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職場,確實會面臨各種挑戰,既要保證工作效率、產出,又要掌握職場生存規則,有些道理領導不教,但咱們早懂就早避免麻煩。
人生的很多難題,其實都是人際關系問題。人與人之間產生關系,主要靠的就是溝通和對話。在單位,最忌口無遮攔,萬一說錯話,毀掉的不僅是關系,還有可能是機會。
開頭提到的新人,以為有一說一,就能以真誠取勝。殊不知,有些話進到別人的耳朵里,會是另一個版本。
跟她同部門的另一位同事,總能捕捉到別人的閃光點,給予對方滿滿的情緒價值——“姐,你今天帶的飯好香呀”“這雙鞋子特別配你”“我好喜歡你的排版”……
話都是真心話,有意去標記那些正向的、美好的,忽略自己看不懂的、不欣賞的,再去表達,不要隨隨便便給別人添堵。
熱播劇《玫瑰的故事》中有一幕。
一位員工在工作上遇到困難,驚慌失措地問領導:“該怎么辦?”

簡單一句話,把領導氣到炸毛:“怎么辦?你問我嗎?我花錢請你來,是來問我問題的嗎?去找解決方法懂嗎?”
看,這就是領導的立場。
工作難題天天有,招員工就是找人解決處理,而不是招問題的搬運工。一味逃避問題,試圖把難題推給領導處理,只會給領導和同事造成困擾,甚至給公司造成損失。
能在單位憑實力越混越好的員工,從來都是善于主動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人,而不是“甩鍋大師”。
想要有不可被取代的地位和價值,要么把自己的想法提出來,讓領導做選擇,要么找解決問題的方法,讓自己在同行競爭中穩步向上。
一位資深HR曾一針見血地指出,公司不是學校,沒有人有義務容忍員工一而再再而三地犯錯。
他有個同事,在一次和客戶溝通時,因為粗心把數據搞錯了,結果導致公司蒙受經濟和聲譽的雙重損失。
當時領導知道情況后,沒發火,只是說讓他想辦法彌補過失。
就在大家都以為這事就這么過去了,這個同事也覺得自己福大命大時,一紙調令下來,同事被調去了后勤部,遠離了核心崗位。
也許有人會覺得職場無情,但現實就是這樣。不是老板或上司苛刻、難伺候,更不是故意跟你過不去,而是你做錯事,造成損失,說再多也無濟于事,那就把你調走,免得再出什么紕漏和差錯。
所以,不管在什么單位工作,不斷提升自己,精進技能,才是獲得晉升的前提條件。
之前朋友單位的一些同事喜歡嚼舌根,整天說工資待遇不好,老板脾氣很臭。
時間一久,朋友也被同化了,滿滿的負能量,覺得單位哪哪都不好,也跟著同事一起發牢騷。結果單位效益不好,有裁員的風險。
朋友打著如意算盤,心想被裁掉也好,正好拿著賠償金找下家,可那些天天喊著工作沒意思的同事,態度突然來了個180度大轉變,說自己跟公司已經有感情了,還整天拍領導馬屁。
看到這些場景,朋友算是看清了,原來有的人說喪氣話,只是為了過嘴癮,真發生什么事,大氣都不敢出一口。
職場里魚龍混雜,什么人都有,不要傻傻聽信別人嘴里那些負能量的話。大家聚在一起,是來打拼事業、發揮自己的價值的,不是來開“吐槽大會”的。那些整天抱怨的同事,格局就那么點,遠離他們,留得耳根清凈,才能走好自己的路。
資深職場人分享經驗,說:“職場不是一個人的戰場,別想著單槍匹馬能闖出一片天。”
有人自視過高,覺得靠自己就能解決所有工作難題,論單項實力,沒有人比自己厲害。結果到了團隊合作環節,卻發現,自己根本使不出全力,甚至陷入“1+1<2”的困境。
都說職場是團隊作業,沒有誰能真正一人行事,都需要聯合他人一起,才能有效產出。有些想法、點子,是在團體討論中相互碰撞產生化學反應,才被某個人當即提出的。一枝獨秀固然很耀眼,但職場講究的是百花齊放、互幫互助,進而一起放大勢能。
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到了真實的職場環境,很多東西課堂上沒教,領導也不講,但一定要想辦法自學。如果僅憑肚子里那一丁點墨水,很難滿足現實環境對自己的要求和挑戰。
看看現在的AI技術,前有強大無比的Chat GPT,后有讓人大呼震驚的Sora,如果不具備學習力,恐怕用不了幾年,就被層出不窮的新技術、新人踢出局了。
一位知名演講家說:“終身學習,是唯一能夠對抗不在三十歲‘死去’的方法。”
未來的職場道路走向哪里,能走多遠,不是看你手里拿著的學歷證書和畢業證書,而是看你會用什么方式繼續迭代和提升自己。在別人躺平的時候,抓緊學習,并堅持下去,才有可能彎道超車,拉開差距。
看過一個故事。
有個初入職場的女孩,性格溫順,平易近人,唯一的缺點就是太老好人了。同事讓她干什么,她就干,拿快遞、訂外賣,就連去哪里聚餐、團建,都是她加班熬夜做計劃。朋友勸她別這么傻,不是自己分內的事要學會拒絕,可她覺得多付出別人就會念她的好。
事實上,同事看她從不拒絕,提的要求越來越多,占她便宜的次數也越來越多。她墊付的錢,同事不還;她額外幫的忙,同事不但不念情,還嫌她做得不好。就這樣,業務上她被一點點邊緣化,成了所謂的“后勤保障組”。
在單位,過分與人為善,樂于助人,反倒得不到半分肯定,費力不討好。是自己的,勤勤懇懇做;不是自己的,要懂得拒絕和抽身。把精力放在對自己有幫助、有提升的事情上,才能樂得其所,收獲更健康、自在的工作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