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杜塞爾多夫世界杯,張繼科和馬龍會師決賽,這是兩人在三大賽決賽中的第一次交鋒,是宿命般的相遇,是命運糾葛的轉折點;乒乓球世界的權杖交接,就在那之后悄然發生。
在此之前, 張繼科連續在2011年5月的鹿特丹世乒賽和11月的巴黎世界杯上拿下男單冠軍,并在2012年倫敦奧運會拿下男單金牌,完成“大滿貫”。從2010年世界杯第一次出戰“三大賽”,到2013年巴黎世乒賽衛冕男單冠軍,當時張繼科參加了兩屆世乒賽、一屆奧運會和三屆世界杯,五次三大賽全部進入決賽且四次奪冠,效率超高。
2014世界杯男單決賽,張繼科和馬龍都憋著一口氣。
已經完成大滿貫的張繼科,被認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2011年鹿特丹世乒賽和2013年巴黎世乒賽,在半決賽中擋住馬龍的人都是王皓。從2010年世界杯決賽負于王皓之后,張繼科連續四場三大賽決賽,都是贏的王皓。而他對馬龍的勝率,并沒有那么高。賽前傷病纏身的張繼科,又給自己上了一針封閉……
相比之下,馬龍當時的處境更難。迅速成長為中國男隊的絕對主力之后,馬龍卻總是和大賽冠軍擦肩而過。前有“二王一馬”壟斷了三大賽冠軍,2009年、2011年和2013年世乒賽男單,馬龍連續三屆都是半決賽輸給了王皓,后有2008年底殺回國家隊的張繼科異軍突起。2012年倫敦奧運,張繼科和王皓上了單打,馬龍只拿到一張團體門票。同年年底的利物浦世界杯,馬龍奪得自己首個三大賽單打冠軍,但輿論說,“張繼科和王皓沒有參賽”……
最痛苦的時候,馬龍也說,“懷疑自己到了頂點,想到了退役。”
人在低谷中,只能贏球,不能輸球。彼時哪怕一場乒超或是公開賽的“爆冷”,都能讓馬龍難過很久。更別說,世界杯單打決賽,決勝局爆分,輸給一直壓著自己一頭的同齡對手。
世界杯決賽,大比分3-3戰平,第七局的比分最終定格在12-10,獲勝的張繼科一腳踢碎了場邊的廣告牌肆意慶祝。而另一邊的馬龍,默默收拾球包離場。
多年之后,和馬龍相熟的乒乓球條線記者寫道,“張繼科踢碎的不僅是擋板,還有馬龍的全部自信。”
回國之后,馬龍渾渾噩噩地又輸掉了全錦賽男單決賽,這一次輸給了樊振東。也許是在當時只有18歲的樊振東身上,馬龍看到了剛剛成為世界冠軍時候的自己;也許是同樣暴力反手體系的樊振東,讓他看到了揮之不去的張繼科。
馬龍哭著說:“我為什么要打乒乓球?如果不打球,我不會這么痛苦。”
這句話, 后來成為了馬龍前半段職業生涯的總結陳詞。但馬龍沒有就此沉淪,看上去前有王皓、張繼科壓著,后邊樊振東已經冒頭,甚至,你都不知道他是靠著什么樣的動力和信念,但馬龍還是走出來了——從逆境之中,絕境之中,走了出來。這是一個運動員、一個人,真正骨子里的堅韌,最為可貴。
這種堅韌, 決定了在奧運決賽那種決戰中面對外協,落后的時候,是往前走殺出血路,還是退后一步跌下懸崖。這是競技體育最美的一面,絕境之中不后退,不放棄,熱血戰斗,呈現了一個普通人為了夢想變身英雄的過程。
就像馬龍以35歲高齡奪得世界杯男單冠軍時說的:“任何時候,都有比放棄更好的選擇。”
2014年杜塞爾多夫世界杯決賽之后,走過順境、走過逆境、走過瓶頸期、走過低谷期,馬龍給自己殺出了一條血路。2015年蘇州世乒賽,馬龍的第五次單項世乒賽之旅,先后力克印度選手阿拉米揚、法國選手萊貝松、希臘選手吉奧尼斯,復仇韓國削球手朱世赫,戰勝中國香港選手唐鵬,之后就是半決賽戰勝樊振東,決賽戰勝方博。
終于,2015年5月3日,馬龍加冕世乒賽男單冠軍。
世乒賽男單冠軍獎杯,名為“圣勃萊德杯”(St.Bride Cup),由原英格蘭乒協主席伍德科先生所捐贈,以倫敦圣勃萊德乒乓球俱樂部的名稱命名。Bride在英語中,意為新娘。因此,世乒賽男單冠軍,也被戲稱為迎娶“新娘杯”。
從2006年成為世界冠軍,九年之后,馬龍終于迎娶了自己的“新娘杯”。2015年的蘇州,站在馬龍左邊的是亞軍方博,站在馬龍右邊并列第三名的是張繼科和樊振東。男單的三個時代匯聚于蘇州世乒賽的領獎臺。
頒獎之后, 方博跟馬龍說“(獎杯)給我看一眼”,馬龍笑著把自己第一次捧起的“新娘杯”給方博看了。這一眼萬年,方博和“92一代”的頂峰止于此。左側領獎臺季軍位置,張繼科和樊振東并肩站著。半決賽中,張繼科負于同門師弟方博,而樊振東則在自己的第二次世乒賽單打之旅中又輸給了最終的冠軍,2013年以16歲的年紀首次出征世乒賽單打樊振東輸給了張繼科,2015年他又輸給了馬龍。那個時候無憂無慮的樊振東并不知道,自己和馬龍一樣,最終也是在自己的第五次世乒賽單打之旅中,才終于迎娶“新娘杯”,甚至還被“新娘杯”的蓋子砸了頭……
王皓、張繼科、馬龍、樊振東,構成了中國男乒從2010年至今的故事主線,其中馬龍以其雙圈“大滿貫”的無上成就,成為這十多年故事里的絕對男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