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6歲女生為健身狂吃蛋白粉,導致腎功能嚴重異常”的新聞沖上熱搜,引發網友熱論。隨著健身風潮的興起,不少年輕人為了更好地運動塑形吃起了蛋白粉。湖南省人民醫院腎內科主任醫師殷薇提醒,蛋白粉作為一種蛋白質的補充劑,不是所有人都適合吃,過度攝入蛋白粉可能會加重腎臟負擔。
每頓加兩大勺蛋白粉 增肌卻致腎功能異常
26歲的小楊身材苗條,平時注重鍛煉身體,她報了健身私教班和游泳班等,并自行購買了一堆蛋白粉等營養品。但過了一段時間,小楊感覺精神狀態反而大不如前,便來到醫院就診。她的血生化檢查報告顯示:血肌酐159微摩/升(正常參考值,女性為44~97微摩/升),尿素氮30毫摩/升(正常參考值為3.2~7.1毫摩/升),腎功能指標嚴重異常。
通過詳細問詢,醫生分析主要是小楊突然間加大運動量導致身體過于疲憊、免疫功能迅速下降,同時每日攝入多達50克的蛋白粉和過量維生素,加重了腎臟負擔。
28歲的小王在女友的陪同下來到醫院就診,拿到檢查報告單的他看著上面的箭頭陷入了疑惑,報告單上赫然寫著:尿蛋白1+,血肌酐136微摩/升(正常參考值,男性為53~106微摩/升),提示腎功能異常。小王身高1.8米,體重80千克,工作忙碌的他堅持健身且一周鍛煉5天,每天攝入的都是肉、蛋、奶,每頓還要再吃兩大勺蛋白粉。一年不到,小王成功增肌6千克卻“腎損傷”了。
“先暫停高強度健身,不要額外補充蛋白粉等,過一段時間再來檢查,看指標是否下降,如果指標還是偏高,就要引起重視。”殷薇表示,腎臟病早期的臨床表現很隱匿,往往沒有明顯癥狀,一旦出現癥狀時疾病就會來勢兇猛。篩查早期腎臟病最簡單的方法是查尿常規,能及早發現蛋白尿或鏡下血尿;其次是抽血查腎功能,血肌酐是衡量腎功能好壞的參考指標之一,血肌酐升高或表明腎功能已受損。
健身之后補充蛋白粉,提高免疫力補充蛋白粉……近年來,蛋白粉在人們心中似乎成了“健康”的代名詞。但臨床上被蛋白粉誤傷的患者不在少數。殷薇提醒,高強度運動后再攝入大量蛋白粉、飲水少,容易引起痛風發作及急性腎小管損傷等。
過度攝入蛋白粉會加重腎臟負擔
蛋白質是身體維持健康和正常功能所必需的重要營養素,對于肌肉生長、修復和其他身體功能至關重要。一般來說,適量合理的蛋白粉攝入并不會導致腎損傷。如果攝入蛋白粉的量過大,或者個體存在特定的健康問題,如肝硬化、腎功能不全,可能會增加肝腎負擔。
“人體攝入過多的蛋白質,并不能完全吸收。蛋白質水解生成的氨基酸脫氨,經肝臟解毒生成尿素氮等廢物,這些廢物會影響腎小球內外的滲透壓,增加腎小球內壓力,增加尿中草酸和尿酸含量,使泌尿系統結石和痛風的發生風險增加,長此以往會造成腎損害。”殷薇解釋,尤其是腎受損時,腎臟排泄代謝廢物的能力減退,尿素氮、肌酐等蛋白質分解代謝產物在血中堆積,毒素增加會導致身體出現不適和血生化檢查異常。高蛋白飲食會造成消化吸收障礙,沒吸收的蛋白質在腸道細菌的作用下,產生大量的含氨類廢物,如果肝臟不能及時解毒,尤其是肝受損的患者,毒物通過血腦屏障,會出現嘔吐、頭暈、心慌癥狀,甚至發生昏迷等。另外,長期高蛋白飲食會增加尿鈣的排出量,造成鈣流失,不利于骨骼的健康。
“對于大多數人而言,適量的蛋白質攝入是安全的,但最好在增加蛋白質攝入之前咨詢專業醫生或營養師。”殷薇表示,進行高強度健身、同時服用蛋白粉的人,應定期檢查尿常規和肝腎功能。
按照體重和運動量 科學合理補充蛋白質
殷薇稱,蛋白粉作為一種蛋白質補充劑,不是所有人都適合吃,它的應用對象主要是某些疾病群體和處于特定生理及年齡階段的個體。
具體而言,蛋白粉主要適用于因創傷、燒傷、大面積皮膚潰爛的患者,或者外科大手術后、腫瘤放療和化療后導致蛋白質重度虧損、機體處于負氮平衡狀態的患者;也可用于因神經性厭食、功能性消化不良、小腸吸收障礙等導致蛋白質攝入或吸收不足的患者;處于生長發育期的少年兒童、妊娠期哺乳期女性及胃腸道功能較弱的老年人,也可適當食用蛋白粉,補充蛋白質。
對健康成年人來說,合理膳食一般是不會導致蛋白質缺乏的。需要提醒的是,以下人群要慎重食用蛋白粉:嬰幼兒,食用蛋白粉難以消化,可能還會導致過敏、嘔吐和腹瀉;肝腎功能不好的人,蛋白質需要經過肝臟和腎臟代謝,大量服用蛋白粉產生的廢物,使得肝臟和腎臟超負荷工作,會加重肝腎損傷;痛風患者,需要減少嘌呤的攝入量,有些蛋白粉的主要成分是大豆蛋白,含有大量的嘌呤,如大量食用蛋白粉會增加體內的尿酸,引發痛風或使癥狀加重。
運動或增肌者補充蛋白質需科學合理,應根據運動訓練項目不同,制訂個性化的蛋白質補充方案,還需注意以下事項:運動量應與蛋白質攝取量大體相當,隨運動量的大小而增減蛋白質的攝取量;運動量與膳食中糖、蛋白質、脂肪三種總能量的攝取比例應適宜,過多攝入的蛋白質將轉化為脂肪在體內貯存,從而導致肥胖;如果膳食增加了蛋白質,飲食必須相應增加飲水量,因為蛋白質代謝比糖和脂肪代謝需要更多的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