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提出:“幼兒的學習是以直接經驗為基礎,在游戲和日常生活中進行的?!睉敉庥螒蛟谟變旱某砷L過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戶外游戲為幼兒提供了更為自由、寬松的游戲環境。在此環境中,幼兒能夠親身體驗外界環境,進行無拘無束的探索。其次,戶外游戲為幼兒提供了豐富的模仿與學習機會。通過參與戶外游戲,幼兒能夠積累寶貴的游戲經驗,進一步提高社交能力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再次,戶外游戲對幼兒學習品質的提升具有深遠的影響。面對實際游戲場景,幼兒需要主動投身學習、勇于探究、積極尋找解決方案,這有助于培養他們的好奇心、專注力和責任感。最后,戶外游戲有助于提高幼兒園的整體教育質量。戶外游戲蘊含著豐富的教育價值,它不僅能幫助幼兒構建靈活的思維模式,還能有效避免幼兒教育的小學化傾向,使得幼兒園的教育課程更加生動、有趣。
STEM教育是指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四個領域的跨學科整合,其宗旨為“以設計為主,提高幼兒的思維能力”,培養具備創新性和創造力的人才。這一理念與《指南》中所強調的“幼兒的思維特點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應注重引導幼兒通過直接感知、親身體驗和實際操作進行科學學習”不謀而合。在幼兒園教育中,STEM教育理念更加注重跨學科內容的融合,鼓勵幼兒主動學習,提高幼兒的創造力和想象力。文章分析了STEM教育理念下幼兒教育的重點,分析了當前戶外游戲的不足,并提出了STEM教育理念下的幼兒戶外游戲指導策略,以期為幼兒教育實踐提供參考。
一、STEM教育理念下幼兒教育的重點
一是學科融合。雖然STEM教育理念側重于理工科領域,但在其框架下,不同學科內容相輔相成、彼此交融。《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提出:“幼兒園的教育內容是全面的、啟蒙性的,可以相對劃分為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等五個領域,也可作其他不同的劃分。各領域的內容相互滲透,從不同的角度促進幼兒情感、態度、能力、知識、技能等方面的發展?!痹谌粘=虒W實踐中,教師應根據幼兒的發展階段,挑選適宜的教育內容,并秉持多學科知識融合的理念,引導幼兒靈活運用各領域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二是加強同伴合作。STEM教育理念倡導幼兒在游戲環節進行合作學習,這一過程不僅能提高幼兒的交往與合作能力,還能增強他們之間的默契。此外,針對游戲過程中可能出現的沖突情況,教師應注重提高幼兒解決沖突的能力,讓他們在出現沖突時學會溝通、協商,找到雙方都能接受的解決方案。
三是提高幼兒的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在教育實踐中,教師應創設真實的游戲挑戰情境,讓幼兒在完成這些挑戰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提高動手能力和創造力。同時,教師應尊重幼兒在游戲中的創意與想法,引導他們運用切實可行的方法解決困難,從而進一步增強其自信心。
二、當前戶外游戲的不足之處
(一)忽視幼兒的自主性
在與游戲環境互動的過程中,幼兒會通過持續的同化和順應機制,尋找與自身現有思維水平相匹配的平衡狀態。游戲材料在此過程中扮演了關鍵的角色,它是幼兒與環境互動的重要媒介。游戲材料的投放狀況直接關系到幼兒的游戲表現和水平。在理想情況下,幼兒應成為材料投放的主體,自主決定游戲的主題、環境布置、材料選擇、規則制定及玩法設計,充分彰顯幼兒的自主性。然而,在實際操作中,教師往往成為環境布置和材料投放的主導者,而幼兒則更多地成為游戲活動的被動參與者,遵循教師預設的游戲流程與路徑參與游戲。在這種模式下,教師容易忽視他們在游戲過程中與材料、環境互動的真實需求,難以激發幼兒對游戲的興趣。
(二)教師的觀察指導不足
教師了解與介入幼兒游戲的首要前提是細致觀察。只有通過細致觀察,教師才能準確把握幼兒的游戲需求,從而提高幼兒的游戲水平。在實際游戲情境中,掃描法與定點法是教師常用的觀察方法,雖能覆蓋每個幼兒,但往往停留于表面,其效果不夠理想。此外,觀察手段的局限性也不容忽視,如部分教師過度依賴敘述性觀察,忽視了評定觀察與取樣觀察的重要性,導致觀察方法單一,難以全面反映幼兒游戲的全貌。更為關鍵的是,部分教師的觀察往往局限于單次游戲過程,側重于描述幼兒的行為表象,而對幼兒游戲行為背后深層次意義的分析不足。在指導幼兒游戲的過程中,部分教師更多地聚焦于即時問題的解決,而缺乏對幼兒游戲深層次發展的長遠規劃,這就導致幼兒游戲呈現單次性、碎片化的特點,難以形成連續、深入的發展態勢。
(三)游戲后的總結與分享流于形式
游戲后的分享環節是幼兒對游戲活動的系統性回顧,能夠幫助幼兒提煉游戲經驗,為后續的游戲活動奠定堅實的基礎。在游戲實施過程中,幼兒大多會自主規劃當日游戲內容,根據個人目標選擇材料與操作工具,并在任務完成后進行自我反思、回顧與總結。然而,在當前的教學實踐中,部分教師對游戲總結環節不夠重視,很少引導幼兒回顧游戲過程,或讓幼兒運用多樣化的表達方式分享游戲感悟,從而無法充分發揮游戲在幼兒成長中的積極作用。
三、STEM教育理念下幼兒戶外游戲的指導策略
根據STEM教育理念,教師需要積極介入幼兒的游戲,促使幼兒在游戲中獲得豐富的感受和認知,并引導幼兒自主解決實際問題。游戲是幼兒成長的重要媒介,教師及時、有效的指導能為幼兒的這一成長過程提供堅實的基礎和保障。
(一)創設問題情境
在游戲過程中,幼兒游戲經驗的豐富主要得益于兩個方面:一是幼兒自身經驗水平的自然提高;二是通過觀察與學習他人的游戲經驗,實現經驗的遷移與融合。這一過程既涵蓋了幼兒在游戲中與同伴間的互動學習,包括模仿和借鑒同伴的游戲方式,又涉及教師在游戲過程中的積極引導與示范。因此,在設計和開展游戲活動前,教師要深入了解班級幼兒的身心發展規律及興趣特點,以此為基礎創設貼合幼兒實際的問題情境,激發幼兒的好奇心與探索欲,促使他們主動思考、勇于嘗試,并靈活運用各類工具與資源,從而幫助幼兒獲得更豐富和深刻的游戲經驗,實現全面發展。
以筆者所帶班級“娃娃家”風格的“百樂園”為例,這里不僅是幼兒模仿與再現日常生活情境的舞臺,還是他們進行多樣化游戲探索的樂園。在“廚房類”游戲中,幼兒需要考慮各種工具在游戲中的適用性,如在運水、接水的環節需要使用什么材料(如水桶、礦泉水瓶、塑料水杯等),同時積極解決可能遇到的問題,如衣服打濕、水灑出、水流與工具不匹配等問題。在“建筑小分隊”游戲中,幼兒需要思考如何解決“用什么方式取土”“運土時需要用到什么工具”“怎么減少運土時在路上的消耗量”等問題。
(二)提供合適的教育資源
在創設恰當的問題情境后,教師應提供可操作性強、富有探索性質的教育資源。這些豐富的資源能拓寬幼兒在游戲中的選擇空間,確保他們在游戲過程中獲得多樣化的體驗。值得注意的是,這里所提及的教育資源不僅是指游戲材料,還包括在游戲過程中所涉及的技術支持、經驗積累等多個維度。以泥巴區域的活動為例,幼兒可能會面臨一系列的問題,如“土與水的最佳配比是怎樣的”“應采用什么方法和泥”“如何有效地獲取泥土和水源”等。針對這些問題,教師不僅要提供種類多樣、數量充足的游戲材料,還要積極分享自己的豐富經驗,引導幼兒在探索與實踐中逐步找到答案。
(三)立足幼兒立場開展自主游戲
樹立科學的兒童觀是開展自主游戲的前提與基礎??茖W的兒童觀的核心在于以幼兒為主體,尊重幼兒的各項權利,視幼兒為獨特且充滿潛力的個體。
教師應樹立科學的兒童觀,相信幼兒是有能力的個體,挖掘游戲的教育價值,將游戲的自主權真正還給幼兒。同時,教師需要認識到幼兒正處于不斷發展的階段,他們能夠通過游戲進行選擇、決策、調節、分享與反思等活動。在游戲中,教師不僅要具備觀察與指導幼兒開展游戲的能力,還要具備解讀與分析游戲的專業素養。這要求教師在游戲過程中要全面、客觀地觀察并記錄幼兒的行為表現,通過觀察了解幼兒能力的發展現狀。此外,教師應以觀察者的身份陪伴幼兒游戲。當幼兒遇到困難時,教師應適時介入,通過提供材料、提出問題或協助解決問題等方式,鼓勵幼兒持續參與游戲,享受游戲的樂趣。
(四)促進幼兒合作
在幼兒從小班到大班的成長過程中,合作在游戲中的比重逐漸增加。游戲期間,教師應積極介入,引導幼兒開展合作。例如,在游戲開始前,教師可以鼓勵幼兒自主選擇游戲伙伴,共同參與游戲活動。在游戲過程中,教師應倡導幼兒間的交流溝通,鼓勵幼兒共同解決游戲中遇到的難題。在游戲結束后,教師應倡導幼兒共同整理游戲材料,并分享各自的游戲體驗與收獲。
(五)教師的繼續學習
STEM教育理念強調培養幼兒的自主探究與動手能力,這看似減輕了教師的直接教學負擔,實則對教師提出了更為嚴格的要求。第一,它要求教師不斷更新專業知識與提高學生技能,豐富知識儲備,以便在幼兒探索過程中提供必要的支持與引導。第二,STEM教育理念的多樣性與復雜性促使教師在日常教學實踐中緊密結合實際,不斷反思與調整。這一過程要求教師具備高度的敏銳性和適應性,能夠靈活應對教育過程中的各種挑戰。
對此,幼兒園應積極拓展資源,為教師提供多元化的教育、研究、培訓及指導方法,促進教師對戶外游戲理論的深入理解,進而提高教師激勵與啟發幼兒的能力,促使教師為幼兒營造更加豐富多彩、富有挑戰性的學習環境。具體而言,幼兒園可以采取以下兩種方法引導教師繼續學習。
一是采取邊做邊學的方式,即幼兒園積極邀請教師參與學習、觀摩其他幼兒園的戶外游戲課程,同時邀請教師直接參與其他班級的戶外游戲活動,在課堂上近距離觀摩游戲的開展過程,并引導教師積極參與評價,以提高教學質量。二是注重教研討論。幼兒園教研室可以定期組織全體教學人員進行深入的研討,內容涵蓋游戲環境的設計優化、游戲材料的合理擺放、教師對游戲的有效支持等多個方面。在研討過程中,教師可以分享各自在實踐中觀察到的幼兒開展自主游戲的方式,并通過集體分析,準確掌握幼兒的游戲發展水平,進而提出教師介入游戲的有效策略。
(作者單位:廣饒縣康居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