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減”政策旨在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從而緩解學生的學習壓力。作業設計是學校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雙減”政策下,鄉村學校的小學語文作業設計改革面臨諸多挑戰。為了增強語文教學效果,切實減輕學生負擔,優化語文作業設計尤為關鍵。教師應摒棄傳統的作業設計觀念,深入理解和貫徹“雙減”政策的精神實質,同時緊密結合鄉村學校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與特點,精心設計貼近學生實際需求、具有針對性的語文作業。這樣的作業設計不僅能激發學生對語文學習的濃厚興趣,還能有效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達成因材施教的教學目標。基于此,文章分析了“雙減”政策下鄉村學校小學語文作業設計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改進對策,以期為相關教學提供參考。
一、“雙減”政策下鄉村學校小學語文作業設計存在的問題
(一)作業形式單一化
當前鄉村學校小學語文作業設計存在的一個顯著問題是作業形式單一化。部分教師傾向于布置背誦類作業和書面作業,這種傳統且固定的作業形式缺乏趣味性和多樣性。為了評估學生的語文知識掌握程度,及時發現學生學習的薄弱環節,部分教師常采用默寫課文、反復閱讀或完成習題等作業方式。然而,這種作業設計未能充分考慮小學生的學習需求和興趣點,從而打擊了學生完成作業的積極性,甚至導致部分學生產生抵觸情緒。
(二)作業量過大
當前,鄉村學校小學語文作業設計存在作業量過大的問題,這對學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了不可忽視的負面影響。學生普遍反映,作業量過大是他們學習壓力大的主要原因,課后繁重的作業任務,嚴重擠占了他們發展個人興趣、參與體育活動的時間。這種現象在鄉村學校中尤為普遍,是導致學生產生厭學情緒的重要因素之一。此外,過量的作業與“雙減”政策的理念相悖,長期沉重的課業負擔侵占了學生的休息時間,導致學生精神狀態不佳,難以達成“減負提質”的目標。因此,教師需要合理控制作業量,以確保其滿足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需求。
(三)作業內容缺乏吸引力
在設計小學語文作業時,部分教師未能充分考慮小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和興趣點,導致作業內容缺乏吸引力,難以激發學生完成作業的興趣。例如,在設計拓展閱讀的語文作業時,僅簡單要求學生閱讀相關書籍或課文,未設立明確的閱讀目標和任務,導致作業缺乏針對性和趣味性,無法有效調動學生完成作業的積極性。
(四)作業設計缺乏針對性
鄉村地區部分家長對語文學習的理解較為片面,認為其相對簡單而未能給予足夠重視,對學生作業的完成情況疏于檢查,這導致學生在完成語文作業時未能端正態度。此外,部分教師在設計作業時未能充分考慮學生的個體差異,未能針對學生的不同學習水平設計差異化的語文作業,采用“一刀切”的方式布置作業。這種做法使得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難以自主完成作業任務,而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因作業缺乏挑戰性而感到乏味,從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全體學生的發展。因此,教師在設計作業時應更加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學習需求,設計具有針對性的差異化作業。
二、“雙減”政策下鄉村學校小學語文作業設計的對策
(一)實施“四有”作業設計模式
在“雙減”政策下,鄉村學校正積極探索并構建一種全新的模式——“四有”作業設計模式。這種模式旨在通過豐富語文作業的形式與內容,力求在實踐中取得更為理想的教育成效。具體而言,“四有”作業設計模式包括課前預習作業、課中反饋作業、課后鞏固作業和生活實踐作業四大板塊。實施“四有”作業設計模式不僅能提高鄉村學校的作業設計質量,還能為學生營造高效、多元的學習環境,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1.布置課前預習作業。這一環節在語文教學中至關重要。布置課前預習作業能夠有效減輕教師的教學負擔,讓學生提前掌握學習要點并明確學習方向。因此,教師應精心設計課前預習作業,讓學生在接觸新知識之前就能通過預習活動明確學習重點和難點,以減輕課堂上的學習負擔與壓力。以人教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第十五課《金色的魚鉤》的教學為例,在設計預習作業時,教師需要明確作業的核心要點,為學生留出足夠的預習閱讀時間,引導學生閱讀課文并標記生僻字及難理解的詞匯,鼓勵學生利用字典等工具自主解決基礎性的學習問題。此外,教師應布置與課文背景相關的預習任務,如自主搜集與寫作背景、作者生平及當時社會的生活方式等相關的資料,以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這樣的預習作業設計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為后續的課堂教學奠定堅實的基礎。
2.布置課中反饋作業。這是“四有”作業設計模式中不可或缺的一環。課中反饋作業旨在通過即時作業反饋,加深學生對課堂知識的理解與記憶,幫助學生鞏固課堂知識。教師能夠通過細致分析學生的作業完成情況,準確識別學生的學習難題,并提供及時的指導與幫助。教師應安排專門的時間(5~10分鐘)讓學生在課堂上完成作業并即時反饋,以便及時調整教學策略,提高教學效率。
3.布置課后鞏固作業。在設計課后作業時,教師應充分考慮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適當減小高難度題型的比例,豐富作業形式以激發學生興趣。當布置記憶類作業時,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精選易錯字詞及難以理解的句段,讓學生抄寫以加深理解和記憶。同時,教師要優化課后作業設計,確保作業能夠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提高學生的能力。
4.布置生活實踐作業。教師應深入挖掘鄉村地區獨有的資源,精心設計并布置一系列與生活探究、生活實踐緊密相關的語文作業。鄉村地區得天獨厚的教育資源與自然景觀,為教師提供了廣闊的發揮空間。通過巧妙利用鄉村地區獨特的環境優勢,教師可以創新作業形式,讓學生參與豐富多樣、富有趣味性的實踐活動。以人教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一課《草原》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設計一系列生動有趣的實踐作業,將學生的學習場所從室內延伸至戶外,引導學生走出教室,親近自然,直觀感受草原的壯美,通過親身體驗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具體而言,教師可以布置以下三種作業任務供學生自主選擇:一是“說草原”,鼓勵學生根據生活中的所見所感,用生動的語言描繪草原的景象;二是“讀草原”,引導學生在課后閱讀與草原相關的文章,以拓寬知識面;三是“唱草原”,鼓勵學生吟唱與草原主題相關的歌曲,或進行以草原為主題的歌舞表演,以表達對草原的熱愛與向往。這類生活實踐作業的設計與實施,不僅有助于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創造能力與表達能力,還能激發學生對自然與生活的熱愛,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二)創新作業設計形式
在任何時刻,興趣都是激活學生學習動力的關鍵因素。這一原則同樣適用于鄉村學校小學語文作業設計。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并讓他們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獲得成就感,教師在設計作業時,應充分考慮小學生的心理發展特點,從學生的興趣出發,設計富有趣味性的語文作業,促使學生高效、高質量地完成作業。教師可以充分利用鄉村地區特有的資源與環境優勢,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場景進行寫作。教師可以通過組織戶外活動,如動植物觀察等,讓學生在實踐中細致觀察生活中的點滴,幫助他們積累寫作素材,激發他們完成作業的興趣。此外,教師可以創新作業形式,將書面作業轉化為更具互動性和實踐性的表演任務。以人教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九課《我的戰友邱少云》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演繹課文場景。這樣的作業設計有助于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內容,提高表現力、創造力和反應能力,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鞏固所學知識。
(三)設計分層作業
鄉村學校的學生存在顯著的個體差異。小學語文教師應根據學生不同的學習需求,設計分層作業,以引導學生有目的、有計劃地完成學習任務,進而提升核心素養。在設計作業時,教師既要設置基礎類作業,鞏固學生的基礎知識,又要設計探究類作業,以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和批判性思維。這樣的分層設計能夠體現作業內容和難度的差異化,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讓“學困生”能夠完成基礎作業,建立學習信心;讓“中等生”在鞏固基礎知識的同時提高能力;讓“優等生”能夠挑戰更高難度的任務,實現自我超越。
以人教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第二十二課《伯牙鼓琴》的教學為例,這篇課文圍繞知音難尋的主題展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能力和基礎由高到低將學生劃分為A、B、C三個學習層級,并分別設計不同難度的作業。對C層級的學生,教師可以布置基礎類作業,如標記課文中的重點字詞,以夯實基礎;對B層級的學生,教師可以讓他們自主翻譯課文并分析作者的寫作手法,以提高自主學習能力和分析能力;對A層級的學生,教師可以鼓勵他們探索文本與之前所學文言文之間的相似之處,以拓寬知識視野,提高思維能力。教師可以通過這樣的分層作業設計,有效提高不同學習層級學生的語文能力,減小學習難度,讓學生更加輕松地學習文言文知識,增強學習效果。
結語
“雙減”政策旨在減輕作業的“數量”負擔,同時提高作業的“質量”水平,使學生能夠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提升核心素養。在鄉村學校小學語文作業設計的過程中,教師應積極實施“四有”作業設計模式,創新作業設計形式,設計分層作業,以優化語文作業設計,提升學生綜合素養,增強語文教學效果。
(作者單位:
河北唐山南堡經濟開發區第二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