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酷熱正躁,2024 年夏季,全國大部分地區氣溫偏高。提起避暑二字,就不由得想起清涼的海水與沁潤的山風。位于膠東半島的“仙城”煙臺,依山傍海,氣候宜人,既沒有低緯度沿海地區的強烈紫外線,也沒有網紅旅游城市的高昂物價,是當之無愧的避暑勝地。
人間仙境的古往今來
煙臺古稱芝罘。在7000 年前,隨著地質史上的最后一次海侵海退,狀似一株靈芝的芝罘灣初具雛形。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 年),為了防御倭寇侵襲,朝廷修建了奇山守御千戶所(俗稱所城),并在所城北側的小山修建烽火臺,發現敵情后就點燃狼煙,“煙臺山”因此得名,這也成為煙臺城名的由來。
清末,海上漕糧運輸不斷發展,煙臺隨之成為一個商貿、航運、手工業、漁業興盛的北方重要海港。
1858 年,清政府與列強簽訂《天津條約》,山東地區只開放登州(蓬萊)一個通商口岸,后因登州港口水淺,且沒有船舶避風處,于是東下選定了具有優越地理位置和優良港灣的煙臺取而代之。1861 年,煙臺正式開埠,從此變為一個邁向世界的商貿口岸,先后有17 個國家在煙臺山及其周圍建立了領事館、洋行、銀行等機構,不斷展現著其吞吐世界的巨大潛力。
港口貿易逐漸興盛,煙臺的城市格局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太平灣附近的朝陽街、煙臺山一帶高樓林立,商鋪群集,逐漸與奇山所城、天后宮這兩個老煙臺居民區相連,至此,一個全新的煙臺城區誕生,開啟了百年盛世。
經歷了多年的風云流轉,煙臺的再一次革新,已經是百余年后。這一次,它從貿易海港蛻變成了旅游勝地。2004 年,太平灣陸島交通碼頭改造工程順利竣工,古老的港口煥然一新,承擔起煙臺對外交通運輸、旅游船舶靠泊的重責;2016 年,太平灣游艇碼頭改造工程啟動,煙臺市首個公共游艇帆船專用碼頭正式投入使用;2019年,芝罘仙境規劃公布:包含崆峒島“一島”、煙臺山“一山”、芝罘灣“一灣”、朝陽街“一街”、所城里“一城”,五位一體,將成為最具活力的煙臺城市文化地標、休閑旅游度假目的地。
在2023 年的中國避暑旅游發展報告發布會上,煙臺市因優越的氣候舒適度、得天獨厚的旅游資源、完善的目的地服務以及較高的游客滿意度,作為海濱型避暑旅游目的地成功入選“全國避暑旅游優選地”。
探尋山海之間的最佳避暑地
在煙臺,避暑地星羅棋布。
福山區的金沙灘,是一片綿延的金色海岸線。它西起煙臺經濟技術開發區的崗崳山至夾河口,經芝罘區的芝罘島,東至萊山區的黃海旅游帶,沿海濱拓展,總面積為23.5 平方公里。此地大海碧波萬頃,沙灘細柔潔凈,林帶郁郁蔥蔥,山水林灘相映成趣。張裕葡萄酒城也坐落在此,由張裕卡斯特酒莊、酒城之窗、葡萄公園等部分組成,是亞洲首座葡萄酒主題樂園。試問誰能拒絕在夏天的海濱,看陽光把沙灘照成金色,聽海浪拍打礁石,然后輕輕搖晃高腳杯里斟滿的愜意?
黃海之濱,月亮灣浪漫而寧靜。它左挑煙臺山,右依東炮臺,背靠岱王山,以獨特的月牙形海灣得名。這里的海岸線柔和而優雅,仿佛一彎弦月輕觸大地,海水退潮后,海灣會露出許多鵝卵石。夏夜,月亮灣的海水更為溫和,月光灑在被陸風輕拂的海面上,波光粼粼,與天上的星星遙相呼應。自從有人在那道海堤上豎起一座月亮老人雕塑,這里便成了情侶們談情說愛的秘密基地。在此漫步,許下心愿,海與月亮會共同見證愛情的地久天長。
前有海天一色,后有山巒疊翠。煙臺的涼爽不僅見于海濱盛景,也深藏于山林之間。
煙臺山作為城市的標志性景觀,不僅見證了煙臺的開埠歷史,也成為城內最具代表性的避暑勝地。夏日炎炎,煙臺山卻獨享一份清涼,山上綠樹成蔭,林間小道蜿蜒曲折,漫步其間,仿佛步入一個天然的空調房,陽光被濃密的樹冠過濾成溫柔的光斑,山風帶著海的氣息,輕拂過皮膚,帶走了炎熱。站在煙臺山的高處,可俯瞰城市全景,碧海藍天盡收眼底,涼意也更加明顯。山中的亭臺樓閣,古樸典雅,為游客提供了避暑歇息的好去處。坐在亭中,品一壺清茶,感受微風拂面,夏日的煩躁頓時煙消云散。
著名的昆崳山同樣不可不去。其主峰泰礴頂海拔923 米,若是登頂,哪怕是夏天也得冷出哆嗦。昆崳山在北魏史學家崔鴻編撰的《十六國春秋》一書中被稱為“海上諸山之祖”,于1992 年被原國家林業部批準建設國家森林公園。方圓百里,峰巒綿延,林深谷幽,古跡薈萃。穩定的森林生態系統孕育了穩定的水體系統,四條河流發源于昆崳山——漢河、沁水河流向北,沐渚河、黃壘河流向南,分別注入黃海,奠定了涼爽的基調。
若是山林避暑的野趣略覺乏味,可前往龍口南山一訪濃郁的人文風情。龍口南山遍布古建筑群,分為宗教文化園、歷史文化園和東海旅游度假區三大部分。世界第一錫青銅坐佛——南山大佛,便坐落于景區內。佛像坐南面北,高38.66 米,重380 噸,由232 件佛體、108 塊蓮花瓣、302個發髻,共642 塊錫青銅鑄件組合而成,融匯古今中外佛像鑄造藝術的精華。位于歷史文化園南側的藤蘿坡上,還有一株千年紫藤,莖蔓綿延,攀附巖上,半山皆是。每年花期到來,遍布半山的紫色將南山景區裝扮得好似仙境,清雅脫俗。
煙臺牟平區以北9 公里處,集山海于一身的養馬島,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年平均氣溫11.8℃,被譽為“東方夏威夷”“中國馬爾代夫”。據記載,公元前219 年,秦始皇東巡,途經此地,見島上水草茂盛,群馬奔騰,將之視為寶地,遂指令在此養馬,專供皇家御用,養馬島因此得名。
夏日的陽光下,養馬島的海水清澈見底,波光粼粼,不時可見“果凍海”出現。景區內保留了烽火臺、龍王廟、烈士紀念塔等歷史建筑,游客們可以在這里盡情暢游,感受煙臺的歷史人文風韻,也可以躺在沙灘上,享受日光浴帶來的悠閑。此外,島上各種民宿“百花齊放”,不論是網紅風的細節設計,還是歐美風大落地海景窗,應有盡有,價格亦比較親民。
清涼一步到“胃”
找對地方,可解體外之熱,吃對美食,才能消體內之暑。盛夏,煙臺的特色美食,或許能喚醒老饕萎靡的味蕾。
作為著名的海濱城市,煙臺豐富的海鮮資源引人矚目。相較于熱帶海域,溫帶海域的海洋生物生長周期長,有機質沉淀更多,所以普遍味道更加鮮美可口。老煙臺人都知道,吃菜有時蔬,在煙臺,吃海鮮也有“日歷”。七八月,除了常年鮮美的鮑魚海參,肥嫩的章魚和清脆的大蝦也到了出海上市的季節。類似大蝦這種食材,可以蘸碟而食,或是拌成涼菜,但最好是白灼,甚至生吃也無妨,在炎炎夏日里品味最原汁原味的時令海鮮,不失為一件美事。
在煙臺,有一種夏季美食和涼粉平分秋色——煙臺燜子。相傳一百多年前,有門氏兩兄弟來煙臺曬粉條,有一次剛將粉胚做好,就不幸遇上了連陰天。粉條曬不成,粉胚就要酸壞。情急之下,門氏兄弟將鄉親們請來用油煎粉胚,加蒜拌著吃,大家異口同聲說好吃,但問及美食的名字,卻沒有人說得出。恰遇一位智者,他認為此品是門氏兄弟所創,又用油煎燜,就脫口而出“燜子”,煙臺燜子由此得名。
煙臺燜子做法與涼粉類似,地瓜淀粉與水按一定比例混合,加少量食鹽后,放入鍋中邊攪拌邊用中火慢慢煮開,直至全部變為半透明的青綠色就熄火,倒進容器室溫靜置至常溫后,切塊放入平鍋,加少量油煎至兩面略微焦黃內部熟透。解暑的秘訣除了燜子細嫩順滑的口感,還在于精心調配的醬料。蒜泥一定要搗碎,刀切的顆粒與泥狀味道相差很大,加入白水和鹽,蒜汁便調成了。芝麻醬和魚露、蝦油也加水調汁,燜子裝盤后澆上蒜汁、芝麻醬汁、魚露蝦油,最地道的煙臺燜子就烹成了。
提起煙臺爽口解暑的美食,蓬萊小面是繞不開的經典。蓬萊小面是在福山拉面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風味面食,以清鮮味美、風味別具而自立特色。其制作工序看似簡單,實則需要掌握一定節奏,從揉面、抻面開始,到熬制加吉魚湯,堿、八角、花椒、醬油、精鹽、紹酒、淀粉等佐料的用量都要求精準,否則牽一發而動全身,折損食材間香氣的化學反應。吃下這樣一碗具有海鮮風味的清湯堿水面,自然就能開啟夏日好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