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仲景的小柴胡湯、孫思邈的獨活寄生湯、錢乙的六味地黃丸、吳鞠通的銀翹散……這些耳熟能詳的經典名方源自何處?古代大國醫又是在何種背景下創制它們?千百年間,它們如何流變并融入當下生活?現代醫者又有怎樣的延展利用?
CCTV-9紀錄頻道近期推出9集系列紀錄片《大國醫·千金方》,將9個傳世名方的誕生背景、功能特點及其在當代生活的應用情況逐一呈現,引領觀眾穿梭古今,感受中醫藥文化的源遠流長。
深入淺出
以中醫名方為切口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影視劇紀錄片中心紀錄片項目部副牽頭人,《大國醫·千金方》監制、策劃、總導演劉茜告訴《綜藝報》,中醫藥文化有著獨特的語言和理論體系,但對于今天的人們而言,存在不小的隔膜和神秘感。“中醫治病的過程很難用現代醫學語言解釋清楚,很多患者即便被中醫治愈,也不明所以。正是因為中醫藥文化難以通過紀錄片的形式具象化呈現,所以此前國內的中醫題材紀錄片,基本止步于中藥,主要拍攝、講述中醫本草的采集和炮制,對于中醫治病涉及很少。”
劉茜介紹,主創團隊做了大量準備工作,包括研讀中醫藥文獻、專家調研采訪等,節目方案一輪又一輪修改,其間不斷遇到專業知識瓶頸、方劑摸排遴選等困難。“最大困難還是節目呈現方式。講得淺了,無法傳達中醫藥文化精髓;講得深了,又容易陷入中醫藥理論的博大體系無法自拔,觀眾也會難以理解和接受。”經過反復探索,《大國醫·千金方》最終確定“深入淺出”的創作原則,以及以中醫名方為切口的呈現方式,通過六味地黃丸、小柴胡湯等耳熟能詳的中醫名方,拉近傳統中醫與當下觀眾的距離,融入名方創始者的生平故事和現代科學對名方藥效的解析,以增強節目的趣味性、觀賞性和科學性。“中醫藥文化歷經數千年,至今依然有著旺盛的生命力,足見其治病救人的臨床效力和歷久彌新的文化魅力。把中醫藥文化宣傳好、闡釋好,為發揚光大中醫藥文化貢獻力量,也是我們的創作初衷。”
談及名醫和名方的選擇標準,《大國醫·千金方》總導演、總撰稿亓島表示,首先要耳熟能詳,這樣才會拉近觀眾與中醫藥的距離。在具體呈現時要避免面面俱到,而是以方劑為切口,重點表達中醫藥的醫德醫理。其次要規避商業元素。“比如,我們在介紹清代大醫吳鞠通時,最初選擇的是如今大火的安宮牛黃丸,但為避免商業色彩,產生不必要的盲目推崇,片中方劑最終改為銀翹散。”名醫的選擇要能夠最大化承載歷史細節。“醫者在古代文化中從屬邊緣行業,生平言行記載極為簡略。我們選擇名醫,要根據現存史料,在碎片化文獻中梳理他們的生平故事和嘉德懿行,便于觀眾理解名醫及其背后方劑的故事和價值。”
創新節目樣態
吸引更多年輕觀眾
在剛剛結束的巴黎奧運會上,運動員身上的“神秘印記”,讓中醫拔罐一夜之間火遍全球。中醫推拿、針灸,成為當代年輕人的解壓新方式。《大國醫·千金方》執行總導演金娜表示,其實中醫養生和治未病的先進理念在年輕人中十分流行,不過很多中醫題材節目表現形式過于“古板”,所以難以實現在年輕群體中的廣泛傳播。
為兼顧紀錄片的故事性和中醫藥的科普信息量,吸引更多年輕觀眾,《大國醫·千金方》采用“歷史主講人”以評書形式串講、古代大醫故事“情景再現”、當代臨床醫生診治現實病案“真實記錄”,以及微信對話框等多元節目樣態,多維度展現中醫藥文化傳承與創新、經典方劑創制背景及當代影響。
“我們不想固守傳統,去封閉地講歷史故事,或者一味地講中醫藥專業性知識,而是有機地把兩者結合起來。”亓島認為,所有形式都服務于內容表達,以方劑為主線串聯古今,實現各種形式、元素的平衡,是創作團隊追求的目標。比如,設立說書人作為歷史主講人,可以巧妙串聯、融合不同節目元素。微信對話框則是想努力打破說書人“一言堂”的觀感,以當下常見的表達方式拉近節目與觀眾的距離。每集開篇病例引入目的也很清晰,“無論是大國醫,還是經典方劑,都與當下存在時空隔膜。加之中醫藥知識有較強專業壁壘,會增加觀眾理解難度,我們必須建立大國醫和方劑同人們當下生活的關聯,從而讓觀眾有興趣繼續了解后續節目內容。”
詮釋文化內涵
努力講好中國故事
隨著選題范疇不斷拓展,中國紀錄片表達方式不斷創新,對素材和信息新鮮度的追求更加極致,尤其注重知識和思想價值的傳遞。
劉茜認為,無論何種題材紀錄片,對思想價值的引領,對中國人精神內核的呈現,都應是創作核心。當下,越來越多紀錄片創作者將“煙火氣”作為創作關鍵詞。在她看來,“煙火氣”首先意味著平凡普通、多樣具體的生活,帶給人溫暖、祥和的感覺。但“煙火氣”并非僅針對衣食住行,它也是紀錄片的一種創作風格,即真實面對生活,不刻意拔高,也不忘賦予生活意義,在真實中傳達理想和價值。無論時代如何變遷,真實都是紀錄片創作的底色。“中國紀錄片要想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必須扎根于中華文明沃土,以真實平和的態度于源遠流長的中華文脈中挖掘題材,堅持中國故事、國際表達,中國價值、全球視野的創作理念。”
劉茜表示,《大國醫·千金方》在真實歷史和現實中融入多元創作方式,深入淺出,提高節目故事性、趣味性,讓千古流傳的經典名方更具時代煙火氣,“或是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講好中國故事的一次有意義的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