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國內新能源汽車發展迅速,幾乎顛覆了原有的市場格局。7月,新能源乘用車零售銷量首次超過燃油車,這一時間節點比不少機構預測的來得更早。
除電動汽車之外,其他類型的新能源汽車發展也備受關注,尤其是氫能。
這些年以氫燃料電池為代表的氫能開發利用技術取得重大突破,全球興起了氫能發展熱潮。作為新質生產力,氫能產業已成為中國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重點發展方向。
自2019年“推動加氫設施建設”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以來,促進氫能產業發展的政策舉措不斷出臺。2021年,財政部等五部委批復了京津冀、上海、廣東、鄭州、河北等5個城市(群)開展氫燃料電池汽車示范項目。2022年初,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聯合發布《氫能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21—2035年)》,首次明確氫能是未來國家能源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政策利好不斷釋放,氫能這一藍海市場迅速發展壯大。2022年,我國氫能源汽車保有量首次破萬,達到14979輛,成為全球氫能源商用車保有量最高的國家;2023年上牌的氫燃料電池汽車達到7478輛,同比增長49.4%。
與此同步發展的是加氫站建設。研究機構EVTank、伊維經濟研究院聯合中國電池產業研究院共同發布的《中國加氫站建設與運營行業發展白皮書(2024年)》顯示,截至2024年上半年,全球累計建成加氫站1262座,其中中國456座,全球占比達36.1%,為全球最大的加氫站保有量國家,其余分布在日本、韓國、歐洲和北美等國家和地區。
據不完全統計,截至今年7月,我國氫能相關企業已近4000家。國金證券研報指出,2024年氫能及燃料電池行業將進入放量提速期。
但就目前來看,豐田、現代等在氫能領域深耕多年的國際汽車企業先發優勢明顯。尤其是豐田,早在1992年就涉足氫能技術研發與應用,在國際氫能領域舉足輕重。
從2019年開始,豐田加速在華推進氫燃料電池車布局,不斷在氫能領域擴大朋友圈。2021年3月,豐田和北京億華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中國成立合資公司“華豐燃料電池有限公司”,主要承擔燃料電池系統及電堆生產及銷售。
在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期間,豐田品牌提供了247輛氫燃料電池車,構成了氫燃料電池車型在中國首次大規模應用。
今年8月20日,豐田燃料電池研發與生產專用工廠在北京投產。據了解,這一項目經過初期產能爬坡后,未來將形成年產10000臺燃料電池系統及電堆的能力。
“在中國市場,氫能技術被活用在以大巴以及重型卡車為代表的冷鏈、物流等眾多應用場景中,并正在以驚人的速度增長。期待今后氫能技術的優勢能更多發揮在干線物流等實際應用中,通過普及氫能汽車實現碳中和社會。”豐田中國本部長上田達郎表示。
今年以來,山東、陜西、吉林、四川、內蒙古鄂爾多斯等地相繼宣布,暫免收取氫能車輛高速公路通行費。據了解,高速公路通行費約占氫能商用重卡總成本的1/3。免除高速費后,再加上燃料電池汽車其他相關補貼,車輛全生命周期成本降至408.8萬元,相對燃油重卡已具備顯著經濟性。
政策利好的同時,在示范項目的引領下,氫能的“產、學、研”多領域國際合作不斷加深,也能夠系統且針對性地解決行業發展瓶頸。北京市就提出,通過國際氫能示范區、中日產業園、中德新能源汽車合作等國際合作平臺,促進國際先進技術的對接與轉化。
毫無疑問,憑借無污染和高效率等優勢,號稱“終極環保”的氫能正在成為下一個風口。不過,在業內人士看來,氫能產業的發展活力目前仍未得到充分釋放。氫能汽車的全生命周期成本尤其是運營成本較高,影響了其市場滲透進程。再者,與電動車困境相似,國內加氫站等基礎設施尚未完備,氫氣價格高昂,產業鏈仍待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