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介入治療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多的顱內動脈瘤患者得以治愈。然而,不容忽視的是,除了手術本身,圍術期護理也同樣至關重要。
術前準備有哪些
首先,醫生需要先進行詳細的病史詢問和體格檢查,并進行全身系統的綜合評估。一般的術前輔助檢查包括MRI、CT等,以明確患者動脈瘤的位置、大小和周圍組織的關系。同時,醫生還應負責與患者及其家屬進行充分的溝通,詳細解釋手術的目的、過程、風險和可能的并發癥,以消除患者的緊張和恐懼心理。
護士應做好術前準備,如術前術區皮膚備皮、核對手術麻醉方式及術式。做好患者術前健康宣教。此外,在術前還需要停用抗凝藥物和血小板聚集抑制劑,避免術中出血增加的風險。對于那些有高血壓、心臟病等基礎疾病的患者,還需要進行術前調整和病情控制,以確保手術的耐受性。
手術后的全過程護理
1.手術當天和術后即刻護理
在手術后的護理全過程中,手術當天的護理顯得尤為重要,護理人員需要充分確認術前準備工作是否完善,并與手術團隊再次核對患者身份、手術部位和注意事項。在手術過程中,護理人員需要密切監測患者的生命體征,如血壓、心率、血氧飽和度等,以確保手術的順利進行。在手術結束后,患者需要在介入導管室內蘇醒或ICU中進行嚴密監護,護理人員需觀察其意識狀態、瞳孔反應、肢體活動等神經功能情況。而且,術后還需即刻保持患者的平臥姿勢,保持術側肢體制動8小時,24小時后方可下地活動,頭要偏向一側,以防止嘔吐物誤吸引發窒息。
2.手術后的早期護理
術后最初的24小時是患者觀察和護理的關鍵期,此時患者需保持平臥6~8小時,避免過度活動而導致穿刺部位出血或血腫的形成。對此,護理人員則應定期測量患者的血壓、心率、呼吸、體溫等生命體征,并注意觀察其有無異常變化。同時,還需對動脈穿刺點進行反復檢查,觀察有無滲血、腫脹及疼痛等不良反應,觀察術側肢體末端血液循環情況,而且,術后早期患者還很容易出現血壓波動,高血壓的存在可能增加動脈瘤再破裂風險,而低血壓則可能導致腦灌注不足,因此護理人員還需要對患者血壓進行密切監測并及時調整血壓。除此之外,護理人員還需要多加觀察患者神經系統癥狀,如頭痛、惡心、嘔吐、視力模糊、肢體無力等,一旦出現這些癥狀,都應及時報告醫生并采取相應處理措施。
3.手術后的中期護理
術后3~7天屬于患者恢復的關鍵階段,此時護理的重點是預防并發癥和促進功能恢復。簡單來講,在此階段,隨著患者病情的穩定,可以考慮逐步增加其活動量,但也需避免劇烈活動和用力動作。同時,護理人員還需要多加注意一下患者的飲食調理,術后初期需以清淡、易消化的飲食為主,隨后再慢慢恢復到正常飲食狀態。同時,護理人員還要切實指導患者保持充足的水分攝入,以防止便秘和尿路感染的發生。而且,在此階段也同樣需要關注患者的神經功能狀態,觀察患者有無新的神經系統癥狀出現,若患者出現頭痛、神志改變等癥狀,就應警惕動脈瘤再次破裂的可能,需立即報告醫生進行處理。
4.手術后的康復護理
在手術后的康復階段中,護理人員應切實指導患者進行適度的康復鍛煉,比如肢體活動、呼吸練習等,以逐步恢復日常的生活能力。同時還需要做好定期隨訪工作,監測患者的恢復情況,指導其合理飲食、運動,預防動脈瘤復發和其他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此外,護理人員應多加關注患者的心理狀態,提供心理支持和疏導,給予適當的心理安慰和支持,提高其戰勝疾病的信心和積極性。
疼痛管理與舒適護理
術后疼痛管理是護理人員的重要職責之一。護理人員需要切實根據醫囑來合理使用鎮痛藥物,如非甾體抗炎藥或麻醉藥物等。在使用過程中,需要密切監測藥物的效果和副作用,確保患者在安全范圍內獲得最佳效果。除了藥物外,護理人員還可以通過心理疏導、環境調節等方式,來幫助患者緩解緊張情緒,增強術后舒適感。
營養支持與飲食護理
合理的營養攝入不僅有助于加速患者創口的愈合,還能切實增強患者的免疫力,減少感染風險。對于那些術后有惡心、嘔吐癥狀的患者,護理人員需要根據情況來調整飲食結構,如選擇易消化、高蛋白、高維生素的食物,避免過冷、過熱以及辛辣刺激的食物。如果患者無法通過口服攝入足夠營養的話,還需要通過腸內或腸外營養支持來予以應對。這時,護理人員則需要嚴格地按照醫囑來進行操作,確保營養液的濃度和輸注速度,防止出現電解質紊亂等并發癥。
日常活動與功能鍛煉
在術后恢復的中后期階段,適量的活動與功能鍛煉有助于防止深靜脈血栓的形成,提高心肺功能,并促進患者神經功能的恢復。對此,護理人員則需要切實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來制定個性化的康復計劃。如早期可在床上進行簡單的肢體活動,再逐漸過渡到床邊坐起、站立和行走。在每次活動后,護理人員還應觀察一下患者的耐受情況,及時調整活動量,以避免患者過度疲勞。另外,由于患者的個體差異,各位護理人員還需要具體地對因施策,重視每一個細節并落實到位,以確保康復計劃的可行性和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