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決問題的能力不僅是小學數學學科要培養的核心能力之一,也是學生未來學習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技能。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傳統的以教師講授為主的教學模式已經無法滿足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的需求,因此,探索有效的教學方法,提升學生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成為當前教育研究的重點。此外,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如何在數學教學中融入創新思維培養,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正慢慢成為提升數學教學效果的關鍵。
一、創設教學情境,深化知識理解能力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創設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教學情境,對提升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至關重要。例如,教學“間隔排列”時,為了讓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間隔排列的形式和邏輯,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技術,播放電影院或體育館座位排列的視頻。通過這種形式,學生不僅能直觀地觀察到排列的規律,還能在模擬情境中學習如何根據票號尋找對應的座位。在播放視頻的同時,教師可以提問:“如果電影院的某些座位因為維修需要空出來,我們該如何安排觀眾的座位?”“在體育館中,如何通過間隔排列確保觀眾之間的安全距離?”類似這樣的問題不僅能引導學生掌握間隔排列的實際應用,還能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讓他們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理解數學原理在生活中的應用價值。
此外,教師還可以引入更多實際情境,如校園內的植物排列方式、圖書館書架上書籍的排列方式等,讓學生在不同的情境中發現和理解間隔排列的規律,深化對知識點的理解。通過這樣的教學設計,學生不僅能學到數學知識,更能提升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
二、借助提問教學,啟發邏輯思維能力
在教學小學數學“位置和方向(一)”時,教師可以通過提問教學法有效啟發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進而培養其解決問題的能力。例如,教學東南西北四個基本方向時,教師要求學生不僅要掌握四個方向的知識,還要能在給定一個方向的情況下辨認出其余三個方向。為了達到這一教學目標,教師可以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設計與日常生活緊密關聯的問題,如提問:“太陽從哪個方向升起?與太陽升起相背的方向是什么?我們現在處在哪個位置?”這種問題不僅能吸引學生的興趣,還能促使他們從日常生活中尋找答案,從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方向的概念。
在小組探討的過程中,學生不僅能交流思考、相互學習,還能在實踐中加深對方向的理解和記憶,有效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小組討論結束后,教師可以請每個小組輪流分享他們的答案和討論過程。這一環節不僅能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還能培養他們的口頭表達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最后,教師進行總結,將學生的具體實踐經驗與數學理論知識相結合,使學生能夠在實際生活中運用所學知識,有效培養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采用講課比賽策略,培養問題解決能力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通過講課比賽的方式能有效培養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特別是在學習“除數是兩位數的除法”這類相對復雜的數學概念時,這種方法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培養其團隊合作與表達能力。
教師可以先將學生分成多個小組,引導每組成員圍繞“初商偏大要調小、初商偏小要調大”的技巧以及“四舍五入調商法”的應用進行深入探討。接著,每組學生根據對這些概念的理解,自主設計一道相關的數學題,并對解答過程進行詳細講解。在講課比賽環節,各小組輪流上臺展示,通過講解自己設計的題目,解釋調商的具體方法和對四舍五入的正確應用。這一過程不僅鍛煉了學生的邏輯思維和口頭表達能力,也讓學生在講解過程中發現并糾正自己的錯誤,同時教師也能根據學生的講解情況進行點評。通過這樣的互動和即時反饋,學生能夠更加熟練地掌握除法中調商的技巧,從而有效提升自身解決復雜數學問題的能力。
綜上所述,教師可以通過創設教學情境、借助提問教學法以及采用講課比賽等策略來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最終提升他們的數學核心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