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主角:臨床醫學
講述人:姚遠寧(南昌大學)
適合人群:理解和記憶能力強,熱愛生物、醫學等相關知識,有堅定的信念,對生命抱有好奇與敬畏的學生
臨床醫學對大眾來說并不是一個陌生的專業,人們總說醫生是健康的守護神。穩定的工作性質、較高的社會地位也讓醫學行業的崗位變成了香餑餑。我也是受這些因素的影響,在高考后毅然決然地選擇了臨床醫學專業。
盡管很多人都說“勸人學醫,天打雷劈”,我還是認為學醫的過程是非常有趣的,逐步學習了關于身體的正常運轉規律和疾病的發生發展的知識后,就會覺得醫學是一門特別奇妙的學科。
有用又有趣的醫學
我記得第一次萌生想要學醫的念頭是在高中的生物課堂上。當時正在學習負反饋調節這個知識點,我覺得身體這臺“精密儀器”簡直是太神奇了,可以在大腦還沒有意識到的時候迅速對外界變化做出反應,進而適應這個多變的世界。學醫以后,我更是深刻意識到原來我們的一舉一動都由身體的生理功能保駕護航——心臟進化出自律性使其可以每分每秒都在跳動,每一次呼吸都伴隨著各個呼吸肌的精準配合;胃腸道可以根據激素和神經的調控進行有節律性的蠕動;胸腺、脾臟、淋巴結這些免疫器官在細菌病毒入侵時可以迅速派出免疫細胞,實行全身部署,從而抵御“外敵”;人的認知和學習歸功于大腦不同區域的協調合作,情緒則受到多巴胺、內啡肽等激素的調控……每個人的身體都猶如一首和諧的樂曲,讓我們擁有獨一無二的生命體驗。而當這首樂曲出現雜音時,就該醫生出馬了。
臨床醫學專業的學生不僅要學習身體正常運轉的規律,如生理學——解剖學、組織學與胚胎學、生物化學等;還要學習疾病的發生發展,如病理學——病理生理學等。針對身體的不同系統和不同人群的情況,我們還要學習內科學、外科學、眼科學、皮膚性病學、婦科學、兒科學等。關于診療的方法,我們要學習診斷學、醫學影像學、藥理學等。面對龐大且復雜的醫學體系,學習的過程難免辛苦,但其中也不乏很多樂趣。我們可以在課堂上聽老師講很多醫院中發生的故事,可以在高倍顯微鏡下看到斑馬魚孵化的過程,可以在實驗中探秘蛋白質的性質……學醫也會讓我們更加注重身體健康。我之前因為經常低頭看手機或者學習,脖子老是不舒服,去醫院檢查后發現了頸椎曲度變直的情況,這在現代年輕人中并不少見。我將醫囑與一些外科學和康復治療學的知識進行結合,每天堅持鍛煉、熱敷、使用枕頜帶牽引等,脖子酸痛的癥狀得到了明顯的好轉。
學醫的“三駕馬車”
臨床醫學專業的學生在本科階段的學習過程中有“三駕馬車”是必不可少的——成績、英語和科研。在保研、考研或者獎學金的競爭中,這三方面的綜合水平是無可置疑的硬實力。
首先,成績是這三方面中的重中之重。如果你一入學就打算保研,那就需要專注于平時的每一門課程;如果你準備考研,則需要更關注考研相關課程的學習。臨床醫學專業的學習性質和其他理科專業不太一樣,需要記憶和背誦的內容會多很多,這也意味著學習臨床醫學專業不能依靠天才式的靈光一現,而是依靠日積月累。臨床醫學專業不像數學或物理這些對邏輯思考要求非常高的專業,它對天分的要求沒有那么高,只要認認真真地去理解和記憶,總會有好的收獲。
其次是英語。因為臨床醫學專業有很多英語的專業名詞,并且后期的學習經常要查閱英文文獻、用英文寫論文,英語能力就變成了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課外需要留出一定的時間堅持學習英語,當然你也可以積極參加各項英語競賽來“以賽促學”。
最后是科研。臨床醫學專業的學生在本科階段就接觸科研工作的不在少數。這是由臨床與基礎研究的結合越來越緊密的大環境所決定的,基礎研究需要應用臨床實現成果轉化,臨床上治療的有效性也需要基礎研究加以評估,二者的緊密結合極大地促進了醫學的全面發展。所以我們以后無論是想從事臨床工作,還是希望專攻于科研,提早接觸科研都是必要的。我們可以通過參加學校組織的活動,積極聯系科任老師等方式進入實驗室進行學習。我們進入實驗室后一般都不需要獨立執行項目,而是跟著老師和研究生師兄師姐學習一些必備的科研技能;也可以嘗試參加各項科研競賽,或者參與論文的寫作與發表。
醫學生的未來規劃
臨床醫學專業的學生的就業方向主要是醫生,前提是完成規培(醫師規范化培訓)及考取執業醫師資格證(規培滿一年后可以參加執業醫師資格證的考試)。
臨床醫學專業的學生本科畢業后可以直接去規培,規培結束后留在二級甲等醫院或者二級乙等醫院工作一般來說沒有什么問題。但如果你想要進入三級甲等醫院從事臨床工作,那必須繼續讀研才有機會。醫學碩士有兩種,專碩(專業學位碩士)和學碩(學術型碩士)。如果考取專碩,規培可以在讀研期間完成,在專碩畢業時除了可以拿到碩士畢業證和學位證,還可以拿到規培相關證明。但如果考取學碩,規培和讀研就不可以同時進行了。如果學碩畢業后仍然想要當醫生,需要再規培三年。
此外,也有相當一部分臨床醫學專業的學生選擇從事基礎研究工作,比如去高校當老師或者去生物科技公司參與研發工作。相比于當醫生來說,基礎研究工作需要的學歷門檻更高,高校實驗室里大部分PI(Principle Investigator,研究項目的主持人)都是博士甚至博士后,但目前還是有一些高職醫學院校和衛校招聘本科畢業生的。
如果你喜歡應用已有的知識治病救人、喜歡和人接觸,可以選擇做一名臨床醫生;如果你更喜歡探索未知、喜歡獨處,則可以選擇從事基礎研究工作。
值得一提的是,臨床醫學專業在本科階段是不區分專業方向的,研究生或就業階段才需要做出關于專業方向的選擇。首先肯定是根據自己的興趣做選擇,比如對循環系統感興趣可以選擇心內科或者心外科,對消化系統感興趣可以選擇消化內科或者消化外科。其次可以根據工作的性質做選擇,比如喜歡規律的上下班時間可以選擇內科,喜歡挑戰和應對突發事件可以選擇急診科或者外科。
無論做什么選擇,我們在工作之后都要做好隨時學習的準備,因為醫學知識在不斷更新迭代。醫學體系的龐大和復雜注定了其學習過程充滿艱辛,如何在這個過程中堅持熱愛是每一個選擇臨床醫學專業的人需要慎重考慮的問題。培養周期長也意味著我們在做選擇的時候需要慎之又慎,因為后期如果轉變方向可能要花很多時間。但好在這些關于未來的選擇可以在本科五年的過程中慢慢感受,綜合考慮。
醫學是一門在不斷發展的學科,目前仍然有很多領域是未知的,存在著很多不能解決的疑難雜癥,用有限的醫學知識與無限的現實對抗,需要一份“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勇氣。雖然任重而道遠,但也標志著這個行業潛力無限、大有可為。祝愿選擇醫學道路的同學可以“醫”路生花,前程似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