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北上廣肯德基餐廳,如果點一份炸雞,它的原料大概率來自遼寧朝陽一家企業——北票市宏發食品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北票宏發”)。
公司掌舵人張明君每每在快餐店里看到食客手拿炸雞大快朵頤,都有一種幸福感。這份幸福不只于他而言,還有他身后的父老鄉親。
成長從賠錢開始
2000年,張明君所在的食品廠瀕臨倒閉。危難之際,身為土生土長的北票人他接手了食品廠,成立北票宏發。張明君最初的想法很簡單,作為農民的兒子,父輩面朝黃土背朝天地辛勤勞作,生活依然貧困,他希望找到一個辦法,改變現狀。
成立之初,張明君將目光投向了白羽肉雞這一低脂肪、低膽固醇、高蛋白的健康養殖項目。之所以選擇這一項目,與北票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分不開。北票的丘陵地貌構成了疫病防控的天然屏障,黃金玉米帶的豐富資源確保了飼料供應的充足與優質。特別是玉米這一能量飼料,可為肉雞的成長提供源源不斷的能量。同時,遼寧第三大水庫——白石水庫的充沛水源,為肉雞養殖提供了理想的生長環境。
在北票做肉雞養殖,可謂集天時與地利。“同當地的養殖戶簽訂飼養回收協議,就是人和,如此一來自然會形成養殖戶和企業的‘雙向奔赴’。”張明君說。
創業之初并非坦途。張明君和員工忙活了一整年,養了20萬只雞,卻虧了16萬元。回顧創業初期的艱難,成本是一個繞不開的話題,這里就包括水、電、人工和飼料。拿飼料來說,其主要成分是玉米,雖大多飼料來自本地,但仍有30%的材料依賴進口,價格常因為國際市場及匯率的波動而產生較大起伏。創業首年,張明君交了16萬元的“學費”。
“不能苦了一起合作的農民。”面對挫折,張明君沒有氣餒,他信守對養殖戶的承諾,按約定價格收購肉雞。為破解成本難題,張明君決定從源頭抓起,培養自己的動物營養配方師團隊。
很快,北票宏發建立動物營養配方師團隊,針對不同時間段的白羽肉雞,給出了不同的營養配方。比如前期需要長骨骼,食物中鈣磷的比例就會高一些;骨骼長成后需要長肉,飼料里的能量飼料占比就要高一些。
動物營養配方師團隊還根據玉米等谷物價格的波動,為飼料成分進行科學配比,這樣既保證了肉雞健康生長,又有效控制了成本。每一粒食物都確保營養安全,全程無藥物殘留,這為北票宏發贏得了市場競爭的主動權。
鄉間俗語“家財萬貫,帶毛的不算”,一語道出家禽養殖業的風險。2005年禽流感肆虐,短短一周時間,雞產品售價從每噸7900元直線跌至6100元,公司每天都面臨20多萬元的損失。與此同時,物流鏈的斷裂更是雪上加霜,每日數十噸產品運不出去,而急需的百余噸原料也難以入庫,短短3個月,公司直接虧損570多萬元。
面對前所未有的危機,張明君喊出話來:“絕不能讓這次危機毀掉北票宏發,更不能讓養殖戶吃虧,牙咬碎了也得咽下去。”為把損失降到最低,公司全員上陣,幾十臺回收車輛人歇車不歇,24小時奔走在公司與養殖戶之間。
疫情期間,北票宏發肉雞養殖戶的積極性絲毫未受影響,當年還新增養殖戶800余戶,新增養殖規模200萬只。“肉雞我養了十幾年,近幾年每批雞出欄都在3萬只以上。如今我也在城里買了房,換上了嶄新的轎車。”養殖戶老李自豪地說。
關關難過關關過
正當公司上下一心,努力將損失降至最低,將養殖面積不斷擴大時,自然界的一次極端考驗悄然而至。2007年農歷正月十五,一場幾十年不遇的暴雪驟然襲來。雪災發生后,公司下達的第一道命令不是清理廠區積雪,而是簡單的兩個字:收雞。
企業明白,車間扛得住暴雪,但養殖戶的雞棚呢?如果被暴雪壓塌,養殖戶的心血將付之東流。于是漫天風雪中,北票宏發的職工全員出動,上門挨戶收雞。
暴雪掩埋道路,公司花高價雇用鏟車開出一條道,回收車緊隨其后,要和暴雪搶時間。三寶營鄉鳳凰灣肉雞養殖小區養殖戶老張家中,300多平方米的雞舍被大雪壓塌,老張拼了命把2000多只肉雞安全轉移后,便一直站在村口盼著人來。老張還沒站冷,就看到幾輛貨車頂著風雪朝自己駛來。當他看清貨車上寫著的“北票宏發”字樣后,他把棉帽子摘在手里,猛勁兒地搖。“想到你們能來,沒想到來得這么快。”看著家中的肉雞全部按原價被收購,老張一遍遍地念叨著“真沒想到”。
這場暴雪,掩埋了道路,北票宏發卻蹚出了信心。公司不僅挨家挨戶按原價第一時間收購肉雞,還為受災較重的養殖戶發放一定額度的受災補助。北票宏發做過統計,雪災發生一周內,累計出車60多臺次,平均每天回收毛雞4萬多只,為養殖戶挽回直接經濟損失150多萬元。
信心一旦建立,合作便牢不可摧。之后2008年金融危機來襲,飼料價格高漲,肉雞價格卻未變,廣大養殖戶依舊選擇和北票宏發合作。原因無二,“北票宏發不能讓我們吃虧”。事實正是如此,北票宏發副總裁趙娣回憶,當年公司非但沒有按平價收購肉雞,甚至以高于市場價回購肉雞。很多同行不理解,常發出質疑,但北票宏發不為所動,因為企業早有定數:一是培養長期固定的養殖戶可以有效保障肉雞穩定的品質;二是建立長期互信可以不斷擴大“朋友圈”,讓越來越多的養殖戶選擇和北票宏發合作,形成滾雪球般的良性循環。
雪球不僅越滾越大,還越滾越遠——北票宏發在行業內樹立了良好的口碑,吸引了眾多合作企業的青睞,更一躍成為肯德基肉雞領域的三大供應商之一。
渠道、貨源、市場等因素日趨成熟之后,北票宏發又將目光聚焦于技術。新興技術的一日千里讓張明君對傳統養殖業有了新看法。在他看來,如果企業不進行技術轉型升級,就如同暴雪中的雞棚一樣,一定會被時代壓塌。
2019年開始,北票宏發相繼投入資金1億元,引進了全自動數字化生產線,新建數字化指揮中心,還建設了6個綜合處理數字化平臺,在不增加工人的前提下,產量實現成倍增長。數字說明一切:以往3000名工人流水線工作一天,產出10萬只白羽肉雞;數字化平臺上馬后,1300人工作一天可產出30萬只白羽肉雞。
自身數字化成型之后,北票宏發開始授人以漁,將數字化養殖技術對接到養殖戶家中。在趙娣看來,數字化的接入,讓養殖戶“躺在炕上就可以數錢”。北票宏發為養殖戶安裝了自動給料設備,一日三餐實現定時定量喂養,科學配比,廣大養殖戶起早貪黑了這么多年,現在可以睡睡懶覺了。
于創業者的腳步而言,經營企業的口號永遠是“向前向前再向前”,張明君深諳其道。諸多企業的轟然倒塌,非一日之寒,往往是安逸太久失去了向前的動力,逐漸消弭信心,甘于平庸。北票宏發則是拒絕躺平。2023年,北票宏發投資4億元打造國內一流熟食工廠,由原來專一生產雞肉冷凍、冷鮮產品調整為生產腌制加工的雞肉調理食品,延長產業鏈的同時,進一步增強了企業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如今,北票宏發,一躍成為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
北票宏發的發展,與其說是一部企業創業史,不如說是一場三產融合的生動實踐,“公司+基地+農戶”的溫情紐帶,繪就一幕農民增收、鄉村振興的動人圖景。這樣的畫面,在這片熱土,還在持續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