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時讀《三國演義》,覺得楊修是絕頂聰明的一個人,他死于才華外露以及曹操的疑心病。成年后再讀這個故事,覺得楊修也沒什么,不過是猜出了幾個文字游戲,善于揣摩別人的心思。經歷過世事沉浮之后,如今我覺得楊修不僅不聰明,反而是個膚淺愚笨之人。
書里楊修的所謂才華,不過是些小聰明。試問曹操手下那么多謀臣策士,那些簡單得類似游戲的“考題”,誰猜不出來?可別人看破卻不說破,只有楊修自以為是,急著顯擺自己的才華。小聰明跟大智慧不同,小聰明就像窮人兜里僅有的一點碎銀一樣,急著蹦出來彰顯自己是“有錢人”;而大智慧就像富翁身價百億,卻低調處事,深藏不露。有小聰明的人樂于表現,不甘寂寞。直言快語抖個機靈,一針見血戳破真相,都是他們比較擅長的。他們缺乏的是冷靜的頭腦,缺乏的是沉默的智慧。
大音希聲,靜水流深。無論什么時候,人都應該有靜水的氣質,懂得適時保持沉默。靜水流深,是需要有大智慧做底氣的。胸有波濤,外表卻以最安靜的姿態示人。人在修煉提升自己的過程中,應努力把自己修煉成沉默的靜水,沉默如水,包蘊萬千卻平靜安然。
莊子說:“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這里面就有平靜的大美和沉默的智慧。真正的智者,從來都是沉默的。沉默是不言自明的懂得,是無聲勝有聲的力量,是不道破天機的智慧。沉默是一幅意境淡遠的水墨畫,大片的留白成全了無窮的藝術魅力。
古往今來,像楊修那樣因為言語任性,給自己招致禍患的人不在少數。很多人喜歡急切地表達自己,仿佛不發言就完全被忽視了,而被忽視就沒有了存在感。膚淺的人期待被關注,而智慧的人不從別人的關注中汲取力量,他們的力量源自內心的底氣。膚淺的人往外求,所以他們管不住自己的嘴,總喜歡發表議論。智慧的人向內求,他們不炫耀也不逞強,謙遜深沉,能夠守住自己內心堅守的東西。沉默是因為很多事沒有必要說破,懂的自然懂,不懂的說破也不懂。順應事物的發展規律,接受一切可能發生的事,不指責不抱怨,豁達從容,才是沉默的本質。
禍從口出,說的就是沉默的重要作用。如今社會,嘴巴雖然不至于惹來殺身之禍,但沉默依舊是良好的處世之道。沉默給別人留下空間,給自己留了余地。為人處事過程中,適時適當的沉默,可以給彼此最佳距離。正如老話所說:“兩年學說話,一生學閉嘴。”懂得沉默是智慧。
沉默如水,歲月成歌。寬厚安靜,深邃雋永,永遠是人生的大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