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課程作為培養學生生命意識和環保意識、傳授學生基礎生物學知識的啟蒙課程,對學生未來的學習和發展具有深遠影響。隨著教育改革的持續推進,教育領域涌現出眾多卓越且前沿的教學方法,這為各學段、各學科的教師提供了優化教學策略的途徑。在初中生物實驗教學中,教師積極采用分層教學方法,針對能力水平各異的學生布置難度適宜的任務,能夠促進學生的知識學習、實驗探究和合作討論,顯著提高教學質量與效率。文章探討了分層教學法在初中生物實驗教學中的應用,以供參考。
一、分層教學法概述
分層教學法以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原則為核心,要求教師充分考量學生在認知水平、學習能力、思維能力、實踐能力等方面的共性與差異,精心設計教學方案,巧妙提問并合理布置任務,讓不同能力水平的學生都能在學習過程中有所收獲,體驗到學習的成就感。分層教學法的關鍵在于科學劃分學習小組,這決定了分層教學法的實施效果。分層教學法具有個性化與針對性的特點,是教師因材施教、優化教學工作的重要方法。
二、分層教學法在初中生物實驗教學中的應用價值
教師在初中生物實驗教學環節運用分層教學法,不僅能為個性化教學的開展打下基礎,還能增強實驗教學的趣味性,調動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進而提高生物實驗教學的質量與效率。具體而言,分層教學法在初中生物實驗教學中的應用價值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劃分學生層次,實施個性化教學
分層教學法摒棄了傳統教學的單一模式,強調依據學生的學科學習能力、興趣、潛能等因素,將學生劃分為不同層次的學習小組。各小組內部組員能力相近,而小組間存在顯著差異。具體而言,教師需要在深入分析班級學生認知水平、學習能力、學習興趣、實驗操作能力、合作交流能力、思維方式及思維能力的基礎上,結合學生的階段性學科學習情況與日常表現,將學生劃分至不同的層次,并分別布置不同的學習任務,確保每個學生都能在目標的引領下逐步積累知識,提高綜合學習能力。由此可見,分層教學有助于教師實施個性化教學。
初中生物實驗教學以學生實踐操作為主,教師則起輔助作用,這對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提出了較高的要求。盡管生物實驗的實踐性能夠激發大部分學生的興趣,他們能嚴格按照步驟或在教師指導下科學操作實驗器材,但由于學生存在個體差異,統一的任務難以滿足學生的個性化發展需求。而教師運用分層教學法,則能為不同能力水平的學生量身定制學習目標和任務,促進學生的個性和學習能力發展,從而凸顯個性化教學的價值。
(二)引導學生參與,打造互動性課堂
教師在初中生物實驗教學環節實施分層教學,設計適合各層次學生的學習任務,能夠激發學生的主動探索精神,讓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獲得成就感,進而促使學生發揮主動性,更加積極地投入實驗操作,觀察、分析、探究生物實驗現象。這種學習主動性的激發不僅能促使學生更加主動地參與課堂實驗、與他人交流研討,還能營造師生積極互動的課堂氛圍,打造互動性課堂,進而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和效率。
三、分層教學法在初中生物實驗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分層教學法是初中生物教師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性,堅持因材施教原則的一種教學方法,是實現個性化、差異化和針對性教學的重要舉措。在初中生物實驗教學中,教師應依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學習能力、興趣愛好等將學生科學分層,因材施教,以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從而實現理論學習與實踐學習的無縫連接,提高初中生物教學的整體質量。
(一)分析班級學情,合理劃分實驗小組
在初中生物實驗教學中采用分層教學法,最關鍵且首要的任務是分析班級學情、承認學生的個體差異性。教師應準確把握班級學生的學習規律、特點及問題,結合學生的生物學習能力、學科學習情況等因素,將全班學生劃分為若干個學習小組,為后續實驗教學做好準備。
在劃分小組時,教師應綜合考量學生的生物學科學習情況、特點、興趣等多方面因素,遵循“組內同質,組間異質”原則劃分實驗小組,即每個小組內部學生的學習能力和認知水平相近,確保后續的實驗任務與各小組學生的能力、水平相匹配。具體而言,教師可以根據前期對學生學習狀態和能力的考查結果,將學生按照學習能力由高到低劃分至A、B、C三個層次。其中,A層次學生各方面能力較強,生物學習情況良好,知識儲備豐富,在學習過程中不僅能高效理解并掌握生物知識,還能合理應用這些知識;B層次學生的學習能力中等,他們能跟上教學進度,在實驗中能有序操作并理解實驗現象;C層次學生的能力較弱,需要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習基礎知識,實驗操作和實際應用方面的能力有待提高。此外,鑒于學生處于動態發展過程中,其認知水平和思維能力在學習過程中會不斷變化。教師應定期評估學生的生物學習能力,適時調整學生的分組情況,以適應學生發展的實際需要,滿足學生不同學習和成長階段的需求。
(二)設計分層實踐活動,激發學生的探索興趣
生物實驗具有實踐性和實操性的特點,是教師引導學生探索自然奧秘的重要途徑。在初中生物實驗教學中,教師應緊密結合教材,精心設計分層實踐活動,引導學生正確操作實驗器材,以生動有趣的方式激發學生動手操作、探究實驗現象的興趣,從而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實現教學效果的最大化。需要注意的是,教師應根據學生的能力和興趣,靈活布置活動任務,確保每個學生都能在自己的能力范圍內完成任務,獲得成就感,以激發學生探索和學習生物知識的興趣。
例如,人教版初中生物學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一章“細胞是生命活動的基本單位”第一節的主要教學目標是讓學生練習、掌握操作顯微鏡觀察微觀世界植物與動物細胞結構的技能。在教授相關內容后,教師可以根據教學目標設計分層實踐活動,以生物實驗操作激發學生探索和學習生物知識的興趣。具體而言,教師可以要求A層次學生操作顯微鏡觀察植物和動物細胞的結構,對比分析兩種細胞的結構及功能的差異性;要求B層次學生制作植物和動物細胞的標本,學習并掌握細胞的結構和功能;要求C層次學生制作植物和動物細胞的實驗裝片,練習、操作顯微鏡,熟練掌握生物實驗器材的操作方法。通過這一分層實踐活動,學生能夠在完成生物實驗任務的過程中掌握顯微鏡操作技能,了解植物與動物細胞的功能。這種分層實踐活動不僅能激發學生的探索興趣,調動學生開展生物實驗的積極性,還能提高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促進學生深度學習。
(三)分層設計課后實驗,優化學生的學習體驗
分層教學法在初中生物實驗教學中的應用不應局限于課堂,教師應依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學習能力、興趣愛好等,在因材施教的原則下拓寬實驗教學空間,實現課堂學習與課后學習的無縫銜接,以學生樂于接受的實踐活動形式推動生物實驗教學工作的有序進行。具體而言,教師可以分層設計課后實驗,將實驗教學延續至課后環節,以優化學生的學習體驗,增強學生的學習效果。
例如,在教授人教版初中生物學七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第六章“人體生命活動的調節”后,為了加深學生對眼球結構及其功能的理解,教師可以布置觀察類實驗作業,要求學生購買牛眼睛、豬眼睛,觀察眼球的外觀,使用水果刀縱向解剖動物眼球,對照教材的眼球結構,觀察動物的眼球,了解每個結構所在的位置。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給每個層次的學生布置不同的任務,要求A層次學生完成一份實驗報告,對應教材知識點,分析動物眼球各個結構的功能;要求B層次學生在了解眼球結構的基礎上,繪制牛眼球結構圖;要求C層次學生完成眼球解剖、結構識讀。在解剖動物眼球的過程中,學生能直接觀察并用手觸摸眼球的角膜、虹膜、鞏膜、晶狀體、視網膜等結構,親身感受眼球各結構的顏色、狀態、形狀等,獲得良好的學習體驗,加深對相關知識的理解。
又如,在教授人教版初中生物學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二章“被子植物的一生”后,教師可以布置課后實驗,讓學生圍繞“影響植物種子萌芽、生長的因素”這一知識點,選擇一個或多個影響因素設計對照組實驗。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布置不同的任務,要求A層次學生選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因素并獨立完成實驗探究,要求B層次學生獨立完成對某一影響因素的實驗設計與探究,要求C層次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合作完成對某一實驗變量的探索。這樣的分層設計既能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又能促進他們能力的發展。
結語
分層教學法在初中生物實驗教學中的應用能夠顯著增強實驗的實踐性和操作性,有效調動學生參與實驗的積極性。教師應根據學生的能力差異,設定合適的學習目標和任務,并提出有針對性的問題,引導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個性化學習,從而增強學生的學習效果。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始終遵循因材施教原則,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并根據“組內同質、組間異質”原則合理劃分學習小組,以確保小組構成的合理性。同時,教師應密切關注課堂教學過程和課后實驗環節,通過設計分層任務引導學生開展生物實驗,以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提高初中生物實驗教學的質量。
(作者單位:甘肅省積石山縣大河家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