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腸道是食物消化、吸收、排泄的場所,它將我們每天進食的美味佳肴轉化為可被人體利用的營養物質,未被吸收的食物殘渣則以糞便的形式排出體外。腸道還是抵御病菌侵襲的防護屏障,腸黏膜屏障可有效阻擋腸道內寄生菌及毒素向腸腔外移位,黏膜內的大量免疫細胞在清除各種病原微生物方面也發揮了重要作用。腸道自身有一套腸神經系統,可以精細地調節消化道功能,例如腸蠕動、消化液分泌、血流量以及水、電解質的轉運。作用于腸神經系統的一些胃腸激素也存在于中樞神經系統,它們通過復雜的相互作用,既可以影響腸道運動和不適癥狀的主觀感受,也可以影響情緒,故腸道又被稱為“第二大腦”。近年來消化動力領域提出了功能性胃腸病“腦腸互動異常”的概念,其中的奧秘還有待于進一步探索。在腸道中還有上千種微生物定植,與所處宿主的微環境共同構成了腸道微生態。人類與腸道微生物通過協同進化,形成互相依賴的共生復合體,影響人體的多種生理功能,包括調節能量代謝、通過腦腸軸對腦行為進行調控、抵抗感染、維持腸道上皮的完整性等,也是人體免疫系統發育和成熟的重要根源。
隨著時代的發展,腸道疾病譜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些變化與衛生和飲食習慣的改善、抗生素和疫苗的應用、內鏡檢查的普及密不可分。過去,常見的腸道疾病主要為感染性疾病,由各種細菌、病毒、寄生蟲引起,例如痢疾、急性胃腸炎等。另一方面,由于內鏡檢查尚未普及,一些疾病不能被明確診斷,或無法早期發現并干預,患者多以腸梗阻、腸穿孔、腸套疊、消化道大出血等嚴重并發癥為首發癥狀到醫院就診。
消化內鏡的普及是腸道疾病診治的一道曙光。2019年,國內的消化內鏡年診療量達到近4000萬例;大眾對腸道健康越來越重視,即使沒有癥狀,到一定年齡時,也愿意進行一次消化內鏡檢查作為體檢。除了常規檢查,內鏡治療技術也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消化道早癌、息肉等有發展為癌風險的疾病,可以通過內鏡早發現、早治療,不用開刀就可以在內鏡下對病變進行切除。腸道疾病譜從感染性疾病逐漸轉化為慢性疾病為主。
在所有的腸道疾病中,最令人談之色變的是結直腸癌。它是全球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發病率在50歲以上人群中明顯上升,男性高于女性。起病隱匿,早期僅有大便潛血陽性,隨后可能出現排便習慣及糞便性狀改變、腹痛、直腸及腹部腫塊、貧血、低熱、消瘦等癥狀。晚期可出現腸梗阻、出血、腹腔轉移等并發癥。結直腸癌的高危因素包括結直腸腺瘤、炎癥性腸病、結直腸癌家族史、長期吸煙、過度攝入酒精、肥胖、少活動等。結直腸癌的確診需要行結腸鏡檢查,通過結腸鏡可以直接觀察結直腸腸壁、腸腔改變,確定腫瘤部位及大小,取活檢以獲得病理診斷。近年來,隨著分子檢測技術的發展,還可以對糞便中的脫落細胞DNA進行檢測,如檢測出有腫瘤的突變基因,則提示受檢者體內可能有結直腸癌和/或進展期腺瘤,需要進一步接受腸鏡檢查;也可以應用于一些無法耐受結腸鏡的患者或體檢時進行初步篩查,指導下一步診療策略。
結直腸癌雖然可怕,但具有明確的癌前疾病——結直腸息肉。結直腸息肉演變成癌的平均時間約為10年,這就給了我們一定時間進行早期篩查。結直腸息肉是黏膜的隆起性病變,分為腫瘤性和非腫瘤性,以腺瘤性息肉多見。多數患者無明顯癥狀,常于腸鏡檢查時發現。但也有患者表現為便血、腹痛、腹瀉、腸梗阻。對結直腸腺瘤和早癌,可以通過結腸鏡進行干預,如高頻電凝切除、內鏡下黏膜切除術(EMR)或黏膜剝離術(ESD)。內鏡治療創傷小,操作相對簡單,預后較好。所以,對高危人群(年齡大于50歲、男性、有結直腸腫瘤或其他癌家族史、吸煙、超重、膽囊手術史、血吸蟲病史)或有報警癥狀的人群(體重下降、持續性腹瀉、夜間腹瀉、糞便中帶血、頑固性腹脹、貧血、低熱等),一定要高度警惕器質性疾病,定期進行結腸鏡檢查。
炎癥性腸病在過去被認為是罕見疾病,西方國家多見,但近年來在我國發病人數也呈上升趨勢。炎癥性腸病包括潰瘍性結腸炎和克羅恩病,潰瘍性結腸炎一般自直腸開始起病,逆行向近端腸道發展,呈連續性、彌漫性分布,主要表現為反復發作的腹瀉、黏液膿血便和腹痛,發作與緩解交替??肆_恩病從口腔至肛門各段消化道均可受累,呈節段性分布,主要表現為腹痛、腹瀉、體重下降、肛周膿腫、瘺管等。炎癥性腸病可能與環境、遺傳、腸道微生態、免疫失衡等多因素相互作用有關,機制尚不完全清楚,多呈慢性病程,癥狀反復發作,并發癥多,重癥時可危及生命。需要長期的維持治療,對患者的生活質量產生巨大影響,也增加了經濟負擔,是目前消化領域研究的重點、熱點。
反復發作的腹痛、腹脹、腹瀉、便秘等癥狀,時輕時重,但經腸鏡檢查后未發現明顯異常,一般是功能性腸病的常見表現。常見的功能性腸病是腸易激綜合征,是一種以腹痛伴排便習慣改變為特征而無器質性病變的疾病,在我國發病率約為10%,以中青年居多。發病主要與胃腸動力異常、內臟高敏感、中樞神經系統對腸道刺激的感知異常和腦一腸軸調節異常、腸道感染、腸道微生態失衡、精神心理障礙有關。癥狀反復發作,腹痛部位不定,以下腹和左下腹多見,排便或排氣后可緩解,腹瀉與便秘交替;部分患者同時有消化不良癥狀和失眠、焦慮、抑郁、頭暈、頭痛等精神癥狀。功能性腸病的治療主要以藥物對癥為主,同時也需要患者注意改善自身的飲食習慣和生活方式。
健康的飲食習慣和生活方式對維護腸道健康至關重要。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應該如何調整呢?首先,適當增加食物中纖維素的含量,可以增加糞便體積、預防便秘;還可以刺激腸蠕動,縮短糞便在腸道內的停留時間,減少有害物質對機體的傷害。纖維素降低了食物中熱量的比例,減少了含高能量物質的攝取,還可以矯治肥胖。其次,要增加益生菌、益生元的攝入,如發酵乳制品或活菌制劑,維持腸道微生態平衡,加強消化功能。還要合理控制脂肪攝入,過多的脂肪攝入會使腸道菌群失調,增加腸道炎癥風險,與結腸息肉發病也密切相關。我們可以選擇富含不飽和脂肪酸的食物,例如魚油、堅果、橄欖油;同時攝入優質蛋白,例如瘦肉、魚、雞蛋等;避免過度加工的食品,這類食物往往含大量添加劑,盡量選擇天然、未經加工的食物。每日保持1500~2500毫升的水分攝入,有助于保持大便通暢。良好的飲食習慣是維護腸道健康的重要保障,也是最容易實施的方法。
除了飲食,生活方式也影響著腸道健康。規律的作息、適量運動、充足睡眠、良好的壓力管理、保持心情舒暢,這些良好的生活方式都可以為我們的腸道健康保駕護航。
腸道健康是全身健康的基石,通過本文希望大家了解腸道和常見的腸道疾病,重視內鏡篩查,早診斷、早治療。同時在日常生活中提高對健康飲食、生活習慣的培養,在方方面面共同努力,筑起維護健康的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