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土化的體認語言學探討了“現實—認知—語言”三者之間的關系,旨在修補與探索人類語言的產生、理解以及運用的認知機制。隨著該理論研究的不斷深化與發展,其應用價值被越來越多的學者關注。本文將以重慶方言詞匯為研究對象,運用體認語言學理論分析闡釋重慶方言詞匯的體認性,探索方言產生與理解的認知過程,同時對一些方言詞匯的文字書寫是否正確提出了自己的推理依據,旨在為重慶方言的研究提供一種新的研究視角,進而促進重慶方言以及巴渝文化的深層次研究。
【關鍵詞】體認語言學;重慶方言詞匯;體認性;認知過程
【中圖分類號】H0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8264(2024)34-0125-04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34.037
基金項目:重慶市社會科學規劃項目《重慶方言的英語翻譯及國際傳播策略研究》(項目編號:2022NDYB154)。
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持續推進,中國與世界各國、各地區的交流與合作日趨頻繁與深入,來渝學習、工作或旅游的人員每年遞增,并在此過程中體驗巴渝文化,感受山城魅力。在中華文化“走出去”這個大背景下,來渝人員將是巴渝文化最直接的體驗者與傳播者,是本土文化走出去的重要橋梁。
重慶方言是隸屬于北方方言區的西南官話,盡管與北方語言有很多共同之處,但其在語音、詞匯、語法等方面又獨具特色,特別是重慶方言詞匯有著濃厚的地域特色,如“馬大哈”“耳朵”“打望”等。重慶方言詞匯是人們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創造出來的,生動形象地描述了重慶人民的生活狀態和情感世界,體現重慶人幽默風趣、豪爽大方、熱情好客等性格,是重慶獨有的文化符號,也是巴渝文化交流與傳播的一種最主要的方式。
有關重慶方言的研究,大都聚焦其語音、語法和句法研究(明茂修,2017;黃健平,2023),對重慶方言詞匯的單獨研究卻相對匱乏,知網收錄也僅僅10余來篇,且大多研究僅僅為方言詞匯的梳理與整理(張瀚文、喬立智,2021;王婭林,2023),而較少關注重慶方言詞匯產生的認知動機以及理解過程。
有鑒于此,本文將以本土化體認語言(Embodied-Cognitive Linguistics,簡稱ECL)為研究理論與研究視角,以與地形、天氣、飲食、展言子和俗語相關的部分重慶方言詞匯為例,探析重慶方言詞匯生成與理解的體認性,進一步豐富并深化重慶方言以及巴渝文化的研究。
一、體認語言學的語言觀
王寅教授及其團隊(2014)在認知語言學(Cognitive Linguistics,簡稱CL)基礎上修補的體認語言學(ECL)的核心原則為:“現實(體)—認知(認)—語言”,它強調語言與認知的緊密聯系,語言的音、形、義三個方面都是人們與客觀世界互動體驗和認知加工的產物,語言不僅僅是符號系統,更是人們認知世界、表達思想的重要工具。體認語言學的“體”并不僅僅指對現實世界的物理互動體驗,它更強調的是人類與環境、社會和文化之間的互動。這種互動體驗不僅包括對物理世界的感知,如觸摸、聽覺和視覺,還包括對文化、價值觀和社交規范的認知和理解。通過這種互動體驗,人類不斷構建和重構自身與世界的聯系,從而形成對世界的認知。“認”則是在這種互動體驗基礎上進行的認知加工過程。它涉及人類如何將獲得的感知信息進行分類、組織和解釋,從而形成對世界的概念化和理解。這種認知加工不僅包括對事物的識別和分類,還包括對事件、關系和抽象概念的推理和理解,是人類思維和認知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語言生成和理解的基礎。
體認語言學認為語言符號也遵循著“現實—認知—語言”的進展程序,在很多情況下是有理可據的[3]。詞匯作為語言的三大要素之一,與人民的生產生活密切相關。在不同的地區,人民生活的環境不同,從事的生產活動和生活方式不同,歷史文化和風土人情不同,形成地方方言詞匯特色也不同。例如,在漁民聚居的地方,人們使用的方言詞匯與漁業相關,如“漁網”“魚汛”“魚販子”等;在山區,人們使用的方言詞匯與山林相關,如“山林”“伐木”“柴火”等。體認語言學提供了一種全新的視角來理解和研究方言詞匯的生成和理解過程,通過深入了解詞匯的起源、演變和發展,可以更好地理解語言和文化的本質,傳承和發展本土文化。
二、重慶方言詞匯的體認性
重慶方言作為北方語言的地方變體,與特殊的地域、文化、社會階層等因素相關,其形成和發展離不開人民在生產生活中的體驗,如人口遷徙、地理隔離、文化交流等等。通過重慶方言“體認”解析,基本可以了解當地人民的生活方式、飲食習慣和風俗習慣等。
(一)有關地形的體認
重慶地貌以丘陵、山地為主,其中山地占76%,坡地面積大,故有“山城”之稱。有山就有坡、有坡就有坎,因此山多、坡多、坎坎多,開窗見山、出門爬坡上坎是重慶人民生活的常態,因此在與自然環境的互動體驗中產生了有不少與“山”地形相關的詞匯,例如“山卡卡”。“卡”有阻塞之意,形象生動地描述了山城人民出行受限,信息閉塞,思想落后的體驗,因此不難理解以下例句:
“我們村子在山卡卡里的,手機信號都不好。” (地理位置偏僻)
“山卡卡的男娃娃很難找媳婦。”(物質條件不好)
山高路不平給重慶人民的生產生活帶來了諸多不便,因此重慶人民對稍微平展的地方表達了由衷的喜愛,因為平地是種莊稼或聚集的極佳場所,如比較流行的“廣場舞”在重慶稱為“壩壩舞”。“壩”和“坪”均為平地之意,在重慶隨處可以聽到以它們命名的地方,如沙坪壩、李子壩、菜園壩、大石壩;陳家坪、楊家坪、黃桷坪、大坪和南坪等。
“打望”是比較流行的重慶方言詞匯,看似與山無關,也是在實踐中產生的一個詞。“望”,翹首遠眺之意。由于重慶特殊的地形,很難看得寬,望得遠,如果要打探消息或盼著某人來,當地人一般會找地勢高處眺望遠方,因此“打望”就是“看”的意思,這詞慢慢演變為看帥哥或美女。例如:
解放碑是打望的好地方。(看帥哥/美女)
重慶地域遼闊,江河縱橫,有長江、嘉陵江、烏江、涪江和綦江。因此方言中與“水”相關的詞較多,如常見的地名:陳家灣、謝家灣、土灣、李家沱、唐家沱、牛角沱等,但重慶人民對水的認識卻少了“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的浪漫認知,更多的是消極的認知。究其原因,因為江多,水源充足,人民生產生活基本不缺水,反而更害怕的是水滿自溢,如漲水,因此與“水”相關的詞匯多為負面的意思。如“水垮垮”,“垮”有倒塌、崩潰瓦解之意。水多導致泥土松動,塌方或山體滑坡,給人們的生產生活帶來了很大的不便,因此此詞形容人辦事不牢靠,如例句:
他這個人做事水垮垮的。(不牢靠)
再如 “水場合”,不實在,假的,欺哄糊弄人的場合,例如:
大家都跑去看熱鬧,結果是水場合。(假場合)
與水相關的詞還有“水稀稀”“打水漂”“洗白”等,從體認語言學角度去分析這些方言詞匯,不難理解這些詞匯的消極色彩:“水稀稀”指不實在,不鬧靠;“打水漂”指某事沒有實際成效,投入的資源沒有得到應有的回報;“洗白”有完蛋、死了之意。
(二)有關氣候的體認
重慶位于中國西南部,屬亞熱帶濕潤氣候,春秋兩季短,而夏季炎熱潮濕,冬季寒冷多霧。炎熱潮濕的氣候使人更容易感到焦慮和急躁,因此與氣候相關的方言詞匯就容易理解了,如“毛焦火辣”“毛焦火燥”,天氣熱得毛都快燒焦了,形容人心情極度煩躁,心神不安。例如:
今天天氣真熱,打牌又輸了,心頭硬是毛焦火辣/毛焦火燥的,不爽得很。
“火炮兒脾氣”,形容一個人脾氣火爆,遇事容易發怒、急躁,甚至可能因為一些小事而大發雷霆,情緒不穩定,容易沖動。重慶夏天天干物燥,人民的心情就像天氣一樣,容易沖動,一點就著。例如:
她媽媽是個火炮兒脾氣,一不順心就愛發火,家里人都不敢惹她。
重慶人脾氣急,易沖動還表現在另一個詞“拉爆”,指朋友、情侶、夫妻之間感情破裂。如果相戀的人發生分歧,經過雙方的努力都不可愈合的就會分手,這種情況在重慶就稱之為“拉爆”。還有一種就是兩個非常要好的朋友,合伙做事,因理念不同出現重大分歧也是不可愈合的情況就會決裂,這也稱之為“拉爆”。幾言不合,便各奔東西,關系“拉爆”。
如果從體認語言學角度分析和重慶人性格相關的詞匯,可以更易理解重慶人為何耿直、急躁,重慶地處多山地帶,夏季天氣炎熱,人們碰面都匆匆忙忙,很少駐足長談,基本都是有事說事,直來直往,直接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不繞彎子,因此較其他地區表達更為爽快、直接與坦誠。
(三)有關飲食的體認
羅常培先生在《語言與文化》一書的序里提道:“文字脫離了語言,脫離了生產,哪里還能代表一個民族的文化呢?”[2]羅常培先生強調了語言、文字的物質性,這與體認語言學強調的馬列主義唯物觀在語言學研究的基礎性是一致的。王寅認為“現實”為“認知”和“語言”的基礎;語言是“體”和“認”的結果。[5]從體認語言學角度去分析重慶方言,不難推測以下幾個與飲食相關的重慶方言詞的正確寫法。
重慶方言詞匯“(pa)耳朵”,在重慶方言中指懼內,在妻子面前言聽計從的男人。在百度的寫法為“耙耳朵”。“耙”字有些不妥,“耙”有碎土、平地或聚攏之意,不符合人民的生活體驗。火與巴合成的“”字為正確書寫,此字在新華詞典第4版747頁的解釋為:方言,食物爛糊或軟弱之意。在重慶方言中,“”常指實物熟了或者煮的過于軟了。如飯了(過于煮軟了)!菜了(熟了)。“吃飯”就是指吃軟飯的人。因此“耳朵”原本意義應該是煮熟了的耳朵,或涼拌或煎炒,容易操作,后引申為聽老婆話的男人。同理,百度上的“耙活”一詞應該為“和”。曾曉渝在《重慶方言詞解》中收錄為“和”。[11]“和”比“耙活”更符合巴渝人民的生活體驗,更具有說服力。“和”有暖和之意,“和”把食物烤(煮)軟,又軟又暖和。后引申為兩層含義:一是柔軟、軟弱,如這個鋪蓋蓋起來很“和”(暖和);二是不付出代價而獲得,比如“撿和”,指得到別人剛剛完成的勞動成果。例如:
這個人喜歡到處撿和。(撿便宜)
另一個與飲食有關的詞“巴倒燙”在網絡上也有兩種寫法,另一種寫法是“巴到燙”。如果從體認語言學視角仔細去推敲,第二種寫法更準確,更符合人們的生活體驗。“倒”有顛倒、傾倒、反而等意思,而“到”有達到或用于動詞后,表示結果,如見到,說到,做到。“巴”有貼近、粘貼的意思,“巴到”表結果,表碰到,因此“巴到燙”原義指身體被高溫高熱的東西黏著燙,后引申為被人順勢談條件或起價等意。同理,重慶方言中的“巴倒”和“巴倒起了”推理寫法為“巴到”和“巴到起了”更恰當。例如:
巴到河邊走。(沿著河邊走)。
你這個人,嗯是巴到起了。(甩不掉某人)
三、重慶展言子的體認性
重慶展言子,是一種有趣又富有重慶地方特色的語言形式,與普通話的歇后語有些相似,說話人只需說出前半句,聽話人便心領神會,明白說話人隱藏的含義,如“板凳上打麻將——哈不轉”;“扁擔挑缸缽——兩頭都滑落”。這種表達方式既富有幽默感,又能夠在簡短的語句中傳達出豐富的意義,常常讓人會心一笑。展言子不僅僅是一種語言技巧,更是一種文化傳承和生活態度的體現,是重慶勞動人民在長期生活實踐中與周圍的人、物、事互動體驗而創造出來的一種獨特表達方式,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以下面三個展言子為例:
(1)烏龜的腦殼——能伸能縮
這一展言子源于人們對動物的細致觀察,字面意義上指烏龜的頭伸縮自如,往來靈活。但人們在實踐中發現在面對不同情況或環境時,也應該靈活適應、變通處理,不僵化固執,能夠隨機應變。人們把對動物的觀察隱喻到人的處世態度,故而產生了此展言子。如,“一次不如意算啥子嘛,要像烏龜的腦殼啥!”雖然說話者沒明說,但實際上是鼓勵說話者,在面對困難和挑戰時,要有勇氣伸展自己的能力和智慧去應對;而在遇到無法克服的阻礙時,也要懂得適時地收縮,保護自己,尋找更好的機會。這種能伸能縮的態度是做事的一種智慧。
(2)家婆帶外孫兒——空搞燈兒
這一展言子源于人們對生活的體驗而產生,在重慶多為外婆幫忙照顧外孫,但在傳統觀念里,外孫始終是外姓,長大后沒有照顧老人的義務,所有帶了也是空歡喜一場。這一生活體驗經過人們的認知加工后面泛指沒有結果或好處的事情。如,“哎,這一切努力都像家婆帶外孫兒——空搞燈兒喲!”指努力了一番,終究為一場空。
(3)豐都城里拉二胡——鬼扯
這是一句富有重慶地方特色的展言子。在重慶方言中,“鬼扯”通常用來形容說話或做事沒有根據、不合邏輯或荒誕不經。不贊同他人的說法,但又不是幽默地表達自己的意見。
豐都城是中國神話傳說中的一個地方,據說是地府的一部分,用來管理陰間的事務。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常與鬼神、陰間相聯系,因此在這里聽到二胡聲多為鬼在拉二胡。人們把這一感性的認識進行認知加工,變成了某人說話或行為不合常理,沒有依據,荒誕不經,就像在豐都城里拉二胡的不是人而是鬼一樣,不可信。比如對那些天天游手好閑,打胡亂說的人可以說:“你娃一天到晚找不到正事做,斗曉得豐都城里拉二胡。”這種表達方式既幽默詼諧,又生動形象,能夠很好地傳達出說話人的情感和態度。
四、重慶俗語的體認性
重慶方言中的俗語相當于口頭禪,具有較強的體認性,反映了當地人對生活、自然、人情和社會的獨特認知和理解,蘊含著重慶人民對自然環境和生活的感悟,承載著重慶人的智慧、情感和生活哲學,傳遞著重慶人的情感和價值觀,具有濃厚的地域特色,是重慶地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如:
(1)個人稀飯都沒吹冷,還去吹別人的湯圓
這一俗語形象地表達了一個人連自己的事情都還沒處理好,卻忙著去管別人的事情。就像你自己的稀飯還沒吹冷(還沒吃完或者還沒涼下來),卻忙著去吹別人的湯圓(關心或干涉別人的事情)。用來提醒人們要先處理好自己的事務,再考慮去幫助別人。在日常生活中,將這句話作為一種處事原則來運用,當看到別人需要幫助時,首先要確保自己有能力和時間去幫助,而不是盲目地插手。同時,也要學會尊重他人的獨立性和自主性,不要過度干涉他人的生活和決策。
(2)小時偷油,長大偷牛
此俗語類似于普通話的“小時偷針,大時偷金”,是一句富有警示意義的俗語,是人們教育經驗的總結。它強調了一個人的行為習慣和道德觀念是從小培養起來的,如果小時候就養成了不良的行為習慣,長大后就可能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此外,這句俗語也提醒人們,一個人的成長環境和家庭教育對其道德觀念和行為習慣的形成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因此,家長和教育者應該為孩子營造健康、和諧izrmGC6OfNRvK9o8D5eddCOuLBlT3z8Ko6ywd7tbTSw=、積極向上的成長環境,讓他們在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中茁壯成長。
(3)牛大壓不死虱子,山高擋不住太陽
這句重慶俗語都蘊含著深刻的人生哲理,是人們生產生活經驗的總結,不僅富有智慧,而且具有很強的啟示性和教育意義。“牛大壓不死虱子”這一部分,以一種形象的方式來說明,即使一個事物在體積、力量或者地位上顯得非常強大,它也不能完全壓制或消滅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物。在生活中,無論處于何種地位,都不應忽視或欺凌弱小,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價值和尊嚴。“山高擋不住太陽”這一部分,則強調了自然界的規律和力量。無論山有多么高大,都無法阻擋太陽的光芒。這句話也寓意無論面臨多大的困難和挑戰,只要有堅定的信念和決心,就一定能夠克服它們,就像太陽總會照亮大地一樣。這句話表達了即使力量強大也無法完全摧毀微小的存在,即使面對巨大的障礙也能找到光明的信念,鼓勵人們面對困難時保持樂觀和堅韌的態度,不被挫折所壓倒,而是尋找突破的機會和希望。這種樂觀的心態和堅韌的品質反映了重慶人民的生活哲學和處世態度。
五、結語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老鄉見老鄉,兩眼淚汪汪”,方言作為地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承載著地方特有的歷史、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如同地方的一張名片,是人們身份認同和文化歸屬感的重要標志。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個地方人民的性格與民族、地域分不開的,而地方方言則是研究當地地理人文的活化石。但在現代社會中,隨著人口流動和城市化進程的加速,方言的傳承和發展面臨著許多挑戰。本文從體認語言學的視角出發,深入剖析了部分重慶方言詞匯的體認性,揭示了方言形成與人們豐富的生活體驗及認知之間的密切關系。這一研究不僅增強了方言理解的趣味性與生動性,更進一步拓展了重慶方言的研究領域,深化了人們對這一地域性語言現象的理解。
重慶方言作為巴渝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承載了當地人民世代相傳的智慧與情感。每一個詞匯、每一種表達方式都凝結了人們對生活的深刻洞察和獨特理解。體認語言學的研究方法,使人們能夠透過這些方言詞匯,窺見當地人民的生活狀態、情感世界和價值觀念。然而,本文的研究僅僅提供了一個新的研究視角,重慶方言的豐富內涵和深厚文化底蘊遠不止于此。更多的方言詞匯、更廣泛的文化現象,都等待著我們去發掘、去研究。期待更多的學者能夠以更加多元、更加深入的視角去解讀重慶方言,去揭示其中蘊含的豐富文化內涵,感受巴渝文化的獨特魅力,從而推動這一地域文化的傳承和發展。
參考文獻:
[1]黃健平,鄭勝男.重慶方言“遇得到(X)”構式的共時歷時研究[J].重慶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23(05):104-112
[2]羅常培.語言與文化[M].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2020.
[3]王寅.語言的體驗性——從體驗哲學和認知語言學看語言體驗觀[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5,(01):37-42.
[4]王寅.論語言的體驗性——基于體驗哲學和認知語言學提出的語言新性質[J].中國外語,2006,(5):22-27.
[5]王寅.體認語言學的理論價值和歷史意義[J].天津外國語大學學報,2023,(02):7-17.
[6]王寅.后現代哲學視野下的體認語言學[J].外國語文,2014,(06):61-67.
[7]沈葒.重慶方言與城市文化[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10.
[8]楊月蓉.從重慶方言俚俗語看俚俗語與地方文化[J].重慶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02):146-150.
[9]楊月蓉主編.重慶方言俚俗語集釋[M].重慶:重慶出版社,2006.
[10]楊月蓉.重慶方言俚俗語研究[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4.
[11]曾曉渝主編.重慶方言詞解[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6.
作者簡介:
朱周賢,女,重慶電子科技職業大學,副教授,研究方向: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