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數字技術的驅動下,數字普惠金融可以降低金融機構的運營成本,提高金融服務的可及性和效率,滿足落實鄉村振興戰略過程中對金融資源的多層次、多樣化要求。通過對數字普惠金融發展現狀進行分析可以發現,農村相關基礎設施建設不夠完善,農村居民金融素養不高,防范金融風險的能力有限,農村信用體系不健全是阻礙其發展的瓶頸。為此,在落實鄉村振興戰略的過程中要加強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普及金融知識,加快信貸體系建設,充分發揮普惠金融的作用。
[關鍵詞]鄉村振興戰略;數字普惠金融;現狀;對策
在杭州舉行的二十國集團峰會上,首次提出了數字普惠金融的概念,即通過數字化手段向需求者提供多樣化的金融產品。數字普惠金融作為重要的經濟增長點,其核心競爭力在于其自身的數字化發展與運用,使其能夠滿足不同需求,給廣大群眾提供更高效、便捷的金融服務,有助于提高農村金融服務質量。在我國今后的發展過程中,將以數字化為主要途徑及方式,做好“三農”工作,加快推進普惠金融高質量發展,為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添磚加瓦。
1 落實鄉村振興戰略過程中發展數字普惠金融的必要性
我國農村地區的傳統金融組織分布得比較分散,部分農村居民無法像城市居民一樣享有同樣便利的金融服務。借助數字普惠金融服務,農村居民能夠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利用手機等移動設備完成存款、取款、轉賬等金融業務,極大地提升了銀行業務的便捷與高效。數字普惠金融是推動鄉村經濟發展的重要途徑,開展數字普惠金融能夠拓寬個人與企業的融資途徑。對以養種植業為主的農村個體戶來說,因為養種植業具有季節性、周期性等特征,具有短期資金需要。同時,針對日常生活、子女教育等支出有困難的家庭,數字普惠金融也能為有需求的農村居民貸款創造有利條件。農村個體戶在經營過程中的不確定性因素較多,如結算周期長、資金回籠出現問題,在經營過程中往往會遇到資金周轉困難的問題。但是,目前傳統金融服務的小額信貸業務仍然不能較好地滿足農村個體戶和中小企業融資的需要。某些農村小微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社在生產、經營中,因缺少充足的抵押物無法通過傳統的金融服務取得貸款[1];加之民間私人借貸的利息又比較高,從而造成農村企業資金短缺,融資難的問題。一批企業、合作社通過建設高標準農田、建設現代化農業等途徑,推動了農業的綠色、高質量發展。但其在建設過程可能存在資金困難,迫切需要流動資金,而數字普惠金融通過多種便利的擔保手段,能夠為該類企業解決資金短缺問題。
借助數字化普惠融資平臺,農村居民能夠獲取更多的信貸資源,將其投入農業生產、農村工業發展等領域,從而促進鄉村經濟的不斷發展。數字普惠金融也有助于提高抵御財務風險的水平。在農業生產活動中經常會遇到自然災害和市場變化等多種風險,借助數字普惠金融服務,農村居民可以通過購買保險減少因運營風險而造成的經濟損失。同時,數字普惠金融還能夠開展金融宣傳與咨詢,增強農村居民的金融素養與理財技能,增強其防范財務風險的能力。數字普惠金融對推動鄉村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借助數字普惠金融平臺,農村居民也有機會能夠便捷并積極地投身社會活動,促進社會公平公正,增強了公民的社會責任感。同時,數字化普惠金融還能為農村創造更多的工作崗位,促進農村人才的培育與遷移,進而推動農村經濟的發展。目前,在鄉村地區,數字化普惠金融已有較大的發展,但各地的發展程度還不平衡。打破數字化障礙,發揮普惠金融的優勢,提升其效能,對于落實鄉村振興戰略有著重大的實踐價值[2]。
2 利用數字化技術推動農村普惠金融的發展
2.1 服務便利
傳統的實體網點費用較高,使得很多銀行選擇在業務較多的城市開展經營活動,從而制約了其發揮服務鄉村經濟的作用。普惠金融的數字技術能夠有效彌補銀行網點數量有限的弊端。村民、小微商戶、農村服務業、農產品加工業及其他各類需求者,即使在農村當地無經營網點或自助設施的情況下,也能通過與互聯網相連的移動電話或計算機,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都能獲得普惠金融服務。
2.2 保證供給
目前,我國部分中小型農業企業正處于生產運營不善、商品銷售不理想、資金流動不暢等困境。一些化肥、飼料等企業甚至停工,使養殖業陷入困境,導致其產量大幅下降,進而影響農戶收入增長和鄉村經濟發展。而普惠金融使百姓足不出戶即可辦理基本信用服務,并向鄉村延伸,對于降低農村金融成本、提升普惠金融可及性、推動農村金融可持續發展具有重大的意義。經營不善、陷入困境的農業企業可通過利用普惠金融扭轉局面,穩定相關產業的市場,保證農產品的供給[3]。
3 落實鄉村振興戰略過程中數字普惠金融的發展現狀
3.1 數字普惠金融快速發展
近幾年,我國數字普惠金融在相關政策引導下了呈現出了新的發展勢態。《中國縣域數字普惠金融發展指數報告2021》表明,我國中部地區縣級各地的數字金融服務廣度及深度評分呈幾何倍數級增長,數字金融服務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呈跨越式發展態勢,正在逐步縮小與東部地區之間的差距。
3.2 普惠金融業務中的移動支付業務持續發展
近年,縣域使用移動支付的人數逐年遞增,金融機構處理縣域移動支付業務筆數也逐年增長。為推動鄉村振興戰略和美麗鄉村建設,全國各地啟動并建成首批移動支付示范鎮,創新探索農村地區移動支付與民生支付、消費擴容提質和產業振興發展精準對接的新模式,打造鄉村振興鎮級中心,輻射帶動周邊農村地區普惠金融向縱深發展[4]。
目前,隨著數字普惠金融的迅猛發展,各地區間的數字普惠金融差距逐步縮小,然而,由于農村數字基礎建設不夠完善,縣域居民對普惠金融的認識程度不高,導致其發展程度總體上不夠理想。
4 數字普惠金融發展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4.1 數字化普惠金融發展面臨的機遇
一方面,隨著金融技術的持續革新,數字普惠金融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契機。近幾年,伴隨著金融技術的飛速發展,普惠金融的發展獲得全新的驅動力。央行頒布的《金融科技發展規劃(2022—2025年)》為中國金融業的發展指明新的發展思路和方向,提綱挈領地指導了下一階段的工作重點和發展計劃。各大銀行在原有的信息化工作基礎之上,不斷地開展線上自助理財業務,為落實鄉村振興戰略盡一份綿薄之力。
另一方面,要滿足數字化普惠金融發展的需求,必須對其進行數字化改造,才能有更大的發展空間。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各地紛紛出臺關于企業進行數字化改造轉型的政策和指南,為企業實現數字化改造明確了方向,為實現數字化轉型的高質量服務提供了有效的路徑。數字經濟的發展趨勢為我國普惠金融發展提供了基礎條件。以網絡為載體,開展線上與手機普惠金融服務,使用戶能夠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獲取服務信息、業務流程、業務需求等信息,提升普惠信貸服務的精準性、可用性和可持續性[5]。
4.2 數字普惠金融發展面臨的挑戰
第一,數字普惠金融發展需要的基礎支持不夠扎實,縣域基礎的網絡普及率直接關系到普惠金融服務的覆蓋程度。雖然我國網絡發展已較為成熟,但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統計報告,縣級及以下地區網絡普及率還遠低于城市。同時,在數字技術迅猛發展的今天,缺乏對數字化工具的使用和認識,導致部分還不使用智能手機的人群不能從這個數字化的社會中獲益。另外,偏遠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較低,數字基礎設施的發展較為緩慢,已成為鄉村數字發展與普惠金融深度發展面臨的瓶頸。
第二,農村居民的金融知識儲備不足。目前,我國農村地區居民對于智能手機等移動設備的使用還局限在通信、娛樂功能方面,相關金融知識儲備不夠,對新的數字化普惠金融服務的接受程度不高,阻礙了我國鄉村地區數字普惠金融的普及。再加上現在農村地區的許多青年都會到城里去打工,留守在農村本地的大部分是老年人和孩子。受年齡、思想觀念、生理條件、教育程度等多種原因的制約,他們對“無實物”金融的接納速度較慢,執行起來也比較困難。據調查,年齡較大的人群受限于固有的金錢觀念,較難接受新鮮事物,質疑數字普惠金融的可靠性,更多的人傾向于走進傳統金融機構辦理相關業務,而不愿意接受數字普惠金融服務。
第三,金融風險的抵抗力不強。由于數字金融資料是儲存在網絡中的,若遭到網絡攻擊,不但面臨數據失竊的危險,可能泄露使用者的個人資料,還可能被網絡詐騙利用、危及客戶財產安全。大部分的金融宣傳以銀行為媒介,但農村銀行等金融機構數量較少,導致宣傳不到位,對農村地區居民進行金融欺詐的預防宣傳教育的效果并不理想,大多農村居民依然缺乏有效的自我保護意識。這也導致我國農村地區的金融詐騙事件時有發生,從而影響了農村地區對數字金融的接受程度。
第四,數字普惠金融信用體系不夠完善。數字普惠金融中的數字借貸與數字信貸業務的開展均基于信用體系,而目前我國的信用體系還沒有實現全覆蓋,鄉村信用體系還在建設當中。由于缺乏征信數據,農村數字普惠金融服務的發展缺乏支撐,成為農村地區數字普惠金融發展的障礙。另外,由于跨部門間的征信數據不能有效地進行共享,用戶的實際資信情況難以得到驗證,影響了我國數字化普惠與金融之間的融會貫通。
5 數字普惠金融發展的優化策略
5.1 夯實的基礎設施
以實體互聯網為載體的普惠金融正逐步過渡到智能端,而良好的數字化架構是實現這一目標的前提。為此,金融機構要適應農村發展的需求,增加財政投入,與電信運營商合作提高鄉村光纖覆蓋率,加速數字化基站的發展,積極推動5G網絡由“可用”到“快速穩定”的轉變。完善的鄉村數字化基礎設施能夠有效縮小城鄉間的信息鴻溝,幫助農戶實現企業融資與資源的獲取,在此基礎上,使農戶和農村地區企業享受到數字化的便捷[6]。
5.2 制定適合于鄉村發展的金融產品
數字化普惠金融通過制定相應政策,為需要融資但缺少擔保物、難以得到幫助的人群提供個性化的普惠金融服務。要從農村發展的角度出發,結合市場定位和自身特點,因地制宜地推出具有特色的理財產品。通過對不同借款人、不同用途、不同擔保物的發放,為適合鄉村發展的中國特色化數字普惠金融開辟一條新的道路[7]。
5.3 提高認知程度
農村居民一般金融知識水平較低且缺少相應的風險管理手段,是制約我國數字化普惠金融健康發展的一個主要因素。一方面,由相關部門組建一支由專業的金融知識推廣員組成的宣傳隊伍,利用廣播、走訪村戶、現場問答等形式,對鄉村群眾進行普及教育,并現場示范手機銀行、云閃付等移動支付應用程序。通過發放小禮品和有獎問答等方式,激發廣大農戶的理財熱情,使他們的理財意識得到進一步的提升。通過短視頻平臺、微信公眾號等渠道,向農村居民不定期地推送理財常識、防騙知識,強化農村居民的金融知識水平和安全意識[8]。
5.4 強化信用體系建設
在多元數據采集與累積的基礎上,構建數字化普惠信貸系統,促進各金融機構間有效的信息交流與分享。征信體系在充實個人信用數據的同時,也要加強對個人信息安全的保護,盡量杜絕因數據泄漏而導致的網絡詐騙、非法集資等現象,保障使用者的信息完整與隱私安全。伴隨著金融與科技的不斷發展,基于信息技術的數字化普惠金融必將推動鄉村振興戰略的落實,推動我國農村經濟的全方位、多樣化發展[9]。
6 結語
數字普惠金融是國家落實鄉村振興戰略的一大推動力。金融機構需要充分重視和有效解決當前鄉村地區的金融服務問題,加快提升金融服務“三農”的能力和水平,建立健全金融監管和信用體系,實現金融服務功能的全面優化,更好地發揮數字普惠金融的作用。
參考文獻
[1]聶佳郁. 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村數字普惠金融發展研究[J]. 商業2.0,2023(20):74-76.
[2]王華東,雷慧,徐運紅. 鄉村振興背景下數字普惠金融的優化發展研究[J]. 山西農經,2023(8):184-186.
[3]徐敏,鄭水珠. 鄉村振興背景下數字普惠金融支持福州數字鄉村發展研究[J].現代營銷(下旬刊),2022(11):118-120.
[4]吳庭. 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村數字普惠金融發展研究[J]. 海峽科技與產業,2022,35(9):21-24.
[5]魯雨婷,林德發.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背景下數字普惠金融發展研究[J]. 天津經濟,2022(2):23-26.
[6]李丹怡,趙海峰. 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村數字普惠金融發展研究[J]. 農村經濟與科技,2021,32(18):83-85.
[7]田峰. 基于鄉村振興背景下濰坊市數字普惠金融發展研究[J]. 商訊,2020(14):97-98.
[8]汪小雅,潘艷陽,余文倩,等. 數字普惠金融助力鄉村振興的機制與路徑研究——以安徽省合肥市為例[J]. 商業2.0,2023(25):98-100.
[9]夏玲. 數字普惠金融助力鄉村振興的實證研究——基于我國31省2011—2020年的面板數據[J]. 現代農業研究,2023,29(9):32-36.
[項目名稱]江西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課題“鄉村振興背景下數字普惠金融緩解多維相對貧困的長效機制與路徑研究”(項目編號:JJ22202)階段性研究成果;江西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鄉村振興視域下江西省大學生返鄉就業創業的影響因素及有效路徑研究”(項目編號:23GZQN004)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楊悠,女,江西南昌人,江西外語外貿職業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大數據與會計、財務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