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7日至21日,荊州市組織全市首批綠色化工產業鏈30強企業經營管理人才走進武漢工程大學研修培訓,并成功簽約“煤化工產業技術聯合攻關”等10個核心技術攻關合作項目,反響良好。近年來,荊州市充分利用“科技副職”選派工作的優勢和資源,積極組織產業鏈龍頭企業赴高校開展培訓與合作,探索校地合作新模式、創新產才融合新機制,推動產學研用深度融合,有力提升產業鏈核心競爭力、培育新質生產力。
創新校企合作新模式
開展校企深度合作,能充分利用高校教學資源,提升企業經營者綜合素質。為此,校企雙方從辦好企業經營管理人才研修班入手,提前收集企業培訓需求。武漢工程大學根據培訓需求,匹配10余名化工領域領軍專家教授,開設了《綠色化工與新質生產力》等優質課程。培訓采取專家授課、實地參觀、座談交流等多種形式,開班式上荊州市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專題講解新質生產力,充實培訓內容,打開格局視野,獲得企業經營人才一致好評。
經過一周緊張研修培訓,31名企業經營管理人才普遍感覺收獲滿滿,對新質生產力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對化工領域發展趨勢和前沿科技有了全新的判斷和掌握。特別是通過參觀中韓(武漢)石油化工有限公司現場,企業經營管理者深入了解了大型化工企業的管理理念和企業文化,深受震撼,受益匪淺,對先進化工企業以及先進化工園區的高水平管理有了全新的認識。
催生產業發展新動能
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動力源于科技創新和模式革新。研修班開班前,荊州市提前收集企業技術難題,邀請武漢工程大學相關專家教授深入企業走訪調研,鎖定核心技術和攻關團隊,并以此次培訓為契機,組織企業經營管理人才與專家教授進一步深入交流、洽談合作。
6月19日,華魯恒升、能特科技、安道麥等10余家企業同武漢工程大學專家教授代表正式簽訂產學研項目合作協議,有力支持傳統化工產業轉型升級。高校也和企業達成共識,雙方將在搭建平臺、共建機制上求合作,企業將充分利用武漢工程大學的優勢資源,與重點實驗室協作,建立校企聯合創新中心,打通技術研發和產業化雙向“快車道”,推動科技成果加快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同時,雙方將在聯合攻關、技術創新上求突破,圍繞制約企業發展的痛點、難點和堵點,開展協同攻關,加強先進綠色技術研發應用,推動傳統化工產業轉型升級。校企健全經常性溝通機制,探索和拓展校企合作的新領域,在人才培養、就業創業、社會服務等方面開展更多合作,積極構建“校企命運共同體”。
深化供需聯動新機制
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需要構建緊密且高效的供應鏈體系。此次培訓搭建了企業家相互交流的平臺,加強了上下游企業之間的協作和信息共享,建立了龍頭企業與下游企業合作基礎,形成了以華魯恒升、江瀚新材料、能特科技等企業為龍頭,荊州三才堂、華邦化學、嘉華科技等企業和其他中小微企業為基礎供應體系,提升了供應鏈運行效率。
通過深入交流,企業家們達成共識,將加快組建荊州市化工行業協會,充分發揮化工行業協會在促進產業發展、加強行業自律、提供企業服務、推動技術創新等方面作用,推動化工行業高質量發展;建立信息共享機制,構建產業鏈內的信息共享平臺,實現市場需求、生產情況、技術創新等信息的實時共享,幫助企業更準確地把握市場動態,發揮技術優勢,作出科學決策;建立區域消費市場反饋機制,實時掌握區域消費市場化工品的需求類型、需求規模和需求品質要求,精準匹配對路產品,動態調整供應鏈,實現市場區域內的產業協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