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構建中國-東盟藍色經濟伙伴關系已成為中國與東盟全面戰略合作的重大優先選項。推動中國-東盟藍色經濟一體化,成為共筑藍色經濟伙伴關系的務實之舉、特別之舉。加快形成以藍色經濟為主題的中國-東盟自由貿易網絡和一體化大市場,成為中國-東盟全面戰略合作的重大任務。
推進中國-東盟藍色經濟一體化的共同需求
合作打造地區經濟增長的“藍色引擎”。目前,東盟國家30%的GDP來自海洋,約6.25億人依賴海洋維持生計;2023年,中國海洋經濟占GDP的比重為7.9%,仍有較大提升空間。有研究提出,2020年至2050年,若中國與東盟在藍色經濟的相關領域投資2萬億—3.7萬億美元,可帶來8.2萬億—22.8萬億美元的凈收益,投資回報率為450%—615%。推進藍色經濟一體化,成為中國與東盟合力打造地區經濟增長中心的重大選擇。
共同維護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的關鍵之舉。據統計,中國、東盟對外貿易中,分別有94%、60%以上通過海運實現;中國-東盟間貿易65%通過海運實現。面對海洋合作治理挑戰日益增大的現實情況,務實推動中國-東盟藍色經濟一體化,不僅是維護地區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的關鍵之舉,也將為中國與東盟實現以經濟合作帶動海洋合作治理提供重要條件。
合力補齊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突出短板。截至2023年,中國與東盟貿易額在20年間增長16.8倍。整體看,中國與東盟經貿合作主要集中在陸地空間,海洋領域合作碎片化問題比較突出。為此,迫切需要實現中國-東盟經貿合作實現由“陸地到海洋”,并盡快形成一體化的合作框架。
2016年,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曾提出“泛南海經濟合作圈”的構想,旨在打造一個以海洋經濟合作為主題的泛南海自由貿易區。若能以藍色經濟一體化為目標打破合作壁壘,形成自由貿易網絡,將釋放區域經濟增長的重要紅利,為區域經濟一體化注入藍色動力。
推進中國-東盟藍色經濟一體化的重大任務
一是 推進中國-東盟海洋產業一體化
推進海洋漁業產業一體化。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成員國中,有9個成員國位列全球前20位最大的漁業和水產養殖生產國,占全球產量的近55%。建議依托RCEP的重大利好,共建海產品產業鏈、供應鏈。例如,支持區域內外龍頭企業合作設立跨境漁業加工園區,合理布局捕撈、加工、保鮮、運輸等產業鏈,使海產品加工增值超過40%. “零關稅”銷售至區域內市場;深化中國-東盟漁業技術合作,合作發展遠海、外海、遠洋捕撈和現代化養殖。
推進可再生能源資源合作開發的一體化。2021年,可再生能源在東盟國家總能源供給中占比為14.4%,與東盟“2025年35%”的目標仍有較大差距。作為東盟能源行業最主要的投資者之一,中國將為東盟實現可再生能源占比目標提供重要支持。例如,合作縮短海上風電涉及的原材料、高級技術設備和關鍵零件的過渡期,擴大東盟可再生能源領域市場開放,形成集風電機組研發、裝備制造、檢測認證、施工安裝、運營維護等于一體的海洋風電產業鏈。
推進以海洋生物醫藥為重點的海洋高新產業一體化。據估計,全球可作藥用的海洋生物達1000余種,海洋生物醫藥市場潛力巨大。例如,合作建立海洋創新實驗室,促進深海科技創新合作與成果共享;合作設立海洋生物醫藥成果轉化飛地,打造“中國研發+東盟制造”產業鏈;吸引中國香港、新加坡科技創新成果轉移轉化中介機構,開展中國與東盟間成果轉化、技術轉讓、交易等服務。
二是 推進中國-東盟海洋基礎設施一體化
加強港口基礎設施建設合作。適應中國-東盟經貿合作快速增長趨勢,加大中國對東盟欠發達國家在基礎設施領域的援助;以企業為主體,合作開展港口基礎設施建設與改造升級;加強中國與東盟各港口城市疏港通道建設,實現港口與各類運輸方式“無縫銜接”。
共建中國-東盟港口聯盟。強化海上航線聯合開發;以中國-東盟港口城市合作網絡為基礎,協同推進海南、廣東、中國香港、中國澳門與區域內其他國家和地區合作組建以企業為主體的區域港口聯盟;同步建設中國-東盟港口物流信息共享平臺,實現區域內物流信息互通與資源共享。
合作推進口岸數字化轉型與標準互認。共同開發“海關跨境合作平臺”,實現檢驗檢疫、認證認可、標準計量、統計信息等信息互認、交換、共享,合作共建智能港口。
三是 推進中國-東盟海洋旅游經濟一體化
推進多邊海洋旅游合作。例如,聯合打造“一程多站”式國際郵輪旅游航線;合作共建跨境旅游合作區、邊境旅游試驗區等多種形式的旅游園區,逐步形成區域旅游經濟合作網絡。
依托RCEP規則促進海洋旅游投資。鼓勵中資旅游企業加大對東盟海濱地區旅游資源的投資力度,與當地企業或政府共同規劃、開發建設旅游線路、旅游景區。
合作提升游客進出自由便利水平。探索發起區域旅游卡發展計劃,實現區域國家和地區間旅游互通免簽;擴大旅游落地簽證的口岸范圍等。
四是 推進中國-東盟海洋生態環境保護一體化
建立中國-東盟海洋生態環境保護的體制機制。探索成立中國-東盟海洋可持續發展委員會;共同開展海洋生態系統和海洋生物多樣性保護,設立跨海域海洋特別保護區、自然保護區等。
推進區域海洋產業綠色轉型合作。共同制定海洋產業能耗標準,并對不發達國家給予特殊待遇;形成發展低耗能、低排放的海洋產業聯合倡議;合作構建海洋科技創新聯合體。
探索建立中國-東盟海洋碳匯交易市場。開展技術標準體系研究,逐步建立區域內藍碳監測和調查研究的技術方法和標準體系。條件成熟時,建立“中國-東盟藍碳交易市場”。
海南在中國-東盟藍色經濟一體化中的角色
第一 中國-東盟藍色經濟一體化的重要樞紐
海南是藍色海洋中的“綠洲”。建設海南自由貿易港,就是要充分利用其獨特的地理區位、資源環境與高水平開放政策優勢,在中國-東盟藍色經濟一體化中扮演重要角色,使之成為中國與東盟涉海商品與要素雙向流動的大通道,促進中國與東盟涉海要素優化配置的樞紐集散點,連接中國與東盟國家涉海優質要素的中轉、交易、配置大平臺。
因此,需要鼓勵支持東盟企業圍繞海產品加工等在海南投資設廠;引進優質海洋旅游等資源,共同服務中國國內服務型消費大市場;通過共建港口聯盟、制定豁免查驗商品目錄等加強洋浦港與東盟港口對接,使之成為連接兩個市場的航運樞紐港。以區域內物流體系合作與口岸間協調合作,發揮海南自由貿易港在跨境藍色經濟供應鏈中的促進作用。吸引國內外跨境要素在海南自由貿易港內中轉、交易、配置、集聚,提升海南在藍色經濟產業鏈價值鏈創新鏈布局中的服務管理功能。
第二 中國-東盟藍色經濟一體化的合作基地
以洋浦港為依托,打造油氣資源儲藏、加工、交易中心。2007年至2021年,中國與東盟天然氣進出口規模增長了36倍、石油進出口增長4倍。應當說,建設以油氣為主題的自由工業港區需求明顯增加。建議在洋浦經濟開發區范圍內,以自由工業港區為目標,打造以油氣綜合開發為主題的產業集群,努力把洋浦建成具有國際競爭優勢的油氣綜合開發基地和新型工業基地。
以三亞為中心推動構建中國-東盟郵輪旅游合作圈。率先建立海南島-巴厘島、海南島-新加坡郵輪旅游合作體,實現區域郵輪旅游客源的共享和互送、郵輪航線的聯合營銷、郵輪旅游危機管理合作等;共同開發設計郵輪旅游航線。
以海口為重點建設面向東盟的海產品進口、中轉、保鮮、加工、交易基地。發揮海南自由貿易港的政策優勢,主動擴大對東盟的海產品進口;推動海南自由貿易港政策與RCEP規則疊加,吸引國內企業在海南布局,深化水產品國際產業鏈供應鏈的分工合作;設立面向東盟的海產品采購中心、分銷中心、儲藏中心、加工中心。
第三 推進以藍色經濟為主題的港灣合作
合力打造具有國際竟爭力的海洋產業體系與服務體系。例如,吸引廣東海洋漁業、可再生能源、油氣及礦產、海洋藥物等領域的研發機構在海南設立安裝、測試、推廣中心;與粵西沿海經濟帶合作開發海上風能資源;共建遠洋漁業資源開發和服務基地、遠洋漁業海外基地。
推動雙港港航服務體系一體化。例如,吸引香港相關企業參與海南港口運營;引進香港集裝箱物流、冷鏈物流領域的資金、人才、服務;引入香港在船舶管理及租賃、船舶融資、海事保險、海事法律及爭議解決等領域的管理規則,明顯提升海南航運開放度與管理水平。
與粵港澳大灣區合作發展郵輪游艇旅游。吸引香港、深圳等合作共建郵輪游艇旅游自由港區;合作開發跨境郵輪旅游產品,共同打造“海洋-海島-海岸”立體產品體系,發展面向東盟的郵輪市場。
打造面向東盟的藍色能力建設中心。建立面向東盟的海洋經濟發展能力教育機構;合作共建海洋教育發展聯盟;開展藍色經濟發展能力提升培訓。
藍色經濟是未來經濟,是開放經濟,是合作經濟。面對一個更加注重和依賴海洋合作發展的藍色經濟時代,務實推進中國-東盟藍色經濟一體化,不僅有助于釋放藍色經濟合作潛力,還將為區域經濟一體化注入新動能;不僅有助于推動構建藍色經濟伙伴關系,還將對中國-東盟全面戰略合作產生重大影響。
文章來源:經濟參考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