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本研究聚焦于“城市雙修”理念下的老舊小區公共空間適老化景觀設計問題,以江西省樟樹市紫荊花園為例,探討如何通過“城市雙修”來改善老舊小區居民的生活質量。“城市雙修”中的雙修是指生態修復和城市修補,改變早期粗放式發展的城市風貌,推動內在需求發展。研究通過實地調查和分析,發現該小區存在景觀退化、交通不便、生活設施老化等問題。針對這些提出了包括重塑景觀、改善交通等適老化設計策略,不僅為江西省樟樹市紫荊花園提供了具體的適老化設計策略,也為其他城市在實施“城市雙修”過程中如何更好地考慮老年人群體提供了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城市雙修;老舊小區;公共空間;適老化;景觀設計
1 前言
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問題的加劇,老舊小區適老化問題也日益凸顯。自2017年起,中國全面推進“城市雙修”工作,旨在通過生態修復和城市修補改善城市環境,提升城市功能和景觀風貌。2023年5月,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發布關于加強生態修復城市修補工作的指導意見》中明確了開展城市雙修的基本原則、目標和要求,城市雙修并非只是對于周圍環境的修復,它還包括了城市文化內涵等軟修復。開展城市雙修是治理“城市病”、改善人居環境的重要行動[1]。將理念融入老舊小區適老化景觀設計之中,走進老年人的生活之中,給生活帶來便利。
2“城市雙修”理念下老舊小區公共空間適老化景觀設計原則
2.1生態修復與環境優化原則
老舊小區的形成以及處在同個地域的人們的生活方式與其所處的生態環境息息相關。設施與周圍環境的協調性可以體現城市文化底蘊內涵,將文化通過以小見大的形式展現,有利于城市文化精神的傳承[2]。為結合“城市雙修”理念,老舊小區適老化景觀改造應以當地特色生態環境為基礎,著重點在于空間與生態之間的相互調節,在此基礎上進行生態修復和環境優化,以提升老舊住區的生態環境和空間場所活力。
2.2文脈傳承與精神修補原則
目前,老舊小區公共空間存在公共空間現狀破敗、功能不足、存在安全隱患、精神文化缺位、鄰里社會結構退化等問題[3]。老舊小區適老化景觀改造不僅是物理空間層面的更新,更重要的是要關注文脈的傳承和精神的修補。判斷這些文脈所蘊含的價值并加以保護傳承,使其成為城市中獨特一隅,使居民能在快速發展的社會中擁有認同感和歸屬感。這樣既滿足了現在人的生活需求,又讓場所記憶和獨有的文化等精神一直延續。
2.3功能提升與安全保障原則
老舊小區適老化景觀設計應重點提升各空間功能品質,改善空間功能,提升安全系數。這些更新旨在疏通原有的道路結構,整合新的空間場所;在地形方面上,保留原有地形,營造多樣化的社交環境,形成便利的交通、清晰的空間布局和層次豐富的景觀體系[4]。
2.4自我價值與人文關懷原則
設計需要充分考慮老年人的生理及心理需求、行為特點、生活習慣以及從老舊小區活動的公共空間入手,通過調研和問卷等方式,科學分析老年人對空間的使用情況,總結其特點和存在問題并找到解決措施,使得景觀設計真正做到以人為本[5]。與此同時,還需鼓勵老年人積極參與小區活動,以獲得自我滿足感。
3“城市雙修”背景下樟樹市紫荊花園概況
3.1項目背景
紫荊花園位于江西省樟樹市淦陽街道藥都路63號,靠近鹿江路、府橋路和四特大道。轄區面積約為0.3平方公里,共有樓房三十余棟,居民約906戶。小區周邊生活便利,街巷相連,交通便捷,自帶小型河道公園。附近基礎設施完全,臨近樟樹市實驗小學、清江醫院以及數個小型公園。但小區內部由于建成年代略久,在適老化景觀設計方面成效較弱,老年群體感受不佳。
3.2紫荊花園公共空間適老化景觀設計問題識別
隨著時間的推移,城市老舊住區的公共空間逐漸面臨著一系列問題:
3.2.1環境陳舊,配套落后
二十年前建造的老舊小區在景觀設計方面已經過時,植物層次混亂,土地荒廢,公共綠地私有率高,有效的綠化、植物配比等方面沒有得到及時更新,配套設施陳舊落后,甚至部分存在安全隱患。紫荊花園內的小花園中的部分設施閑置,原有的水池變干涸,原本供人休閑的涼亭也已廢棄,晨練器械部分損壞,安全有待保障。
3.2.2空間單一,利用率低
老舊小區氛圍親切,在此生活的大部分老年人為原單位退休職工,是該小區的養老特色優勢。但小區空間單調,公共空間面積小而雜亂,例如本就活動空間有限的場地可能還會被占用,空間私占有率高。這種狀況之下,即便老年人樂意參加戶外社交,也會因為場地問題而感到困擾。
3.2.3交通擁堵,人車擁擠
近二十年,城市化進程迅速,交通需求超過了道路的通行能力,老舊小區內部道路交通秩序混亂,停車位缺乏且擁擠,車輛亂停,未能實現人車分流。各種交通方式相互干擾,給小區住民帶來不便,危險性數高。
3.2.4文娛不足,認同缺失
該小區活動場所有限,不吸引老年人參與。參與是積極老齡化的核心要義之一,積極參與社會和社區活動使得老年群體多承擔了一份責任,可以提升老年群體的自我認同感[6]。
綜上所述,以上問題是該老舊小區公共空間普遍存在的問題。這些問題凸顯了紫荊花園小區公共空間及其景觀設計改善的緊迫性。
3.3社區老年群體戶外活動特征分析
3.3.1老年群體戶外活動的行為特征
根據小區實地調研記錄以及統計分析,該小區中居民的整體活動質量適中。老年人戶外活動分為個人活動和團體活動,個人活動包括晨間散步、健身,小公園漫步,帶孩子等。團體活動包括小區內聊天、健身、打撲克或者麻將、跳廣場舞等。根據問卷整理得知:個人活動中的散步、社區公園漫步和團體活動中的健身、打麻將占比較高,鄰里總體關系融洽。
3.3.2老年群體戶外活動的時間特征
老年人的戶外活動時間呈現一定的規律??傮w來看,主要的外出活動的第一個時間段為6:00——8:00,第二個時間段為9:30—11:30,第三個時間段為14:30—17:00。通過分析老年人一天外出活動的時間可以得知:老年人在第一個時間段進行的戶外活動多為小區內器械鍛煉和小區內公園漫步,在第二個時間段的戶外活動多為照看小孩或者是外出采購。在第三個時間段的戶外活動多為室內活動,以打撲克、下棋等益智類運動為主。
3.3.3老年群體戶外活動的空間特征
該小區由于其地理位置,所在處周圍設施較全,且各個小區直接相鄰緊密,人口密度較大,因此老年人外出空間選擇多。該社區老年人戶外活動空間為:樓棟之間空地處、轉角空間、一樓住戶前院、小區內小花園、公共活動中心、柴草間棋牌室等。通過研究老年人的戶外活動路徑選擇特征,深入了解他們在日常生活中的行為和空間偏好,有助于小區規劃者更有效地規劃和布局室外活動空間,以滿足老年人的需求并提升其生活質量。
3.4紫荊花園公共空間適老化景觀設計策略
為解決紫荊花園內公共空間存在的部分不合理設計和不適老問題,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適老化景觀設計:
3.4.1生態景觀更新
紫荊花園建成年代久遠,整個小區的公共空間景觀綠化顯得陳舊且缺乏統一的風格,需要進行更新和改造。對此進行小區生態環境評估,了解原有生態環境和植物配比,適當增加綠化面積,提高小區生態環境質量。建立生態水系,如人工湖,增加小區自然景觀和生態價值;種植水生植物,吸引鳥類和昆蟲,增添生物多樣性,有效整合自然元素以促進生態平衡。
根據氣候搭配植物,選取具有耐熱性、耐旱性、觀賞性以及低維護性的植物,鋪設在小區公園等開闊場地,提供生態自然的場所并且增加花卉觀賞效果。生態景觀更新后能使得老年人的觀感提升,有利于身心健康。
3.4.2閑置景觀修復
小區內的中心花園由于年久失修,大部分都已閑置或者荒廢。設計中需要考慮老年人的需求和小區的實際情況,首先將中心花園重新功能分區。其次,對原有的建筑保持不變,做微小改動,例如涼亭可以進行外觀上的翻新,運用環保材料。在健身器材方面,可以選用安全性高的器材。從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角度出發,考慮多種人群,融入無障礙設計原則,引入急救系統等,以滿足老年人群的生活及出行需求。最后,建立景觀修復后的長期管理機制,定期維護和保養,確保景觀設施的有效運行和延長使用壽命。
3.4.3微小空間再生
紫荊花園內的小空地雜且多,一般都在樓棟之間但又不是通行的必經之路,或者作為連接住區與外部街道空間的小區門口空地,附近的老年人會在下午的時候搬著小板凳聊天。因此,應增設符合人體工程學的休息座椅,供其乘涼、休息、交流;增強道路照明,保證夜間出行;增加便捷可用的道路,例如盲道和便于推車的坡道,有利于拄拐、乘坐輪椅及行動不便的老年人的出行。部分老人占用公共道路用作私人,對其他居民造成了困擾。此行為不僅壓縮了原本就有限的活動空間,而且降低了其他老年人戶外出行及活動的頻率。對此,規整小區內公共空間,進行新的空間功能定義,使其發揮最大用處。
3.4.4交通組織優化
交通改善需從在現有范圍內最優的角度出發,考慮小區的現有結構、實際需求和人流特征等要素,進行交通組織的優化。該小區早期規劃道路寬度不夠,導致多數道路無法做到人車分流,可以采用“人行居中、車行兩邊”、“人車同向、進出分離”的模式來進行合理優化。此外,可設置連續人行步道,增添休息座椅和綠植,完善小區標識牌以此來提升小區活力感;針對老年人的視力觀感下降,道路鋪裝可采用色彩鮮艷和防滑的材料防止老人滑倒;完善步道照明系統,經常進行修補和維護,保證夜間出行的安全性;增加無障礙設施,保證各類人群社區內交通無困難。(見圖1)
3.4.5認同精神修補
老舊小區通常承載著一個時代的歷史和集體記憶,居民的認同精神在小區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修補老舊社區的認同精神需要考慮多方面,例如社區歷史文化、居民參與程度等。在改造的過程中要保留和弘揚其社區文化特色,挖掘歷史文脈,提煉特有的文化要素,新舊設計交匯和創新,以此喚醒居民的場所記憶。
4結論
本文以樟樹市紫荊花園小區為例,分析了紫荊花園的周邊環境以及內部空間問題,并提出了相應的解決策略。通過生態修復和精神修補的方法進行老舊小區的適老化景觀設計。在更新的過程中,設計師需將新理念與舊風貌相結合,將小區景觀體系、交通體系、活動空間等方面靈活地改造,改善人居環境質量,提升生活幸福感。
參考文獻
[1]住房和城鄉建設部 . 關于加強生態修復城市修補工作的指導意見 [R],2017.
[2]丁凡倬, 王渤森, 張繼曉.環境可供性理論下的老舊街區公共設施可持續設計研究[J]. 家具與室內裝飾,2021(10):97-101.
[3]李昕穎,冷依婧,孔奕丹.集體記憶背景下老舊社區公共空間活力營造[J].居舍,2023(21):129-132.
[4]雷體洪,王宇,馬亞莉.老舊小區有機更新模式與實施策略探討——以屈家灣小區為例 [J]. 華中建筑,2018(5):68-71.
[5]周子程.既有老舊社區景觀的可持續改造及思考[J].門窗,2017(12):54.
[6]李巖.積極老齡化背景下老舊小區適老化改造策略研究[D].北方工業大學,2024.
基金項目:湖南省社科成果評審委員會課題:湖南省老舊社區更新中公共空間適老化設計研究(編號:XSP24YBZ137)
作者簡介:盧運欣(2000.8—),女,漢族,江西樟樹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空間設計。
通訊作者:歐操(1982.2—),男,漢族,湖南長沙人,博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鄉村景觀設計,城市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