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7年,蘇軾進京趕考,他文章的題目是《刑賞忠厚之至論》,考官梅堯臣看過之后,覺得文章結構嚴謹,文采飛揚,用典恰當,便想推薦給歐陽修。但是,他又有點心虛,因為文章中蘇軾用了個“皋陶殺人”的典故,這個典故他實在是沒看過。
無奈自己是考官,蘇軾是學生,他還真不好意思去問。于是,他便去查資料,可查了半天什么也沒查到。可他感覺這篇文章確實好,最后還是硬著頭皮向歐陽修推薦了。
歐陽修讀了以后,也是贊不絕口,建議選拔蘇軾為第一名。可是,他也有同樣的疑問,這里的“皋陶殺人” 的典故是從哪來的呢?這一問,可把梅堯臣問住了。他急忙說出了心里的困惑,并說查了很多資料,都沒有相關記載。
歐陽修犯了難。如果給蘇軾第一,這篇文章的典故自己都不知道,感覺對其他考生不公平。可如果不給他第一,這么好的文章拿不了第一,自己良心也過意不去。還好,歐陽修經過一番思想斗爭,又和梅堯臣商量后,還是給了蘇軾第一名。
歐陽修和梅堯臣都是治學嚴謹的人,這個問題不搞清楚,就像留了一塊心病一樣,所以他們是一定要有個結果的。
終于有一天,歐陽修憋不住了,反正蘇軾也做官了,不是學生了,便在一次與蘇軾的交談中,和梅堯臣一起提及了這個典故,稱自己才疏學淺,不知典故出處的困惑,希望蘇軾給他們講一下。
蘇軾聽完,哈哈大笑說:“大人多慮了,這個典故是我自己編的,您怎么可能知道呢!”
說到這里,歐陽修和梅堯臣心里也就釋然了,這就不怪老師不如學生了。這是蘇軾自己編的,當然就沒有出處了,二人都大笑起來。
這一天,梅堯臣閑來翻書,突然看到《三國志·孔融傳》中,在曹操與孔融的對話中,有這樣一句話:“操驚,問出于何典,融答:‘以今度之,想當然耳。’”
梅堯臣便把這句話講給了歐陽修,兩個人感慨萬千,都認為選蘇軾為第一名是選對了。他不但文章寫得好,還懂得尊重老師。不管那個典故有沒有,蘇軾這樣說,都是給了他們一個舒服的臺階下,這就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