時不遺余力地在當地傳播中醫文化,惠澤一方百姓。
“蘇式”養生推陳出新
蘇東坡非常注重日常調養,他所創立的“胎息法”對身心健康有著良好的效果。這種養生方法,是運用呼吸吐納之術,在特定的時間,通過調息動念并配合相應的穴位按摩,以達到對身體的保養功效。這一養生方法在《蘇沈良方》中有所記載,即每夜子時后,調整呼吸吐納并“以左手熟摩兩腳心(此涌泉穴上徹頂門氣訣之妙)及臍下腰脊間,皆令熱徹”。書中所說的穴位,即位于腳底處的涌泉穴,而臍下腰脊間則是任督二脈所經之處,在調息運氣的同時按摩此穴位與經脈,能促進體內氣血流動,達到血氣暢通的功效。
中醫認為,人體進入胎息以后,在生理和心理上要經過“推陳出新”的過程,一方面,排出體內不利于健康的“濁”,另一方面則促生出新的“元氣”,由此達到延年益壽的養生目的??梢?,蘇東坡對中醫經絡穴位有著深入的見解,并能在日常生活中靈活運用。
種植藥材改善陋俗
蘇東坡在嶺南為官時,當地醫療條件落后,老百姓經常病而無藥,蘇東坡在給友人寫的信中指出了嶺南缺藥的現象:“惠州風土差善,山水秀遂,食物粗有,但少藥爾?!?/p>
為了能讓當地百姓生病時能及時獲得藥物治療,蘇東坡想盡了方法。如短期內,他把自己所得的藥物節省下來分給有需要的百姓,有時甚至寧愿自己忍受病痛之苦,也要把僅有的藥物施與他人。由于身處物質條件困頓的嶺南之地,日常蓄藥成了他的一種習慣。正如其所言,“無病而多蓄藥,不飲而多釀酒,勞己以為人”“閑居蓄百毒,救彼跛與盲”,蘇東坡為民解憂的意識可見一斑。然而,僅靠日常的蓄藥雖能解燃眉之急,卻無法解決遠慮,為此,蘇東坡便親自種植藥材。他自辟園圃,種植了地黃、人參、枸杞、甘草等中藥,為當時貧瘠缺藥的嶺南人帶來了健康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