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廣西欽州市浦北縣,每當年關將近,家家戶戶都會備上一種獨特的美食——米糤。圓圓的米糤,不僅酥脆香甜、美味可口、帶有濃濃的糯香,而且有著團圓美滿的寓意,深受當地民眾喜愛。隨著時代發展,富有地方特色的官垌米糤越來越為人熟知,成為廣西饒有名氣的民間小食。2023年,官垌米糤制作技藝入選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制作米糤的原料選用個頭大、粘性好的糯米,經過選料、浸泡、蒸制、打胚、曬胚、入糖、二次晾曬和油炸8道工序純手工制作。
美味的起點在于食材,粘性好的本地“珍珠糯”與“長糯”是制作米糤的最佳選擇。糯米需滿足成色均勻、顆粒飽滿、無蟲無蝕等多個條件。
選好的糯米反復淘洗干凈,置于山泉水中浸泡。10—12小時的時長,足以讓水充分軟化每一粒糯米。
撈起糯米,將水分充分瀝干,放置進木桶中,采用隔水蒸的方法進行蒸制。米飯的熟度將直接決定糤胚的質量:太熟打出來的胚粘度高,油炸時起酥不足;不夠熟打出來的胚入油即散,難以成型。
所謂打胚,就是用模具將糯米飯填壓成型。浸過水的模具放在竹篩上,盛適量糯米飯,均勻地填入模具中,用飯勺攤平,壓緊、壓實。
盛飯、填壓、脫模的速度要快,趁的就是糯米飯剛出鍋的那股熱乎勁,糯米不與模具粘連,這是糤胚成功定型的關鍵。
打好的糤胚拿到陽光充足的地方晾曬,是為曬胚。太陽下直曬2—3天,正反兩面都要顧及到,曬上一段時間需得給糤胚翻面。
米糤曬到什么程度為好,制糤人往往通過外形與手感來判斷。糤胚干爽變硬,水分完全蒸發,手捏無彈性時可以入糖。
把干爽的米糤,放在已煮好的糖水中浸勻后即撈起,米糤便完成了入糖。
把上過糖水的糤胚進行二次晾曬,曬到十成干時收回。如不立即進行油炸,可放到容器中密封,置于干燥處貯存。
油炸是官垌米糤制作的最后一道工序,也是最關鍵一環,油溫低,米糤炸不開;油溫高,米糤容易糊。這是個技術活兒,一不留神米糤就炸糊了。油炸時,要順著油鍋邊緣小心放入一個米糤胚,隨后雙手各執一根半米長的竹筷,不停輕壓米糤胚邊緣,將四周受熱翹起的米糤撣平。再炸一二分鐘, 即可撈起,擱置盤中漏去余油,散溫后即可密封儲藏后食用。
米糤圓圓,寓意團圓。官垌人民把美好祈愿揉進米糤,酥脆微甜,回味無窮,這是官垌人民精神的寄托,也是在外游子的鄉愁,如今,百年傳承的米糤已成為地道樸實的官垌年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