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玉聽了《醉打山門》之后,大有啟發,到最后他說,我也是“赤條條來去無牽掛”。黛玉聽了《牡丹亭》的“則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聽得黛玉驚心動魄。我們都知道《牡丹亭》的故事,杜麗娘為情而死,為情而生,到了那個地步,情簡直是一種形而上的、隱喻式的力量,所以它比西廂又高了一層,變成愛情神話了。《牡丹亭》上承西廂,下啟紅樓。《西廂記》當然對于湯顯祖有很大的影響,下面更是啟動了《紅樓夢》。曹雪芹好幾個地方都引用《牡丹亭》里的曲及回目,元妃點戲也點了《牡丹亭》。湯顯祖對于情的解釋與設計影響了曹雪芹,《紅樓夢》更往前走了一步,對情的解釋更廣、更寬、更博。
黛玉聽曲,她是特別有慧根的人,一聽,心中有所感。她一直能感受到自己命運的。她是絳珠仙草到這個世界上來還淚的,這一點她冥冥中似乎感覺到了。她的感悟,到二十七回,她重要的一篇自挽詩出來了,那就是《葬花詞》。她從花感悟到生命的局限,所以她要葬花,她又聽到這段【皂羅袍】:“原來姹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本來一片姹紫嫣紅,杜麗娘一進去的時候,只看到斷井頹垣。可能在這所有人物里面,林黛玉跟杜麗娘這女孩子最相近了。
第一,兩個人都很年輕;第二,對愛情的追求非常執著,甚至可以死。林黛玉焚稿斷癡情,為了這個情,最后把自己燒掉。杜麗娘也是為情而死。不是元妃點了四出戲嗎?中間有《離魂》,就是暗伏黛玉之死。林黛玉跟杜麗娘最相近的,就是對于時光、青春、生命流逝的敏感,杜麗娘年方二八,已經感受到這個威脅,感受到自己芳華虛度,所以才有春末游園的感慨。這也就是我們中國抒情詩的一個大傳統,傷春悲秋。從一開始到現在,不用說唐詩宋詞,就是到了明朝的傳奇,這個大傳統一直持續,尤其在《牡丹亭》里面,又往前推了一步。
《驚夢》的折子,它有許多曲牌連起來,《尋夢》那一折,更是有十七個曲牌連起來,講的就是傷春悲秋,一步一步,寫得好極了,寫得美極了!把宋詞又往前推了一步。大家有空可以去看看《尋夢》那幾折,鶯聲燕語落花紛飛。在《驚夢》的時候,女主角的夢中情人柳夢梅出來了,一開頭就唱“則為你如花美眷”,像你那么美的一個人,很可惜啊,“似水流年”。我想黛玉聽了這一句非常警覺,無論多么美的如花美眷,抵不住似水流年,再好的鮮花也挨不過秋冬。黛玉一聽“心動神搖”,刺激到這個地步。最后講荼靡花,“開到荼靡花事了”,春天已經沒有了,最后的收尾是惜春、傷春,歡樂底下一種暗暗的哀傷。
我想,黛玉聽的這個曲子,乾隆時代是這個調調,現在還是這個調調,不要小看這個曲子,我十歲的時候就是聽的這個。那時在上海看梅蘭芳跟俞振飛演的《牡丹亭》,演的就是《游園》中【皂羅袍】這一段,十歲的孩子聽進去了,我大概沒有心動神搖,但也深深印在腦子里了。幾十年后我就制作了青春版《牡丹亭》。
《葬花詞》不光是黛玉的自挽詩,也是挽一切美好短暫的東西,挽那些落花,也代表對所有短暫繁華的一種哀悼,對文明高峰將漸漸走下坡的哀悼。傷春悲秋的抒情詩傳統,到了這個時候,可能是個頂點,再往后,可能找不出一首這樣的詩。從湯顯祖的《牡丹亭》“原來姹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那個系列下來,到了《葬花詞》,又翻起一個高峰,這是抒情詩的傳統特別動人的一章,因為它又涉及了黛玉的一生,有一出戲劇在里頭,所以我們念起來,感受特別深刻。
黛玉常常會有感身世孤零,這個時候她就作詩,借著詩來敘述自己的內心世界。從《葬花吟》、菊花詩,秋夜寫的感懷詩,一直一直過來,每一個階段都指向她最后的悲劇,指向她的死亡。
第三十四回,寶玉挨打了以后,黛玉跟他的感情又深了一層,之前,兩個人已經交心了,此刻更進一層,等于有了信物。
這里林黛玉體貼出手帕子的意思來,不覺神魂馳蕩:寶玉這番苦心,能領會我這番苦意,又令我可喜;我這番苦意,不知將來如何,又令我可悲;又來了悲喜交集!忽然好好的送兩塊舊帕子來,若不是領我深意,單看了這帕子,又令我可笑;再想令人私相傳遞與我,又可懼;我自己每每好哭,想來也無味,又令我可愧。如此左思右想,一時五內沸然炙起。黛玉由不得馀意綿纏,令掌燈,也想不起嫌疑避諱等事,便向案上研墨蘸筆,便向那兩塊舊帕上走筆。寶玉給了她這個手帕,她在上面寫了她自己的生命。
一本杰出的小說,一定有幾場非常有力量,可能是作者處心積慮安排、剪裁的。其實從黛玉葬花開始,就一直在鋪排她最后的結局,后四十回寫黛玉之死,的確是前面的設計,在這里實現了,發揮了它的力量。黛玉之死,一步一步安排很多征兆,大家記得中秋夜她在聯詩的時候嗎?最后一句是“冷月葬詩魂”,點出了最后焚燒詩魂的結局。晴雯死了,寶玉寫了《芙蓉誄》祭悼,無意間對她講一句:“茜紗窗下,我本無緣。黃土壟中,卿何薄命。”注意,茜紗窗是黛玉住的瀟湘館的紗窗,祭晴雯變成了祭黛玉。到了聞秋聲撫琴的時候,“嘣”的那個君弦斷掉了,弦斷人亡。這一連串下來,都在準備這一場,如果這一場接不上前面的鋪陳,那就失敗了,整部書就要大打折扣。
焚稿斷癡情,我講了那個手帕有用處,那么早的時候出現了,中間大家還記得嗎?“感秋聲撫琴悲往事”那一回,她在翻舊東西的時候,又看到這兩塊手帕,很感觸他們小時候那種很親近的感情,掉下淚來。那等于又提醒讀者一下,這兩塊手帕的存在。這個時候發揮最大的力量了。
這就是好小說,黛玉要表現她自己的那種決絕,怎么表現呢?哭喊不出來,吐血也沒用了,這個時候就是焚稿,用火燒詩稿,也就是焚她自己,自殘,自焚,自己燒掉,一點不留,“我的情在這世界上通通不留”,這個時候你會覺得,黛玉不再是那么柔弱,這樣一個弱柳扶風的女孩子,她要維持她的尊嚴。她的愛情被這些人這樣子捉弄,愛情對她來說是神圣的,是唯一的,是勝過生命的東西。她的愛情被踐踏,賈母、王夫人不了解她、唬弄她,怎么寶玉也不出來為她辯護、說話?這世上再沒有人了解她這份情了,要把它燒掉、焚掉,她是決絕的,突然間你會感覺這個人物變大了,她的層次豐富了,不再光是柔弱無助,她掌握自己的命運了。自己焚掉稿,自己了掉這段情,黛玉的個性在這個地方一轉,寫得好!而且是用那兩塊手帕發揮作用。
選自《白先勇典藏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