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印度有著世界上最系統、最復雜、最嚴密的衛生習慣——這么說大家聽著可能會覺得不可思議。事實上,印度的環境是比較臟,但印度人愛干凈。印度的大街上之所以那么臟,就是因為印度人要保持家里干凈——大便這么臟的東西怎么可以拉在家里,拉外面去——于是就有了露天大小便的習俗。
在過去,傳統的印度教婆羅門祭司是不肯出遠門的,比較極端的人甚至不吃自己家之外的任何食物。現在很多人因為印度太臟而不愿去,可當年那些婆羅門祭司卻覺得印度之外的地方才是臟的,到了那些地方,自己就會被污染。婆羅門祭司作為“潔凈”的標桿,是侍奉神的階層,更需要保持自己的絕對“潔凈”,生活中有非常多的規矩和禁忌。
按照我們的認識,臟可以清洗,哪怕掉進糞坑里,也總有辦法洗干凈,而印度教認為的“不潔”很多是精神層面的:
有些“不潔”具有時效性,造成的污染是暫時的,可以通過一些方式化解:比如用水清洗——恒河水被認為是潔凈力最強的水;比如剃除毛發——在印度,如果有重要的家庭成員離世,最親近的人會剃光頭,因為死亡是一種不潔;比如涂抹牛的“五產”——牛奶、酥油、黃油、牛糞、牛尿,也能夠對污染進行凈化。
而有些“不潔”卻是永久的,那些永久性的“不潔”不但無法通過物理方式清洗,甚至無法通過物理方式隔絕。印度教教徒對這種“不潔”有一種精神上的膈應,困擾印度已久的廁所問題根源便在于此。印度人無法忍受把廁所這么臟的東西和他們的神龕放在同一個屋檐下,所以很多地方就算修廁所也常常會獨立修在房屋外面。
我們租的房子有兩個衛生間。有戶與我們戶型一致的印度教鄰居從來不使用廚房邊上的那間衛生間,他們覺得在那里大小便會污染廚房,因為這個衛生間跟廚房共用一堵墻。
如果你看過《摔跤吧!爸爸》這部電影,應該對里面的一段情節有印象:爸爸要給女兒做雞肉吃,媽媽頓時驚慌失措,趕緊定下規矩——不能在廚房里做,而且要使用另外的鍋。其實這就是印度人“潔癖”的一種體現,一種對肉食“污染”廚房的恐慌。
印度傳統觀念中的“潔凈觀”源自南亞的環境。比如,為什么印度教會認為肉食骯臟?因為這邊天氣炎熱,肉食極易腐敗變質;同時印度內陸古時缺鹽,沒有發展出腌制的技能。又如,為什么印度的種姓制度里會有“不可接觸者”?除了保持征服者雅利安血統的純正性之外,這其實還是一種原始樸素的隔離措施。就拿印度最低種姓從事的工種來說,往往是容易接觸病原的高危職業。因此,印度教在飲食衛生、生活衛生各方面——吃什么、怎么吃、什么時候吃,洗什么、怎么洗、什么時候洗,什么干凈、什么污穢,要怎么保持干凈,要怎么去除污穢,都有著巨細靡遺的一大堆繁文縟節。
(摘自貴州人民出版社《在印度看印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