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奇霉素是兒童常用的抗菌藥物之一,其靜脈給藥的用法用量你都了解嗎?
認識阿奇霉素
阿奇霉素是一種廣譜抗生素藥物,屬于大環內酯類抗生素,具有較好的抗菌活性,可以有效抑制細菌的生長和繁殖。與其他抗生素相比,阿奇霉素具有較好的組織滲透性和較低的毒性,同時,其在人體內的藥物濃度持續時間較長,因此,可以通過更少的劑量和更短的療程來達到治療效果。兒童與成人不同,在使用阿奇霉素時應明確何時可用阿奇霉素以及具體的用藥方法、劑量、時間、注意事項等,以保證阿奇霉素治療的安全性、有效性。
什么情況下使用阿奇霉素
阿奇霉素適用于化膿性鏈球菌引起的急性咽炎、急性扁桃體炎;敏感細菌所引起的中耳炎、鼻竇炎、急性支氣管炎、慢性支氣管炎急性發作;肺炎衣原體、流感嗜血桿菌以及肺炎支原體所致的肺炎;沙眼衣原體及非多種耐藥淋病奈瑟菌所致的尿道炎和宮頸炎;敏感菌引起的皮膚軟組織感染。
兒童靜脈用藥使用劑量與療程
根據《兒童靜脈注射阿奇霉素說明書用藥建議指南》,推薦10mg/kg,每日1次,此外,新生兒亦首選口服給藥,如口服不合適可謹慎使用靜脈治療,條件允許時盡快過渡到口服治療。肥胖兒童靜脈注射阿奇霉素時,按體重計算的劑量不應超過成人的劑量,即不應超過每日0.5g。阿奇霉素輸注濃度為1~2mg/ml,給藥時間不應小于1小時。
阿奇霉素有獨特的藥物特征,代謝緩慢需要7~11天才能從體內完全清除;且阿奇霉素還具有突出的抗菌后效應——會很長時間在人體內停留,并發揮作用。簡單理解,當阿奇霉素的血漿藥物濃度降至最低抑菌濃度以下或甚至被人體完全清除后,對病原體的抑制作用依然可以維持3~4天,屬于一個“超長待機”的抗菌藥物。
阿奇霉素在臨床使用過程中可以選擇服3停4或服5停2的治療模式。這樣,既能達到治療效果,又能有效預防其不良反應和耐藥的發生。實際應用時治療方式也不是一成不變的,還是需要根據患兒個體情況,遵醫囑按需服用。
特殊患兒如何用藥
對于患有肝功能障礙和肝功能檢查異常的患兒應謹慎開展阿奇霉素注射治療,如若需要靜脈注射阿奇霉素,應嚴密監視患兒;對于輕度或中度腎功能不全的患兒可予以阿奇霉素靜脈注射治療,但治療重度腎功能不全的兒童時應謹慎;先天性心臟病患兒應謹慎開展阿奇霉素靜脈注射治療,必要時在注射期間可以監測心電圖變化。
阿奇霉素的溶媒選擇
予以患兒靜脈注射阿奇霉素時需要提前將5mL的100mg/ml阿奇霉素溶液加入0.9%生理鹽水或5%葡萄糖溶液中,制備成1.0~2.0mg/ml的阿奇霉素溶液,濃度不得超過2mg/ml,滴注時間不少于60分鐘。需要注意的是,不建議使用10%葡萄糖溶液作為溶媒,是因為10%葡萄糖與5%葡萄糖相比,前者的滲透壓更高,pH值更低,進而更容易讓阿奇霉素不穩定,此外,阿奇霉素含有氨基糖,使其呈弱堿性,因此,若其在酸性條件下更易發生水解,而在堿性條件下可將抗菌效能增加至10倍左右。
不要與這些藥物“混搭”
1.阿奇霉素和紅霉素都屬于大環內酯類抗菌藥物,是同一類藥,不需要重復使用。
2.阿奇霉素屬于抗菌藥物,它不只可以殺滅有害的細菌和病原體,也可以殺滅益生菌。因此,如果與益生菌同時服用,會降低益生菌活菌的數量,大大影響益生菌的治療效果。如須同時用藥,兩者用藥時間至少間隔2小時以上。
出現不良反應,如何應對有方
1.胃腸道反應。作為阿奇霉素注射治療中最常見的不良反應之一,最常見的表現是腹瀉(4%~9%),惡心(4%~7%),腹痛(2%~3%)和嘔吐(1.4%)。胃腸道反應可能與其促進胃動素的內源性釋放,興奮腸道蠕動有關。通常情況下,患兒在剛開始接受注射治療時可能出現較為明顯的胃腸道反應,但如果初時沒有發生,則后續發生胃腸道反應的概率較小。對于存在胃腸道反應的患兒,可通過調整注射速度來緩解。需要格外注意的是,對于出生42天以內的嬰兒,使用后出現伴隨哺乳的嘔吐和應激反應,應警惕嬰兒肥厚性幽門狹窄。但是,大多數情況下這種反應是比較輕微的,可以通過改變吃藥的時間和方式,比如,把藥和食物一起吃,來緩解不適的感覺,幫助患兒堅持完成整個療程。
2.輸注部位疼痛或靜脈炎。合理控制阿奇霉素濃度以及適當縮短輸注時間可以有效預防注射部位疼痛和靜脈炎的發生,而對于已經出現此問題的患兒,且已經無法忍受,可考慮停藥。如發生過敏反應,如皮疹、血管神經性水腫等,應立即停藥,并聯系醫生進行對癥處理。
3.艱難梭菌相關腹瀉。對于持續使用2個月以上阿奇霉素的患兒可能出現輕度腹瀉至致死性結腸炎。基于此,為預防艱難梭菌相關腹瀉的發生,一方面需要控制阿奇霉素的使用,另一方面需要密切觀察患兒的腹瀉情況,如若出現腹瀉需要及時補充水、電解質和蛋白質,其一旦出現艱難梭菌相關腹瀉可在必要時予以患兒手術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