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不僅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還是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在幼兒園這一幼兒成長的關鍵時期,將勞動教育與節氣知識相結合,不僅能夠豐富教育內容,還能夠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幼兒的勞動品格與意識,同時激發他們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愛與傳承熱情。因此,教師應積極探索創新的教學方法,巧妙融合勞動教育與節氣文化,以提高幼兒的實踐能力,加深幼兒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知,為其未來的成長與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一、概念界定
(一)節氣文化
節氣文化源于中國古代農業社會,是人們依據太陽在黃道上的運行軌跡劃分的二十四個時段所孕育并發展壯大的系列文化現象與社會實踐活動。該概念不僅包括與農業生產緊密相連的天文觀測與氣候知識,還涵蓋基于這些節氣指導農業活動的傳統策略及由此衍生的節慶儀式、飲食風尚、民間信仰、文學藝術等多維度的文化內涵。從宏觀視角看,節氣文化是中國古代民眾長期觀察自然規律、適應自然環境變遷而構建的一套與生產和生活深度融合的時間框架與知識體系。它體現了古人對時間變化的精準把握與精細管理,反映出一種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存哲學。具體而言,節氣文化涵蓋了節氣時令中的農耕行為、節令食物、民俗慶典、健康養生觀念及詩詞歌賦中對季節更迭的藝術描繪等廣泛領域。
(二)勞動教育
勞動教育是基于人們對勞動與人類發展關系的深刻理解而形成的一種教學理念。在傳統觀念中,勞動教育往往與道德教育和勞動技能的培養密切相關。《中國大百科全書·教育》對勞動教育的界定強調了對學生勞動態度和良好勞動習慣的培養。盡管勞動教育與道德教育之間存在著緊密的關聯,但兩者也保持各自的獨特性和獨立性。一些學者將勞動教育視為勞動技術教育的一個分支。正如《中國百科大辭典》所述:“作為全面教育重要組成部分的勞動技術教育,由勞動教育和技術教育兩大部分構成。”綜合不同學者的觀點,筆者認為勞動教育是一種有計劃、有目的的教育過程,通過傳授勞動知識和技能,在實踐活動中培養兒童積極向上的勞動態度、良好的勞動習慣及全面的勞動素質。
二、節氣文化在幼兒園勞動教育中的融合意義
將節氣文化融入幼兒園勞動教育具有深遠的意義。首先,通過細致觀察與親身體驗,幼兒可以感受到不同節氣下自然界的微妙變化。在這一過程中,幼兒不僅能夠了解與季節有關的農耕活動和傳統習俗,還能夠在實踐中領悟自然規律的奧秘。
其次,二十四節氣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瑰寶,蘊含著深厚的歷史底蘊與文化精髓。教師將節氣文化融入勞動教育,不僅能夠增強幼兒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還能夠激發他們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興趣。
再次,節氣文化教育還能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幼兒的責任感與勞動精神。每個節氣的更迭都伴隨著一系列特定的勞動任務,如播種、收獲、制作節日食品等。這些實踐活動能讓幼兒認識到勞動的價值與意義,進而形成尊重勞動、熱愛勞動的良好意識。
最后,勞動教育還涵蓋了戶外活動、團隊合作、手工藝創作等多個維度,為幼兒的全面發展提供了廣闊舞臺。幼兒參與這些實踐活動不僅能夠促進身心健康發展,還能夠提高社交能力與創造力。
三、節氣文化在幼兒園勞動教育中的融合實踐
(一)活動目標
X幼兒園教師根據人類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靈感,策劃了“萬物生長”這一集體教學項目。該項目的核心目標是引導幼兒深入觀察與感受周圍環境的微妙變化,從而讓幼兒認識到自身與自然界之間的聯系。在這一過程中,幼兒不僅能夠了解農業勞動的重要價值,還能夠產生對勞動者無私奉獻的崇敬與珍惜之情,進而形成對勞動的正面認知與積極態度。
(二)活動內容
1.組織幼兒參與實踐活動。X幼兒園在充分尊重自然規律和作物生長周期的基礎上,利用幼兒園獨特的地理位置與豐富的資源,策劃并開展了一系列實踐活動,具體如下。
一是植樹活動。X幼兒園在促進幼兒全面發展的同時,致力于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每年春分前后,X幼兒園都會精心策劃并開展“親子樹木種植”體驗活動。在活動中,教師會根據春分節氣的特點,挑選出適合這一時節種植的小樹苗,并在園區入口處以飽滿的熱情迎接每一個幼兒及其家長的到來。之后,教師會悉心指導幼兒,鼓勵家長與幼兒合作,遵循傳統節氣習俗,將承載著生態與成長希望的小樹苗植入土中。隨著活動的圓滿結束,幼兒的心中充滿了對大自然的敬畏之心和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尊崇之情。這種將節氣文化與實踐教育相結合的方式不僅加深了幼兒對季節變化與植物生長之間關系的理解,還促使他們形成了保護環境、維護生態平衡的責任感與使命感。
二是春耕活動。在X幼兒園,教師會引導幼兒根據各個節氣的特征,挑選適宜的蔬菜進行種植,使幼兒能夠直觀地把握季節變換與蔬菜生長之間的密切關系。種植園地隨時可見幼兒忙碌的身影,他們揮舞著小鏟子,翻動著肥沃的土壤,為各類蔬菜尋找合適的種植位置。他們還承擔起相應的責任,包括定期為蔬菜澆水、施肥等,并且細致地觀察蔬菜從萌芽到成熟的各個階段。通過參與此類活動,幼兒不僅掌握了根據種子生長的需求準備土壤、挖坑和翻土的技巧,還親自參與了種植過程,享受了耕作的樂趣。
2.組織幼兒進行理論學習。在實踐活動中,幼兒認識到春季是一個逐漸變化的季節,每個節氣所呈現的氣候特征都具有其獨特性。為了幫助幼兒更深入地理解節氣與勞動之間的聯系,X幼兒園教師將實踐與理論相結合,通過教學活動來加深幼兒對節氣知識的理解。
在導入環節,教師通過提問的方式引導幼兒關注從冬季到春季的季節變化對服裝選擇的影響,讓幼兒了解春季與冬季在氣候、溫度、動植物生長狀況等方面而出現的變化,并進行總結:“相較于寒冷的冬季,溫暖的春季帶來了許多變化,這些變化是逐漸發生的,并遵循著一定的規律。古人發現了這一周期性的變化,并將其細分為春季的六個節氣。”接著,教師運用PPT作為教學輔助工具,引導幼兒關注PPT中關于各個節氣起源的內容,并讓他們講述在特定節氣自然界所發生的變化。例如,在立春時節,自然界開始復蘇,河流的冰層融化,氣溫逐漸升高,候鳥開始遷徙,人們戶外活動增加;雨水時節,降水量增加,植物因得到充足的水分而迅速生長;驚蟄時節,春雷在天空中回響,冬眠的動物蘇醒;春分時節,陽光明媚,金黃色的油菜花盛開遍野;清明時節,細雨綿綿,雨后天晴,空氣清新宜人,是外出踏青的最佳時機;谷雨時節,降雨更為頻繁,谷物生長迅速。然后,教師繼續講解與各個節氣有關的傳統習俗,讓幼兒了解在這些特定時節可以參與的活動及其背后的文化意義。例如,在立春時節,人們會品嘗春餅、佩戴“春雞”;在雨水時節,人們有回娘家探望雙親的習俗;在驚蟄時節,人們會食用梨子以潤澤肺部;在清明時節,人們會外出踏青和祭拜祖先。在教學活動的尾聲,教師引導幼兒共同回顧春季的各個節氣,并總結它們的共同特征,使幼兒理解季節變換是一個逐步進行且全面開展的過程。在教學活動中,幼兒逐漸認識到,節氣文化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通過長期觀察自然界的變化而形成的,它旨在指導農事活動和日常生活的時間安排,體現了祖先的智慧和經驗的傳承。
四、節氣文化在幼兒園勞動教育中的融合
(一)將傳統節日文化融入課堂
節氣與節日有著深厚的聯系。在探索傳統節日與節氣文化的交匯點時,教師可以巧妙地將節日融入幼兒園勞動教育,充分利用傳統節日促進節氣文化在幼兒園勞動教育中的深度融合。
例如,在春季的清明時節,教師可以帶領幼兒在戶外進行植樹活動,一邊引導幼兒植樹,一邊講述清明節的相關知識,如它與寒食節的聯系及民間踏青、放風箏等習俗。這樣既能提高幼兒的動手能力,又能加深他們對傳統節氣和節日的理解。夏季的端午節恰逢芒種時節,教師可以帶領幼兒體驗種植水稻或收割小麥,讓他們感受農民在芒種時節的辛勞。同時,教師可以引入制作粽子、香包等傳統手工藝,讓幼兒了解端午節的風俗習慣,將勞動教育與傳統文化教育完美融合。中秋節正值白露與秋分之際,教師可以組織幼兒進行摘果子、收玉米等秋季收獲活動,并讓他們體驗制作月餅,從而理解中秋節團圓的意義。冬季的冬至是陰陽交替的關鍵節氣,教師可以在這一時節帶領幼兒制作湯圓、餃子等傳統食物,同時介紹冬至節氣的特點和習俗,讓他們在實踐中感知節氣變換的奧秘。
(二)增強節氣文化的體驗效果
在X幼兒園開展的關于春天節氣的教學活動中,教師利用制作精美的PPT引入教學主題,通過提問引導幼兒關注季節變換對服裝選擇的影響。為了進一步增強教學效果,教師可以在活動的開始階段增加更多感官體驗環節,如讓幼兒觸摸不同時節的服裝、感受春風吹拂等,以加深他們對季節變化的理解。教師還可以利用實物或圖片展示不同季節特有的動植物,讓幼兒感受春季的生機。在第二階段使用PPT講解節氣特點時,教師可以加入更多互動環節,如設計一個簡單的游戲,讓幼兒在PPT展示的節氣圖片中找出春季特有的元素,并鼓勵他們描述這些元素如何影響人們的生活。這樣不僅能增強教學的趣味性,還能促進幼兒主動思考和參與。在教學活動的尾聲,教師可以開展手工活動,讓幼兒動手制作包含春季節氣元素的畫板,讓他們在動手操作中進一步鞏固所學知識。
(作者單位:東營市墾利區中興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