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世界充滿諸多不確定性,中國卻明確提出一項遠景目標,那就是‘共同富裕’。這體現了開辟中國式現代化廣闊前景的決心。我真的很好奇,想去看看他們如何實現這一理想。”在紀錄片《共赴山海》中,國際知名媒體人蒂姆·黑格作為探索嘉賓,跨越浙西南的崇山峻嶺,走過杭嘉湖平原的繁華之地,直至舟山群島的碧海之濱,帶領觀眾找尋“共同富裕”的密碼。
《共赴山海》由國家廣播電視總局、中國外文局指導,浙江省委宣傳部、北京市廣播電視局支持,中國外文局解讀中國工作室、阿里巴巴鄉村振興基金、優酷聯合出品,于8月14日起在優酷獨播。節目播出后,迅速登上優酷免費獨播紀錄片熱度榜TOP1,有網友贊其為“塑造立體中國形象的全新國際傳播精品,從中感受跨越山海的力量與美好”。
五組故事勾勒浙江鄉村振興圖景
《共赴山海》聚焦“共同富裕”主題,采用公路片拍攝方式,運用國際化敘事,沿著蒂姆·黑格在浙江多地的探訪實踐之路,以浙江為縮影,生動展現中國在高質量發展中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先行探索和偉大成就。資深紀錄片制作人、節目總導演張偉告訴《綜藝報》,《共赴山海》從策劃到開播歷時近兩年,最初是想借由阿里巴巴打造企業樣板,呈現企業如何在政府支持下,聯合社會公益組織、志愿者、個人、職業院校等,依托科技、商業及公益力量,在推進共同富裕進程中貢獻力量。然而,張偉與團隊扎根項目,經過大量調研,最終決定站在更高視角,向全球觀眾分享“共同富裕”的中國實踐。
團隊整理了長達200頁的調研報告,最終選取5組主題,涉及醫療、環保、社會福利、鄉村振興和互聯網科技等多個議題。首期節目,蒂姆·黑格深入探訪景寧畬族自治縣、開化縣等地,在探索鄉村產業發展和文化傳承的同時,將鏡頭聚焦蓬勃發展的公益事業。后續節目中,蒂姆帶領觀眾走進杭州市余杭區青山村,探尋老舊村莊如何換“新顏”,轉變為融合藝術與環保理念的新農村典范。在舟山白沙島,節目揭秘當地如何應對人口老齡化,借助現代科技手段,讓海島老人“老有所醫、老有所養”。
張偉表示,選擇這些跨文化視角和普適性議題,不僅是為了多維度呈現“共同富裕”的發展進程,也是為了建立全人類共通的情感鏈接,希望進一步增進不同國別、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尊重,引發全球文化交流互鑒。
第三方視角客觀呈現“共同富裕”
不同于其他同題材紀錄片,《共赴山海》是邀請外籍嘉賓作為探訪主體,構建外部觀察者國際化視角。
張偉表示,《共赴山海》在創作之初就確定要做國際傳播,外籍嘉賓的引入,不僅能向中外觀眾提供全新的、多維度的觀察視角,還能讓作品跳出“自我陳述”的傳統形式,以相對客觀、中立的態度,審視和記錄中國對實現“共同富裕”的探索。蒂姆·黑格是英國知名影視制作人,曾多次來華制作紀實節目,對中國文化和中國發展有著切身體驗和獨到見解。
在探訪過程中,蒂姆·黑格一路自西向東探訪浙江鄉村,真實記錄浙江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的實踐。張偉介紹,由于文化背景差異,蒂姆·黑格在錄制過程中與創作團隊有過深入討論,“雖然文化、視角不同,但大家理念一致。蒂姆·黑格對‘共同富裕’的概念有很多好奇,也有著自己的理解和想象。這次,他帶著自己的思考與中國鄉村居民對話,通過實地探訪,讓想象落地,他的很多觀念也隨著探訪的推進發生改變。”與此同時,《共赴山海》借助蒂姆·黑格的第三方視角,鏈接中外觀眾,讓“共同富裕”的宏大敘事變得親切可感,展現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形象。
以小見大 以人為本
《共赴山海》每集時長25分鐘左右,敘事風格輕快明亮,力求實現精練與生動的平衡。例如,蒂姆·黑格對景寧畬族自治縣的探訪,由參與一場畬族婚俗表演開始。他因在體驗過程中數次與彩帶結緣,由此踏上尋找彩帶手藝人的旅程。紀錄片繼而從現代制造與古老技藝結合,讓傳統技藝煥發新生切入,引出海歸創業者林瑩瑩以產業融合新模式推廣彩帶非遺的故事。作品短短十分鐘便完成了彩帶非遺傳承、轉化和新生的生動敘事。
張偉表示,《共赴山海》創作過程中的最大挑戰,莫過于如何兼顧有限的內容時長與宏闊的敘事主題。節目組的“破題之法”是“以人為本”,即從個體視角出發,以小見大、見微知著地反映社會發展。“不管什么議題、什么拍攝方式,最終關注點都是普通人。”《共赴山海》走近現實生活中的普通人,力求精準捕捉時代變遷和鄉村發展的細微之處,向世界闡釋“共同富裕”的真正含義,讓更多人了解在中國式現代化發展道路上,我國扎實推進“共同富裕”的實踐與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