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中銘(知名獨立財經撰稿人):日前,證監會發布《證監會系統離職人員入股擬上市企業監管規定(試行)》,也引起市場的高度關注。不當入股在資本市場中并不罕見,因此,出于維護市場公平的角度考慮,監管部門清理不當入股不能僅局限于證監系統的離職人員。對于所有的不當入股,都有清理的必要。
個人以為,基于“申報即擔責”的原則,須建立證監離職人員不當入股企業“黑名單”機制。對于在審企業隱瞞不報或意圖蒙混過關的,一經查出,有必要將相關企業納入IPO“黑名單”中,并在三年內不受理其IPO申請。如此,才能讓擬IPO企業主動與證監系統離職人員不當入股隔離。
其實,市場上還存在其他類型的“不當入股”行為。比如投資機構的突擊入股、公職人員利用權力或影響力的不當入股,以及其他股東的不當入股等,都應該在清理之列。不當入股當然是為了利益而來。斬斷其中的利益鏈條,是拒“不當入股”于資本市場大門之外的最佳方式。在這一過程中,既需要進一步強化擬IPO企業的信息披露質量與披露水平,也需要對于個中的違法違規行為進行嚴懲。http://weibo.com/caozhongming
皮海洲(獨立財經撰稿人):新股超募是A股市場的一大毒瘤。它不僅造成股市資源的浪費,而且也增加了股票的投資風險。尤其是在市場低迷的情況下,新股超募還加劇了股市的失血,動搖著投資者對市場的信心。個人以為,不論超募資金是多是少,甚至也包括之前一些上市公司在發股時所產生的超募資金,都應納入到統一監管的范疇,規范運作。第一步,由發行人開設獨立的超募資金賬戶,將超募資金存入超募資金賬戶且予以凍結,具體如何使用,何時才能運用,等待監管部門專項通知。第二步,監管部門應盡快在投資者保護基金名下設立投資者賠償基金,用于賠償投資者損失。投資者賠償基金來源,一部分來自于國家財政部門的撥款,一部分來自于證券市場本身。
由于超募資金最終統一劃撥給了投資者賠償基金,所以對于發行人來說,超募資金就不是發行人的利益,也只是為投資者賠償基金作了嫁衣,如此一來,發行人也就不能“多吃多占”了,因此也就失去了追求超募資金的沖動,同時也失去了追求“三高”發行的沖動,新股超募現象會因此大幅減少,新股發行也有望因此而回歸理性。http://weibo.com/phz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