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社會對康復治療行業的認識并不清晰,包括我,在高考志愿被調劑之前根本就不知道還有康復治療學這個專業的存在。大二學年,我被分流到康復治療學的作業治療方向(還有一個方向是物理治療),本來還打算轉專業的,但是后來越學越能發現其中的樂趣,這使我決定就此在康復治療行業扎根。
學習的過程就是痛并快樂著
雖然沒有哪個專業是容易學的,但是看著自己日漸稀少的頭發,還是不由得感慨康復醫學院的孩子太難了。我們要背要記要練的東西很多,如果平時不努力的話,那到考試月的時候,就真的得準備生發液了。所以,別看是在節假日,咱學校的自習室和圖書館的座位都是供不應求的。而且我們專業還有淘汰制,成績排在班級后5%的同學,即使考試及格,也會被掛科。剛開始的時候我們還抱怨學校的制度嚴格,但是后來才明白,扎實的專業基礎知識不僅有利于學業,更是為患者負責。現在我越發覺得一切的努力都是值得的,因為我能在專業學習中感受到美和幸福。
它讓我感受到一種崇高美
大一沒分專業方向的時候,我們學的更多的是解剖之類的基礎課程。讓我記憶深刻的是與大體老師第一次會面的那堂課,當時的場面莊嚴神圣,每個人都很嚴肅,我也沒有想象中的害怕和抗拒。彼時,大體老師們已經被剖開,向我們展示不同的身體部位,有的是骨骼,有的是神經,有的是肌肉……雖然當時整個實驗室充斥著腐臭的氣味,我們的眼睛被刺痛得淚眼婆娑。但我還是不由得被他們崇高的精神所感動,我想,他們肯定是變成了天使去庇護所有被病魔纏身的人。我們圍繞在專業課老師的身邊,懷著震撼和敬佩之心,聽他一一講解,學得很認真。
它更具有生態學和哲學之美
進入大二,我開始專攻作業治療方向的專業課。專業課的內容并不都是枯燥的理論,相反,我仿佛是在學有趣的哲學。比如作業治療實踐中的河流模式,它把河流喻為人的生命旅程,把河床比作社會環境,把巖石比作障礙與挑戰,把浮木比作性格和興趣愛好,若河流被巖石阻塞了,就要想辦法找到浮木來疏通。它告訴我們,當我們的人生遇到困難時,可以通過發掘興趣愛好來尋找出路。比起醫學,它更具有生態學和哲學之美。
更讓人心生歡喜的是中國傳統康復課程,我們可以學習針灸、推拿、導引等實用的康復手法,這種頗具傳統文化氛圍又與現代技術結合的課程實踐是奇妙且充滿魅力的。
康復作業治療師初長成
此外,我們專業“早臨床,多臨床”的實踐教學模式給了我們很多小試牛刀的機會。
我們接觸臨床的渠道一般有三種。第一種是小學期見習(我們學校是三學期制),在每一學年的第三學期,我們會分批去往各個醫院和社區的康復科室開展為期一個月的實踐。帶教老師也會不遺余力地教我們操作手法,然后讓我們親自動手實踐。第二種是課程臨床見習,我們的許多課程都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老師會安排一半的時間在教室上理論課,一半的時間讓我們進入醫院見習,二者相輔相成。第三種是畢業臨床實習。如果在實習中表現出色,被大醫院看中,也許能夠就此端上“鐵飯碗”。當然,如果不想在醫院工作,還有康復社區、養老護理機構、學校、公益組織,甚至是醫療保健公司、健康管理公司等可供選擇。
目前,作業治療在我國的發展仍處于初級階段,社會對康復治療行業的了解和認可不深,康復作業治療師的缺口極大。要想讓我國的康復治療行業再上一個臺階,還需要我們的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