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進入小學需要做好充分的準備,良好的學習習慣有助于幼兒盡快適應小學的學習,且有益于幼兒日后的發展。因此,教師應積極開展幼小銜接工作,著重培養大班幼兒良好的學習習慣,充分滿足幼兒的成長需求。《關于大力推進幼兒園與小學科學銜接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了“幼兒園和小學教師及家長的教育觀念與教育行為明顯轉變,幼小協同的有效機制基本建立,科學銜接的教育生態基本形成”的目標。為此,幼兒園應構建家庭、幼兒園與小學的協同育人體系,幫助幼兒做好充分的心理準備,提高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社交能力和學習能力,培養幼兒良好的學習習慣,有效減緩銜接坡度,確保幼兒能夠順利適應小學階段的學習,以促進其全面發展。
一、幼兒園開展幼小銜接工作的重要意義
大班幼兒正處于學習和發展的關鍵時期,在這一階段開展幼小銜接工作對幼兒的身心健康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幼兒園教師應加強與小學教師的溝通和合作,引導幼兒了解小學的生活和學習,幫助幼兒做好升學準備,實現從幼兒園教育到小學教育的良好過渡,使幼兒從容地開啟小學生活。
學齡前是幼兒身心發展最迅速的階段。在這個時期,幼兒的認知、語言、社交、情緒管理等能力迅速提高。此時,教師開展幼小銜接工作能夠減緩銜接坡度,促進幼兒對相關知識的持續積累,確保他們在進入小學后能夠順利適應,并在原有基礎上進一步提高,從而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
二、幼小銜接存在的問題
(一)教師對幼小銜接的重視度不夠
《意見》旨在通過入學準備和入學適應教育,幫助兒童順利實現從幼兒園到小學的過渡。這彰顯了國家層面對幼小銜接的重視,為教師探索幼小銜接的高效實施策略提供了重要指引。然而,在實際執行過程中,部分教師不夠重視幼小銜接工作,教學內容和方法單一,使得幼小銜接的效果大打折扣。
(二)家長對幼小銜接存在認知誤區
幼兒的成長需要全方位的呵護與培養,幼小銜接是幼兒發展中的關鍵階段。然而,傳統的幼小銜接偏重知識和技能的傳授,忽視了對幼兒社交禮儀、自我管理等方面的培養。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家長逐漸意識到全方位發展的重要性,開始關注幼兒在多元領域的成長需求,并積極參與幼小銜接,為幼兒的全面發展提供助力。但仍有部分家長對幼小銜接教育的內容出現了認知偏差。部分家長重視引導幼兒掌握學科知識,關注幼兒生活自理能力的提高,培養幼兒獨立上廁所、整理物品、用餐、午睡等良好習慣,但忽視了對幼兒社交能力、規則意識、自我保護意識等非智力因素的培養,導致幼小銜接的效果不佳。
此外,部分家長仍持“超前教育”觀念,認為預習小學知識能夠減輕幼兒未來的學習壓力,這使得部分幼兒園教育活動呈現出小學化傾向。為提高教學效率,部分教師采用灌輸式教學,并在管理方面套用小學的方法,影響了幼小銜接的效果。
三、幼兒園開展幼小銜接工作的方法
(一)幼兒園和小學層面
1.搭建幼小雙向協同平臺,加強交流。構建高效的幼小銜接雙向合作機制,是幼兒園及小學開展幼小銜接工作的首要任務。為此,相關部門可以提供指導,鼓勵幼兒園和小學攜手建立符合幼小銜接要求的規章制度,為雙方的協同工作提供規范化保障。
幼兒園和小學應構建密切的合作機制,并采取多種措施幫助幼兒適應小學生活。具體而言,幼兒園可以建立幼兒成長檔案,并在入學前將這些檔案轉交給小學,為小學教師了解幼兒情況提供參考依據。幼兒園還可以組織大班幼兒參觀小學,讓他們提前感受小學的學習氛圍和生活環境,并開展一些模擬小學課堂的活動,幫助幼兒熟悉小學的教學模式。
同時,小學應做好迎接新生的準備,通過一對一談話、家長座談會等形式,了解新生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并實施應對措施,幫助幼兒更快地適應新環境,讓家長更好地理解小學的教育方法。為進一步加強幼小銜接工作,相關部門可以充分發揮指導和協調作用,確保幼小銜接的有效實施,并為幼兒園和小學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和資源保障,為幼兒平穩過渡奠定基礎。
2.拓寬家園共育渠道,促進幼兒身心健康發展。幼兒園可以構建多元化的家園合作模式,豐富家園合作的內涵,促進幼兒身心健康發展。例如,幼兒園可以成立家長委員會、定期開展開放日活動、制作家園聯系手冊,以拓寬家園共育渠道,并積極利用新媒體平臺,如微信公眾號、教育類App等,立足幼兒身心發展的需求,結合幼兒園幼小銜接工作的實際,突破單一的家園合作模式,以幼兒為中心整合多方資源,充分發揮家園合作的效能。
(二)教師層面
1.提高教學能力,培養幼兒良好的學習習慣。教師的教學能力、認知水平、教學經驗會影響幼小銜接的效果,進而影響幼兒學習習慣的培養。因此,教師應積極參加園本培訓、外出培訓等,并與其他教師積極交流教學經驗,以擴充知識儲備,提高執教能力與水平。
教師要尊重幼兒的個體差異,做到因材施教,開展科學高效的幼小銜接活動,以幫助幼兒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此外,教師可以通過舉辦家長會、組織家園活動等方式,改變家長錯誤的育兒觀念。在此基礎上,教師和家長要秉持一致的教育理念,以統一的標準要求幼兒,幫助幼兒早日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2.營造良好的師幼互動氛圍,培養幼兒獨立完成任務的能力。在幼兒教育中,師幼之間的互動貫穿幼兒一日生活的各個環節,是增強幼兒教育活動效果的關鍵。教師還要鼓勵幼兒動腦思考和動手操作,增強幼兒的主動性和任務意識,使幼兒逐漸提高獨立完成任務的能力,并促進幼兒身體機能、認知情感等方面的發展。
為了營造良好的師幼互動氛圍,教師應采取多樣化的師幼互動策略,激發幼兒參與互動的興趣。教師要多關注幼兒,為幼兒提供恰當的幫助。需要注意的是,幼兒是有思想的獨立個體,教師要把握好關注與幫助的尺度,尊重幼兒的人格和權利,與幼兒進行輕松和諧的互動,不斷提高其實踐探究的能力和水平。
此外,教師要相信幼兒具備學習的能力,適時轉變活動過程中的主導者角色,鼓勵幼兒獨立完成任務,以滿足幼兒的需求。在幼兒獨立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教師要保持尊重、賞識的態度,包容幼兒行為中的錯誤,為幼兒提供情感體驗和行為操作上的支持,讓幼兒在活動中不斷嘗試,形成初步的任務意識,并學會合理制訂計劃,使其養成獨立完成任務的習慣。
3.開展藝術教育活動,提高幼兒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想象力和創造力對幼兒的學習及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在實施幼小銜接時,教師可以開展藝術教育活動,引導幼兒根據已有的經驗大膽創新,從而提高幼兒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為幼兒未來更好地學習小學階段的知識打下良好的基礎。
例如,教師可以開展以民族剪紙為主題的活動,先利用多媒體設備或相關繪本展示剪紙作品,讓幼兒欣賞傳統的民間剪紙作品,體會剪紙大師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再現和對經典故事的表達。接著,教師可以教授幼兒簡單的剪紙技法,讓幼兒體驗剪紙的過程,感受剪紙藝術的魅力。在幼兒掌握簡單的剪紙技法后,教師可以為幼兒提供彩紙、安全剪刀、膠棒等材料,鼓勵幼兒充分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進行藝術創作,以提高幼兒的參與度,激發幼兒對藝術活動的興趣,培養幼兒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厚情感。
4.開展各項活動,提高幼兒的探究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在幼小銜接階段,教師可以開展各類活動,引導幼兒自主學習、大膽探索,培養幼兒獨立思考、主動探究的良好習慣,提高幼兒的探究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例如,教師可以開發“呀!土豆”“蘑菇力”等班本課程,引導幼兒觀察、記錄植物的生長過程。教師也可以教授幼兒疊被子、系鞋帶、扣紐扣等生活技能,并開展生活自理技能比賽,以提高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教師還可以在班級中推行“小小值日生”自主管理模式,讓幼兒輪流擔任物品管理員、洗手監督員、床位管理員、餐前管理員等,并鼓勵幼兒做力所能及的事,如擦桌子、收拾餐具等,增強幼兒的責任意識,提高他們的自理能力。
幼兒喜歡模仿,教師可以充分發揮榜樣的作用,讓他們在榜樣的帶動下更好地學習和成長。例如,教師可以開展“每月之星”活動,每月選出一個在各方面表現良好的幼兒,并給予獎勵,為幼兒樹立學習的榜樣,促使他們了解并遵守各項規則,逐漸實現自我管理。此外,教師可以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和興趣愛好,開展豐富多彩的學習活動,如“收拾小書包”“鉛筆盒中有什么”等,加深幼兒對任務的認識,并提高他們的自我管理能力。
結語
大班階段是幼兒園與小學教育之間的過渡階段。在這個時期,幼兒已經形成一定的自我意識,并且急切地想要展示自己的能力。在進行幼小銜接的過程中,教師應尊重每個幼兒的個性,并著重培養他們的獨立性。同時,教師可以策劃并實施各種活動,以增強幼兒的規則意識,提高他們的自我管理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為他們順利進入小學奠定堅實的基礎。
(作者單位:東營市墾利區康居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