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在全球氣候變暖的背景下,頻發的大范圍持續性高溫與干旱嚴重威脅水稻生產。灌漿期是水稻品質形成的關鍵時期,該時期遭遇高溫和干旱脅迫會造成水稻品質大幅下降。本文從稻米品質、淀粉理化性質方面綜述高溫、干旱以及二者復合脅迫對水稻品質的影響,同時概述高溫干旱調控的相關研究成果,并對高溫干旱研究與調控途徑或技術進行展望,以期為水稻抗逆栽培研究與實踐提供參考。
關鍵詞:水稻:灌漿期:高溫:干旱:品質
中圖分類號:S511 文獻標識號:A 文章編號:1001-4942(2024) 08-0165-08
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稻生產和消費大國,約3/5的人口以稻米為主食。長期以來,水稻生產只求數量,不重品質,出現了劣質米積壓、優質米供不應求的現象。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產出食味好并具有較高商品價值優質米的需求日益迫切。
非生物逆境是制約水稻生產的主要因素,其中最常發生的逆境是高溫和干旱。灌漿結實期是水稻籽粒胚乳淀粉、蛋白質合成與積累時期,是水稻品質形成的關鍵階段。近幾年,全球范圍內高溫干旱等自然災害頻發,嚴重影響灌漿期稻米品質的形成。段驊等研究表明,干旱脅迫會加重高溫脅迫帶來的傷害,同樣高溫也具有該作用,而且與單一的高溫或干旱脅迫相比,二者復合脅迫對水稻品質的影響更大。高溫或干旱單因子脅迫會對水稻產生不利影響,但在實際生產過程中,高溫和干旱同時發生的概率逐年增加。因此,本文就灌漿期高溫、干旱單因子及高溫干旱復合脅迫對稻米品質、淀粉理化性質的影響進行綜述,旨在更充分地明晰灌漿期高溫和干旱與稻米品質間的關系,旨在為生產上針對灌漿期高溫干旱的栽培管理和調控提供參考。
1 稻米品質對灌漿期高溫干旱脅迫的響應
1.1 加工品質
1.1.1 對灌漿期高溫脅迫的響應
莫惠棟、王守海等研究一致表明,高溫不利于稻米形成良好的加工品質,He對水稻進行人工控溫試驗,發現結實期日均溫從20℃升高到30℃時,5個粳稻品種整精米率降幅達25% - 35%。張桂蓮等研究發現,抽穗后8d開始連續進行高溫處理22 d對稻米整精米率的影響最大,其次是精米率,糙米率與對照差異并不顯著。灌漿結實期高溫加速葉綠素降解,造成光合能力及光合產物運輸和卸載能力顯著減弱,這可能是稻米品質變劣的主要原因。陶龍興等研究發現,開花灌漿期遇持續5d以上35℃高溫將嚴重影響稻米加工品質,整精米率會顯著下降,對糙米率以及精米率無顯著影響,其中,與早稻相比,晚稻的整精米率、糙米率、精米率分別高出15. 8%、1.7%、3.3%。這種差異可能是因為早稻灌漿期相對較短,“源”的強度弱于晚稻,所以稻米品質會比晚稻差一些。朱碧巖等研究發現,33℃高溫對整精米率的影響還存在一定的時段效應,齊穗后連續20 d高溫是嚴重影響加工品質的主導因子。張國發等研究發現,灌漿前期日均溫30℃的高溫更易導致加工品質下降。因此,在優質米生產中,尤其是水稻灌漿結實前期,可采取相應調控措施使其處于適宜溫度條件下,有助于發揮品種的品質潛力。
1.1.2 對灌漿期干旱脅迫的響應
王成璦等研究發現,抽穗后21- 30 d,土壤水勢為-80 - -75kPa,對稻米整精米率有較大影響,與對照相比下降6.61%。鄧定武等研究發現,長期缺水或土壤含水量低會使加工品質變劣。但張建設等研究認為,水稻灌漿結實期適度干旱有提高整精米率的作用,使稻米加工品質得到一定程度改善,且早稻比其他水稻品種有更強的適應性,汕優64經干旱處理后的整精米率比正常灌溉高11 .9%。陳亞琴等研究發現,加工品質在抽穗后35、40 d斷水處理下的表現最好。蔡一霞研究發現,在水稻整個灌漿結實期間,當土壤水勢為-15 kPa時,稻米整精米率、糙米率、精米率均有所提高,說明輕度干旱能改善稻米加工品質,而土壤水勢≤-30 kPa時,整精米率顯著降低。這是由于隨干旱程度加重,籽粒失水變快,降低灌漿中后期的源庫活性,影響品質形成期光合生產和籽粒中淀粉積累,加工品質變劣,增加了成熟后研磨加工過程中的損失。
1.1.3 對灌漿期高溫干旱復合脅迫的響應
有關稻米加工品質在高溫和干旱復合脅迫下的變化,目前大多認為加工品質會變劣。呂直文等研究發現,2016年重慶萬州區水稻灌漿期遇高溫伏旱天氣后整精米率下降14.1%,稻米加工品質變差。高煥曄等研究發現,抽穗后0-40 d日均溫30℃高溫或者適溫干旱(土壤相對含水量50% - 60%)脅迫都會引起糙米率下降,只是降幅不大,但在高溫和干旱雙重脅迫下,糙米率下降明顯,且隨著復合脅迫時間延長,糙米率、精米率下降幅度變大。段驊等研究發現,始穗后10 d高溫干旱復合脅迫顯著降低稻米精米率和整精米率,使稻米加工品質變差,高溫干旱敏感型品種比耐熱抗旱型品種受到的影響大,與對照相比,兩品種整精米率降幅分別為49.75%、3.35%,精米率降幅分別為3.40%、1.87%。可見耐熱抗旱型水稻品種是一種能較好適應高溫干旱地區栽植的品種類型,可有效減輕高溫干旱復合脅迫帶來的傷害。
1.2 外觀品質
1.2.1 對灌漿期高溫脅迫的響應
優質稻米要求堊白面積少,堊白粒率低。水稻堊白粒率和堊白度對溫度較為敏感。程方民等研究表明,齊穗后20 d高溫33℃處理的稻米堊白較適溫23℃處理大幅增加,極端高溫35℃與高溫33℃相比,堊白化程度更高,其中秈稻的變化比粳稻更顯著。說明在灌漿結實的高溫階段,未達到灌漿結實的臨界溫度時,隨溫度上升,稻米堊白程度仍會增加。魏立興等研究指出,與最高溫為31.9℃的2017年相比,最高溫為32.5℃的2018年津粳253、潤農4號和晶兩優1212的堊白粒率分別增加50.0%、31.3%、20. 8%,說明高溫對水稻堊白率粒影響明顯。李進波等研究發現,2015年襄陽市灌漿期持續35℃的高溫天氣有4d,2016年有12 d,高溫持續的天數對稻米外觀品質有很大影響,2016年與2015年相比堊白粒率和堊白度均顯著增加,增幅分別為55. 80%和50. 43%。賈志寬、褚麗敏等研究發現,齊穗后15 d是氣象因子影響稻米堊白大小的關鍵時期,日均30℃的高溫是影響堊白大小的主導因子,高溫下各供試水稻品種堊白度顯著增加,外觀品質變劣。Ta-maki等報道指出,堊白形成是因其中的復合淀粉沒有充分發育導致。
1.2.2 對灌漿期干旱脅迫的響應
土壤水分是影響稻米外觀品質的關鍵環境因子。王平榮等從水稻抽穗前約一周開始進行持續干旱處理(盆栽桶內土壤水分自然干燥,直至植株萎焉時澆水),研究發現干旱對稻米粒形影響不大,但顯著增加稻米堊白米率和堊白度,外觀品質變劣。而Pandey等研究認為,灌漿期輕度干旱脅迫下,由于細胞分裂素、生長素和赤霉素在灌漿前期積累且活性增強,會利于籽粒灌漿,降低堊白粒率、堊白度,改善稻米品質。楊曉龍等研究發現,整個水稻灌漿期,在土壤水勢為-30 kPa的干旱脅迫處理下,與對照相比,揚兩優6號的堊白粒率和堊白度顯著增加,旱優113則相反。這種差異的主要原因可能是品種特性和受旱程度不同,其中旱優113屬于節水抗旱稻,其抗旱能力要強于雜交稻揚兩優6號,適度干旱能改善節水抗旱稻的堊白粒率和堊白度,而對水分偏敏感的揚兩優6號外觀品質則受到較大影響。
1.2.3 對灌漿期高溫干旱復合脅迫的響應
呂直文等研究發現,2016年重慶市萬州區水稻遇高溫伏旱天氣后,水稻籽粒充實度差,透明度增加,堊白粒率、堊白度分別上升9. 8%、4.4%,稻米外觀品質變劣。段驊等研究發現,始穗后10 d高溫干旱復合處理顯著增加各品種稻米的堊白米率和堊白度,稻米外觀品質變劣,其中對熱敏感品種的影響大于耐熱型品種。呂艷梅研究發現,在高溫(35℃/24℃)或適溫(24℃/16℃)條件下,稻米堊白度和堊白米率都隨干旱程度加劇而上升,對外觀品質造成嚴重影響,尤其高溫伴隨嚴重干旱(土壤含水量30% - 50%)處理下的堊白度和堊白米率最高,其傷害比干旱、高溫單一因子的傷害更嚴重。李鳳芹等研究發現,2009年黑龍江水稻灌漿結實前期的高溫干旱天48904b998bc2d7416390c8eccf3318aa氣對不同品種粒形性狀影響一致,但對堊白性狀影響則表現出較大差異,外觀品質變劣。因此在實際生產中應注意品種選擇,以獲得低堊白度的優質稻米。
1.3 蒸煮食味品質
1.3.1 對灌漿期高溫脅迫的響應
反映稻米蒸煮食味品質的指標主要包括膠稠度、直鏈淀粉含量、糊化溫度等。膠稠度與米飯的軟硬程度基本為正相關關系,程方民等研究發現,齊穗后20 d是結實期溫度對稻米膠稠度影響的主要時段,稻米膠稠度隨該時段溫度變化呈直線或拋物線變化,且這種趨勢的形成與品種熟性及品種對溫度變化響應的靈敏度有著密切關系。直鏈淀粉是影響食味的主要因素,即直鏈淀粉含量越高,粘性越小,質硬、無光澤,食味越差。韓笑的水稻移栽試驗、Asaoka等的分段控溫試驗都發現直鏈淀粉含量隨結實期溫度升高呈下降趨勢。而楊繼民等研究認為,齊穗后20 d內日均33℃的高溫是影響稻米直鏈淀粉含量的關鍵因子,溫度對直鏈淀粉含量產生的影響與品種直鏈淀粉類型有關。在優質米生產中,可以利用這一規律,選擇熟期適宜的品種或調整播期,使水稻特別是齊穗后20 d內這一時段處于對稻米灌漿最有利的環境溫度條件下,可以達到改良稻米生產品質的目的。峰值黏度高、崩解值大、消減值小和糊化溫度低的稻米,其蒸煮食味好。沈泓等研究發現,齊穗期后1-15 d日均34℃高溫下黃華占水稻具有較高的消減值和較低的崩解值,黏度特性、蒸煮食味品質變差,齊穗期后16 d至成熟高溫處理下則相反。這可能是由于供試水稻品種不同,所以灌漿不同時段高溫對其黏度特性的影響也不同。
1.3.2 對灌漿期干旱脅迫的響應
胡明明等研究發現,灌漿期持續10 d輕度干旱[(- 20+5)kPa]有利于增加稻米膠稠度、最高粘度、崩解值,改善蒸煮品質,且隨干旱程度加重稻米蒸煮品質明顯降低。蔡一霞研究表明,整個灌漿期間當土壤水勢約為-48 kPa時,豐優香膠長與對照相比顯著縮短,直鏈淀粉含量無顯著變化,米飯食味呈變硬的趨勢,最高粘度、崩解值、最終粘度明顯降低,消減值大幅增加,適口性變差。而早稻品種揚旱1號膠長與對照相比顯著增加,直鏈淀粉含量顯著下降,崩解值顯著增加,消減值呈現負增加,這說明適度干旱下早稻口感好、食味佳,米飯有變軟和變粘的趨勢。可見稻米蒸煮品質的好壞不僅受干旱脅迫程度影響,還與水稻品種有關。王平榮等研究發現,灌漿期持續干旱(每隔10 d澆一次水,澆水量以土壤完全濕潤并略有水層為止)會使稻米的平均堿消值降低,即糊化溫度上升,膠稠度增加,直鏈淀粉含量降低,對稻米的蒸煮和食味品質產生影響。所以優質米生產應首選合適的水稻品種,此外還應選擇有良好水源條件的稻田,栽培上更要注重灌漿結實期的水分管理。
1.3.3 對灌漿期高溫干旱復合脅迫的響應
呂艷梅研究發現,始穗后7d干旱伴隨高溫對稻米蒸煮品質的傷害比干旱、高溫單一因子更嚴重,在日最高溫35℃條件下,兩個水稻品種的直鏈淀粉含量均隨干旱程度的加劇而上升,而稻米膠稠度隨脅迫程度增加均呈下降趨勢。余恩唯等的試驗表明,整個水稻灌漿結實期高溫干旱復合脅迫處理的稻米食味值、直鏈淀粉含量、崩解值均呈下降趨勢,而消減值、糊化溫度和熱漿黏度則顯著增加,其中動態高溫對食味值、直鏈淀粉含量、崩解值造成的影響大于干旱[(-20+5)kPa]處理。段驊等設置始穗后10 d日最高溫度37.5℃高溫與土壤水勢為(-30+10)kPa的干旱脅迫復合處理,研究發現高溫干旱復合脅迫會降低雙桂1號膠稠度值和崩解值,增加直鏈淀粉含量和消減值,大米蒸煮時間變長,淀粉不能很好糊化,米飯粘度低、硬度大,口感、蒸煮食味品質變劣。
1.4 營養品質
1.4.1 對灌漿期高溫脅迫的響應
曹云英等研究發現,始穗后10 d日均33℃的高溫明顯增加各品種稻米蛋白質含量,穗后11- 20 d處理則增加耐熱品種蛋白質含量,對熱敏感品種影響較小。林茂鋒研究認為,抽穗后10-20 d是影響蛋白質形成的關鍵期,溫度是影響稻米蛋白質含量的主要因子,日平均氣溫在28℃以上,蛋白質含量提高。張磊、涂軍明等研究發現,水稻整個灌漿期進行日均33℃高溫處理,可使葉片中可溶性蛋白被轉運到籽粒中,從而提高稻米營養品質。但是也有一些學者提出不同看法,如周廣洽等研究認為,灌漿期高溫處理下,稻米蛋白質含量會降低,營養品質變劣,以在25℃左右種植的蛋白質含量最高。因此,將水稻生育期安排在最適的氣溫條件下,能提高大米品質。另外,還有學者發現蛋白質含量與品種類型有關。Res-urrection等研究表明,粳稻品種的蛋白質含量與溫度正相關,秈稻與溫度關系則呈拋物線。孟亞利等研究發現,非糯稻米品種的蛋白質含量與溫度正相關,糯稻則相反。
1.4.2 對灌漿期干旱脅迫的響應
楊曉龍等研究發現,整個灌漿期干旱脅迫(土壤水勢為-30kPa)處理會使水稻蛋白質含量顯著提高,改善稻米營養品質,其關鍵原因在于光合產物會由植株向籽粒轉運。程建平等[53]研究發現,整個水稻灌漿結實期半干旱(土壤含水量70%)和干旱(土壤含水量50%)栽培下,Ⅱ優72水稻品種的蛋白質含量分別提高11 .29%、17.01%。
可見,干旱脅迫程度加重會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稻米營養品質。也有學者認為干旱未必會提高蛋白質含量,認為土壤水分對稻米蛋白質含量的影響有兩種情況:一是土壤水分降低,糙米中蛋白質含量顯著提高,二是蛋白質含量隨土壤干旱程度加劇而下降。王成璦等研究表明,水稻穗后11-20 d當土壤水勢為-75 kPa時,稻米蛋白質含量與對照相比下降。研究結果不一致的原因可能是灌漿結實期水稻受旱程度不同,嚴重受旱會使葉片萎蔫,下部葉片衰老加快,葉面積指數下降,葉綠素含量減少,抑制可溶性蛋白從葉片向籽粒運輸,導致蛋白質含量下降。
1.4.3 對灌漿期高溫干旱復合脅迫的響應
Go-mez研究表明,生態環境不同可使同一品種稻米蛋白質含量變幅達6個百分點。段驊等研究發現,在水稻抽穗后0-10 d,不論是單一干旱處理還是日最高溫度為37.5℃的高溫與干旱[土壤水勢為(-30+10)kPa]復合處理,都能顯著增加揚粳4038蛋白質含量,提高稻米營養品質,其中高溫干旱復合處理增加幅度最大。高煥曄等在水稻整個灌漿期設置日均30℃高溫與土壤含水量為50% - 60%的中度干旱復合脅迫處理,研究發現隨脅迫時間延長,蛋白質含量相比于對照的增加幅度增大。還有研究認為,干旱脅迫會伴隨著一定程度的高溫,干旱和高溫雙重脅迫會促進氨基酸和可溶性蛋白由植株向籽粒運輸,從而促進籽粒蛋白質合成,但蛋白質含量提高的程度因品種類型不同而異。因此,在優質水稻栽培中,需根據各品種對溫度的要求,結合當地氣候特點,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品種。
2 淀粉理化特性對灌漿期高溫干旱的響應
沈泓等研究發現,灌漿期前期和后期在日均溫34℃高溫下的稻米淀粉結晶類型均為A型結晶峰,但是后期比前期結晶度降幅要大,淀粉熱焓值降低,回生焓、回生度升高。鐘連進等研究表明,灌漿結實期不同溫度處理對早秈稻稻米淀粉的晶體類型并不會產生影響,但會改變淀粉的晶體結構與片層峰厚度和峰強,日均32℃高溫處理較常溫峰強度顯著提高。李孌研究發現,與常溫相比,灌漿前期動態高溫顯著增加軟米粳稻大顆粒淀粉比例,增加淀粉平均粒徑,降低中小淀粉顆粒比,高溫處理的淀粉峰強度、淀粉凝膠熱焓值和淀粉回生熱焓值均顯著高于對照,但片層距離差異不明顯。
周天陽研究發現,抽穗后11-45 d當土壤水勢為-15 kPa時,能夠增加淀粉短程無序結構,減少淀粉短程有序結構,晶體類型不變,為A型,兩品種結晶度、糊化熱焓值下降,淀粉溶解度和膨脹度顯著上升,大顆粒的淀粉數量逐漸增加,淀粉顆粒表面的凹痕減少,說明輕度干旱可以改善淀粉顆粒形態。
3 應對灌漿期高溫干旱脅迫的栽培調控措施
3.1 品種選擇
栽培措施調整會對米質改善發揮重要作用。在具體的水稻栽培中,需根據栽培環境因素選擇水稻品種,選用耐高溫和抗旱品種是減輕高溫或干旱危害最有效的措施,一般認為中秈稻的耐熱性高于粳稻,例如中秈稻N22;或者選擇中熟、抗高溫比較強的水稻品種,例如適應性較廣的汕優63,在不同時期高溫環境下均能保持高產穩產,被視作我國雜交稻品種發展和生產的標志性品種。
一般認為秈稻或帶有秈型基因的水稻品種比粳稻更耐干旱,水稻雜交育成和秈、粳稻雜交育成的品種及株型高大的品種有良好的抗旱性。目前認為種植的雜交中秈組合中的兩系組合,如廣兩優15/16等,比三系組合耐旱。
田紹平研究發現,抗高溫干旱可選用分蘗力強、高產優質的大穗品種,如宜香優2292、D優527、川香優2號等。楊建昌等研究認為,選用籽粒灌漿早、灌漿快且二次灌漿特性不明顯的品種可減輕灌漿期縮短帶來的不利影響。
3.2 壯秧培育
俗話說秧好一丘,谷好一片。壯秧是早發和大穗的基礎,要定期進行病蟲害防治,選擇背風向陽、排灌方便、土質肥沃的地塊作苗床,育秧期間遇高溫應及時通風,膜內溫度高于35℃必須揭開兩頭通風防止燒苗。
盧建興研究認為,培育壯秧主要抓住2個關鍵:一是稀播勻落:二是掌握壯秧標準,即出苗快、齊、挺,無病蟲危害。孟端禮等研究指出,培育壯秧應在水稻育秧上大力推廣應用旱地育秧技術,旱育秧具有早生快發、無明顯返青期、抗性強、結實率高等特點。郭麗華研究認為,壯秧標準為秧齡18 - 25 d,葉齡4.5-5.0,苗高15 - 20cm,單株莖基寬3-4 mm,單株綠葉數>4.0,根系發達,孔內根土成缽完整,葉挺、色綠,無黃葉,無病斑。
3.3 肥料施用
合理施肥可提高水稻抗熱抗旱能力。施足底肥,分期多次追肥,磷、鉀、鋅肥配合施用,后期補給氮肥,做到前后照應、均衡供氮,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強水稻抗逆能力。
Kumar等研究發現,硅肥的施用能降低植株相對含水量,增加脯氨酸含量和過氧化氫酶活性,提高水稻抗旱能力。葉片施用液體硅肥能有效提高水稻光合能力、干物質生產力、結實率和產量。在花期遭遇高溫天氣時,適當增施穗肥是保證后期供肥能力的主要措施之一,是生產上提高水稻產量、抵御高溫旱害等不利因素的有效舉措。葉面噴施3%過磷酸鈣溶液,或與0. 13%的硼砂混合,能提高植株抗熱性。與單施化肥或不施肥相比,增施有機肥和生物肥通過增加二次枝梗數和單位面積穗數,能有效提高水稻產量。
3.4 水分管理
合適的灌溉方式可顯著改善稻米品質。楊建昌等研究發現,與對照相比,輕干濕交替灌溉處理(土壤干至土壤水勢為-25 kPa時復水)能降低稻米堊白粒率和堊白度,提高淀粉的最高黏度和崩解值,減小熱漿黏度、最終黏度和消減值。對于一些水少的地區,前期可通過灌水提高植株抗性,進而提高抗旱能力,或者前期采用淺水間歇灌溉使稻田形成高產的穗粒結構,提高抽穗前碳水化合物積累和灌漿后光合能力,減輕高溫對水稻的傷害。
節水抗熱抗旱稻栽培過程中要抓住需水關鍵期,即灌漿期應防止斷水過早,一般收獲前7-10 d斷水。灌漿成熟期灌跑馬水,確保土壤相對濕度在80%以上,若遇長期高溫干旱,應及時灌或澆水,避免干旱影響籽粒充實,以確保豐產。
3.5 化學調控劑使用
化學調控劑在水稻栽培上的應用早已十分廣泛。楊建昌等研究表明,在水稻灌漿初期噴施6-BA、精胺或玉米素,可以促進胚乳細胞的分裂和提高結實率。常二華研究發現,根和籽粒的細胞分裂素可對籽粒灌漿、稻米蒸煮品質起調控作用,減輕惡劣氣候傷害,穩定水稻產量和品質。此外,Islam等研究發現,外源ABA能夠通過增加蔗糖轉運和加速蔗糖代謝來保持水稻碳平衡和能量平衡,阻止高溫下花粉敗育,抽穗期葉面噴施外源ABA溶液后,稻米的加工品質和蒸煮品質得到改良。Shah研究表明,水稻葉面混施外源化學物質,如維生素C、維生素E、油菜素內酯(Br)和茉莉酸甲酯(MejA)等,可以顯著提高光合速率、穎花育性和籽粒灌漿,從而減輕高溫旱害導致的不利影響,其中混施MeJA處理的效果最好。
4 展望
近年,水稻灌漿結實期連續干旱,高溫天氣出現的頻率明顯增加,該時期遭遇高溫干旱脅迫會造成稻米品質下降。針對高溫干旱脅迫對品質的負面效應,生產中應根據不同地區的實際氣候資源條件,發揮地區優勢,選擇適宜的抗性品種,通過壯秧培育、肥水pwt4d1HFcdPJ/6q3Cwz1qCNTnEktco2yTsrHcBddNEk=調控、化學調控劑使用等栽培措施盡量減少或緩解氣溫、降水等氣候因子變化帶來的危害,還可通過加強天氣預報預警機制等措施來應對灌漿期高溫干旱給水稻生產帶來的風險,保證稻米生產的穩產優質。
為了提高稻米品質,科研工作者今后可以從以下幾方面更深入地進行水稻高溫旱害研究:結合氣象大數據和遙感技術,預測水稻生長各時期可能發生的重大環境變化,地域性地調整播期,避開高溫干旱等逆境;利用分子育種技術,加強耐熱耐旱鑒定方法與種質資源篩選,培育優質抗逆品種:研發無害生物制劑,優化高溫干旱防御緩解措施,如研究外源激素或生長調節劑緩解高溫旱害的機理和最適噴施方式,實現水稻高產穩產,改良稻米品質。
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32272200);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2016YFD0300507);國家留學基金項目(2021);江蘇省重點研發計劃項目(BE2022338);江蘇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建設專項(JAJS2023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