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重49克的素紗單衣,千年不腐的辛追夫人……“馬王堆漢墓出土文物保存之完好、器物之多樣、制作之精致、內涵之豐富前所未有,至今仍是衡量漢初社會發展的實物標桿”。
時值馬王堆漢墓考古發掘50周年,由中共湖南省委宣傳部指導,湖南廣播影視集團有限公司(湖南廣播電視臺)、山海App、芒果TV、湖南衛視出品,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廳、湖南省文物局聯合出品,湖南博物院特別支持,芒果伯璟、伯璟文化制作的紀錄片《馬王堆·歲月不朽》(以下簡稱《馬王堆》),于8月19日起在湖南衛視、芒果TV雙平臺同步播出。
《馬王堆》以文物與博物館為創作主體,深入湖南博物院取景拍攝,通過跨越古今的空間融合,介紹馬王堆漢墓發掘、保護、研究、展陳的故事。總導演、制作人李東珅表示,《馬王堆》的創作經歷獨一無二,希望能夠通過這部作品,展現馬王堆漢墓考古發掘的重要意義,讓觀眾了解文物與相關工藝的歷史傳承。
以博物館為切口,連接古今
《馬王堆》8期內容劃分為三個主題,前3期內容圍繞馬王堆1、2、3號墓發掘過程,以及墓主身份確定展開;中間3期以文物研究為主,通過面世文物探析漢代貴族的儀軌、衣食住行及精神世界;后2期聚焦湖南博物院建設和展陳,展現博物館成立過程及社會作用。
李東珅介紹,此類紀錄片通常的呈現方式是每期選取一個或幾個主要人物,如發掘的參與者或親友,通過他們的經歷呈現馬王堆發掘過程。但這次創作,他希望嘗試全新形式。
項目開始前,主創團隊面臨重重挑戰。除了文本處理,還要考量如何以參觀者視角看待文物,以更有趣的形式再現文物曾經的使用場景。最終,攝制組決定將湖南博物院作為拍攝主場景,依托館中文物、場景、事件展開敘事,以“繪畫+CG”等形式還原西漢初年的王侯生活,呈現馬王堆漢墓考古發掘工作50年來的研究成果。
節目中,觀眾可以看到熙熙攘攘的參觀人群,游客與專業講解人員的互動,如“古人精致的絲綢服裝要如何清洗”等問答,也讓作品敘事氛圍更加生活化。此外,團隊結合馬王堆出土的大量食譜、餐盤容器及殘余菜品,推想墓主生前生活場景,為厚重歷史增添了幾分煙火氣。作品以這些生活細節連接古今,實現與當代觀眾的情感共振。
科技賦能,讓文物“活”起來
辛追夫人棺槨上美輪美奐的彩繪,在CG特效加持下,勾勒漢代人民對于死亡的想象,對未知世界的憧憬;寫有“君幸食”和“君幸酒”的餐具和酒器,通過影像還原,再現辛追夫人和家族成員暢飲的場景;記錄在竹簡上的一個個菜名,幻化為一道道佳肴,讓觀眾了解西漢美食。紀錄片將紀實拍攝、繪畫與CG特效完美融合,以科技力量放大文物之美,將整個博物館變成一個充滿創意與想象力的大影棚, 讓觀眾以更為立體、沉浸的視角,感受古人的智慧與技藝。博物館成為流動的歷史空間,兩個時代的情感、生活方式、哲思,跨越兩千年時光,交織融合。
李東珅介紹,讓文物“活”起來的方法有很多,如讓《清明上河圖》中的人物動起來的形式就非常有趣。但馬王堆文物與墓葬相關,讓辛追夫人和相關器物動起來,需要考量更多因素。
“文物的活化有兩個維度,一是今人對于文物的研究和理解,二是參觀者對古代場景的想象。” 李東珅表示,在解決創意問題后,主創團隊進行大量嘗試,成就節目中觀眾乘坐扶梯與特效制作的西漢送葬隊伍相向而行等創意場景。
關注新技術,期待AIGC未來應用
細心的觀眾會發現,節目中不少文物旁邊都有二維碼,還有專門的中插提醒觀眾,可以掃碼進入數字文博大平臺“山海”App,了解更多文物細節。“山海”App是湖南廣電推出的數字文博大平臺,集成文物3D鑒賞、社區、AI互動、個性化博物館等功能。目前已有陜西歷史博物館、南昌漢代海昏侯國遺址博物館、湖南博物院、甘肅省博物館、湖南省地質博物館等十多家博物館入駐。李東珅表示,“山海”App是近期文博熱潮下產業發展的新嘗試。
李東珅一直關注視聽新技術。在他看來,只要有利于作品表達,所有技術都可以融入紀錄片創作。“紀錄片的本質是一樣的,不同影像呈現方案、技術手段會帶來不同效果,新技術的融入會為紀錄片創作帶來更多可能。”
談及近期備受關注的AIGC,李東珅表示,“AIGC的出現,對于內容生產甚至更大范圍產業而言,都是一次顛覆性革命。” 但是,該技術目前在場景呈現和影像內容輸出準確度上依然存在很多問題,特別是對于作品朝代的風格把控,很容易出現問題。“這應該是缺乏專門的歷史類素材訓練導致的。”
李東珅認為,AIGC和其他新技術的市場化應用一樣,“可能還需要等待一段時間,等待更加成熟的產品出現,相信這個時間不會太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