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長沙市芙蓉區五一中路小學(以下簡稱“五一中路小學”)秉持“五育并舉,專注于一”的辦學理念,以“培養童趣,守望童年”為辦學愿景,倡導教師以“愛心滋養人格,專業成就智慧”的原則,營造“向上向善,自信自立”的校風,培養學生“樂學善思,合作創新”的品格,努力建設一所“小而精、小而美、小而實”的城市小規模精品學校,讓真誠至美綻放在校園的每一寸土地上。本文針對當前學校校本課程制定及實施的研究,從課程建構的角度介紹如何在新時代背景下開展有系統、有組織、有結構的課程實施方案,以及包括確定課程指導思想、育人目標、設計思路、實施方法與評價等的具體做法。該課程方案的開發和實施探索了學科育人的新路徑,增強了教師的課程意識,豐富了教師的知識結構,也保障了學校課程整合的可持續性和發展性。
一、課程指導思想及育人目標
為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展素質教育,培養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時代新人,為積極推進五一中路小學建立黨組織領導的校長負責制,深度理解中小學校黨組織領導的校長負責制的內涵,推動基礎教育在黨的全面領導下實現高質量發展,依據《湖南省義務教育課程實施辦法(2022年版)》,學校結合辦學理念,以長沙“品質教育”為契機,持續深化“五一中路小學課堂”研究,以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的“校本化”實施為抓手,進一步凸顯五一中路小學課程的綜合化、課堂的生本化,結合學校“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學校”的特色,制定實施方案,以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校本化”實施規劃,指導學校未來的課程建設,讓課程為學生一生的可持續發展奠基。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人民大學考察時強調,新時代的教育致力于培養學生成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筑夢者,要以培養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時代新人為目標。學校根據辦學特色創建“石榴籽”課程,“守望相助,石榴花開”,培養學生“樂學善思,合作創新”的美好品格,促進其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二、課程設計思路
為體現課程結構的均衡性、綜合性和選擇性,增強課程對學生的適應性,基于“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學校”的特色,學校開設了“石榴籽”課程體系,寓意各民族像石榴籽那樣緊緊地抱在一起;根據“向上向善,自信自立”的校風及“真誠致美”的校訓,分設自信課程、自立課程、向上課程、向善課程、致美課程,將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內容進行整體統籌規劃。學校遵循全面性、均衡性、發展性、綜合性和實踐性原則,以國家課程校本化、校本課程特色化為基本思路,以“必修+選修”的形式,以德育為龍頭,藝術教育、勞動教育先行,智育、體育并駕齊驅,“五育”融合,讓“石榴籽”校本課程實現全覆蓋,不斷創造、積累課程領導與教學領導的經驗,不斷提升課程領導力和教學領導力,培養學生核心素養。
三、課程實施方法
1.“五育”課程整合實施
為清晰課程育人功能,學校把課程分為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勞育五大類,五類課程相對獨立而又相互聯系,既有目標、學習方式的共同點,又有各自不同的側重點。同時學校以“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學校”為特色,開展課程整合,在具體的課程實施過程中,這五類課程往往作為一個整體進行推進。
2.“必修+選修”整合實施
學校創新課程方式,采取“必修+選修”的整合方式,分層次、分年級開展,讓學生既有指定性學習課程,又有個性化課程可選擇,讓學生個性得以發展。必修課為:一年級“幼小銜接”;二年級“趣味田徑”;三年級“我會舞獅”“簡牘知識我知曉”;四年級“游泳”“聲樂”;五年級“素質拓展”“湖南歷史我宣傳”;六年級“小升初銜接”“隆平高科”。全校必修“樂樂小院種植課程”。選修課每學期自主申報,在點課平臺進行選課。
3.跨學科整合實施
學校充分挖掘學科間的共性與聯結點,進行課程跨學科整合實施。例如,讀書節以語文、英語學科協作推進;藝術節則以音樂、美術學科協作推進;大單元綜合實踐活動則由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道德與法治學科協作推進;科技節由科學、數學組協作推進;體育節由體育與健康學科、音樂學科協作推進。
4.校外課程整合實施
學校與長沙友然農業科技有限公司、長沙簡牘博物館、湖南和平解放史事陳列館、湖南農業大學、喬莊社區等校外教育基地展開合作,整合出符合學校校情的校外課程內容。
5.時空整合實施
校本課程實施的時間設置有很大的研究空間,科學的時間安排與統籌能更好地實現校本課程的價值。學校不斷研究、調整,設計了科學合理的校本課程實施方案。在時間統整上,合理規劃學生的在校時間、大型活動時間、課堂時間,為學生自由生長留足時間。在空間統整上,根據課程特點采用長短課相結合、單雙周課相結合、室內外相結合、校內外相結合的實施方案。尤其針對一些難點課程的實施,學校會采取短課時與長課時相結合的系列課程實施方法,使課程安排更加靈活、有效。
四、課程評價
根據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的評價要求,“石榴籽”課程的評價包括過程性評價、結果性評價,并遵循四項評價原則,即過程性原則、多元性原則、整體性原則、綜合性原則。例如,過程性評價主要以教師課堂教學實施的形式展開,需要教師靈活采取多種教學方式,建立起關注學生發展的激勵性評價機制等;結果性評價以學科節活動、校本課程成果展示的形式展開,并定期開展校級優秀課程案例評比。同時進行總結反饋,并對下一年的規劃提出修正,保證規劃的可操作性。
綜上所述,構建符合學情的課程實施方案,能有效促使教師從育人本位出發,站在課程的高度審視教與學方式的變革,落實新課標理念,培養符合時代需求且具有核心素養的新時代好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