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省隨州市是新四軍第五師誕生地,也是“中國香菇之鄉”。食用菌是隨州四大支柱產業之一,湖北省科學技術協會、華中農業大學,以隨州市珍稀食用菌學會、湖北瑩蕈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為平臺,聘請8位知名專家教授、5位研究生興辦科技小院,構建“省科學技術協會+華中農業大學+學會+科技小院+公司”五位一體運行格局,推動珍稀食用菌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科技化、綠色化發展,建成規范化、規模化、標準化生產出口創匯基地。
專家教授團隊入駐老區食用菌生產一線,就地針對性地進行科學研究,通過試驗、示范、推廣,有效地提高了農民實用的種菇技術,科技直接服務種植食用菌的能力得到明顯提升。
2022年10月,隨縣安居鎮大章灣村,200畝林下河灘地,科技小院的專家、襄陽農業科學院原院長、國內著名的食用菌專家余華強用自己的科研成果,指導種植羊肚菌示范園,2023年3月迎來采摘期,吸引了三鄉五里的村民前來看稀奇。人們看到昔日荒沙地,如今長出了菌蓋不規則圓形、長圓形,表面形成許多凹坑,似羊肚狀,有淺縱溝,基部稍膨大的食藥兩用羊肚菌。一時間,商賈云集,附近村民紛紛要求加盟羊肚菌種植。羊肚菌每斤賣到50多元,畝產可收入1萬多元。
隨縣環潭鎮湯畈村和碩合作社總經理李偉,租賃了1000畝農田搞開發,其中有100畝冬閑田,在科技小院的指導下,種植羊肚菌,畝產收入8000多元。羊肚菌的下腳料是水稻的上好有機肥,可減少化肥投入60%,而且抗倒伏、抗病蟲害,減少農藥噴霧費55%,提高千粒重,增產13%,生產的稻谷綠色環保,價格高,不愁銷,讓他大賺了一把。
曾都區府河鎮五四咀村菇農杜有勇種的大球蓋菇出菇緩慢,他焦急萬分,一通電話打給科技小院負責人,華農大教授、博士生導師邊銀丙求助。邊教授立即趕到大棚撥開稻草看菇苗,拔出菇蔸瞧長勢,雙手入土探地溫,確認是土層覆蓋過厚、土壤干燥、供氧不足造成的,開出蓋好大棚控溫、適度噴水保濕、掀開棚簾增氧的“藥方”。這一招還真靈驗,當年喜獲大豐收,引來許多村民前來觀摩學技術。2004年,有7戶農民也跟著種上了大球蓋菇。
中國食用菌商務網在線專家、科技小院專家劉德育,接到湖北寶覃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菌種生產緩慢的求助電話,他趕到現場后,顧不上千里舟車奔波勞頓,拒絕落座休息,立即深入菌種配料場,從配料的比例、消毒殺菌、發酵情況,眼看分析、手摸體驗、鼻聞氣味,再到菌種研發室、制種室、養菌室,逐一進行研判,運用自己的科研成果,提出改進辦法,開出制種秘方,傳授核心技術,為研制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優質菌種提供科技支撐。
為培育特色農產品品牌,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科技小院專家注冊成為“中國農技協科技志愿服務總隊”“市珍稀食用菌農技協科技志愿服務隊”,現有志愿者139名,掛牌為基層服務。
(責任編輯徐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