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本文以明末時期青花山水瓷繪為研究對象,探討其藝術特色及發展演變歷程,主要概述明末時期青花山水畫的研究現狀,分析相關學者的著作成果,闡述明末時期青花山水畫的風格特點及演變軌跡,突出其在構圖、筆墨、色彩等方面的變革。通過分析明末時期青花山水畫興起的社會文化背景,梳理明末時期青花山水瓷繪的發展脈絡,為進一步研究明代瓷繪藝術提供新的視角。
關鍵詞明代社會;青花瓷;陶瓷繪畫;工藝美術史
陶瓷繪畫作為中國傳統工藝美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發展歷程與中國繪畫藝術的演變密切相關。自唐代長沙窯開始,山水便成為陶瓷繪畫的題材之一,并在宋元時期得到了進一步地發展與成熟。到了明代,尤其是明末時期青花山水瓷繪呈現出嶄新的面貌,不僅在技藝表現上有了突破性的進展,而且在內容選擇和審美取向上也發生了一定的轉變,這一時期的青花山水瓷繪不僅僅是一種裝飾性的藝術,更是中國傳統文人精神的重要表達形式。
1明末時期青花山水畫的研究現狀
目前學界對明末時期青花山水畫已經進行了較為深入地研究,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例如:孔六慶教授在其著作《中國陶瓷繪畫藝術史》中對各時期的瓷繪藝術發展進行了全面闡述,指出青花山水紋飾興起的時間比人物紋飾要晚,直到明末時期才大規模出現,他認為這種青花山水畫與同時期的文人繪畫存在著密切淵源,董其昌、“四王”(王時敏、王鑒、王翚和王原祁)等大家的影響不可忽視;楊波在《明末景德鎮民間青花山水審美研究》中指出:“盡管當時社會動蕩,但民窯青花卻呈現出質樸純真、率意灑脫的風格,體現了時代審美價值取向的轉變”;劉光甫從構圖、筆墨等方面對明代不同時期的青花山水畫進行了詳盡描述,較為系統地梳理了其發展脈絡。總的來說,學界的研究已從不同角度全面把握了明末青花山水畫的發展特點及其形成原因,為進一步對這一時期瓷繪藝術的深化認知奠定了重要基礎,但仍需要進一步挖掘其內在文化內涵,深入理解其發展規律。
2明末時期青花山水畫的風格演變
明代萬歷年間,青花山水畫呈現出一系列富有特色的風格特點,在繪畫題材和構圖上此時期的青花山水畫已經開始出現革新傾向,尤其在萬歷晚期畫面不再局限于簡單的山水紋樣,而是體現出更豐富的內容,山水有意境、人物有故事、花鳥有神態,體現了明代文人畫風的影響,整幅山水圖也開始獨立成形,不再僅僅是零散的紋樣點綴,例如青花作品《萬歷青花山水紋碗》(見圖1),這個碗體現了明代萬歷時期景德鎮瓷器生產的較高水平,這個青花碗的造型規整,碗口邊緣略微外撇,碗身漸向底部收緊,呈現出優雅的弧線,碗底部相對較小,形成穩固的支撐,此碗的外壁裝飾著精細的山水畫,畫面上有亭臺樓閣、樹木、山巒和水波等元素,表現了豐富的景致與細節,展現出這一時期陶瓷山水畫風格的特點。此外,此碗碗心也設計有山水畫,與外側圖案相呼應,加強了整體的美感與和諧,在繪畫技法上也能看出幾分文人畫的審美取向。這一時期的青花山水畫呈現出樸拙、生動的繪畫風格,充滿了生機,但與同時期的紙本山水畫相比,其在構圖和筆法上還存在著一些問題,青花山水畫上山石的描繪普遍缺乏皴法,立體感較弱,山石多采用塊狀分割的形式排列,缺乏透視關系,僅憑山石的大小關系營造出視覺上的遠近感,同時配景也較為單一和符號化。
明代崇禎年間,青花山水畫呈現出一些新的風格特點,既有前朝遺風,又有較大的革新,在畫面構成上保留了一些萬歷天啟年間的特點,山石的描繪仍然缺乏皴法,多用點狀表示植被,未能塑造明顯的陰陽關系,筆法也維持勾勒填涂的風格,缺乏層次感,有時還會超出山石的邊界,這些特點與前朝青花山水畫相通,但同時也呈現出一些全新的變化,這一時期景德鎮的青花瓷器以民窯為主,在外銷和國內需求大增的背景下,民窯的生產水平和工藝水準均有了很大的進步,這使得崇禎時期的青花山水畫呈現出更加精致、細膩的特點,擺脫了前朝隨意灑脫的風格。崇禎時期的青花山水紋飾在題材和構圖上也發生了較大革新,山水紋樣不再局限于傳統的碗、盤等器具,開始出現在各種器型之上,如青花作品《崇禎青花山水圖蕉葉紋花觚》(見圖2),這大大豐富了青花山水畫的畫面構成。此外,崇禎時期青花山水畫在技法上也有了突破性進展,隨著青花料的提純,分水技法開始應用于山石的描繪,使之呈現出更清晰的層次感,一改前朝山石全無立體感的狀況,這種創新為清初時期青花山水畫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3明末時期青花山水畫興起的文化成因
明末時期青花山水畫興起的文化因素可以從多方面進行考察。首先從政治和社會背景來看,明代晚期政局動蕩不安,自嘉靖萬歷以后朝廷腐敗、宦官橫行、黨爭不斷,文人士大夫不得不遠離仕途,或托病不仕或辭官避世,這種嚴重的人才流失嚴重影響了朝廷的正常運轉,導致官員嚴重缺乏,國家機器幾近癱瘓。在此背景下,許多文人士大夫選擇了避世歸隱,他們認為山水可以凈化心靈、調養身心,故熱衷于山水游歷,這種對于山水文化的熱衷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們內心對于安寧歸隱的渴望,因此在這種動蕩的社會環境中山水文化所蘊含的逸世遠離、心靈寄托的內在意義不僅成為文人士大夫的精神寄托,也為當時青花山水畫的興起創造了適宜的文化土壤。其次從藝術發展的角度來看,晚明時期的政局變遷重塑了傳統山水繪畫的地位,古代山水繪畫的發展往往伴隨著政局動蕩而興盛,此時的不穩定性為青花山水瓷繪的發展提供了契機,因此從政治、社會、文化等多個層面來看,明末時期特殊的歷史背景和文人心理狀態為青花山水畫的興起奠定了重要的文化基礎,這種山水文化的傾向性成為青花瓷繪發展的重要驅動力。總之,明末時期青花山水畫的興起既有特定的社會政治變革帶來的契機,也契合了當時文人士大夫逃避現實、寄托情懷的內在需求,是多重文化、心理因素疊加下的產物,這種文化因素的影響無疑是推動其發展的深層動因。
4結語
明末時期青花山水瓷繪的研究已取得了重要成果,為我們全面認識這一時期藝術發展的特點,把握其內在的歷史邏輯提供了新的視角。從政治社會背景、文人心理狀態、藝術發展規律等多方面來看,明末時期特殊的歷史環境為青花山水畫的興起創造了適宜的文化基礎,這種山水文化所蘊含的逸世遠離、心靈寄托的內在意義不僅成為文人士大夫的精神寄托,更是推動青花瓷繪發展的重要動力。通過對明末時期青花山水瓷繪的深入研究,我們不僅可以全面認識其獨特的風格特點,更能把握其內在的文化內涵,為進一步理解中國傳統陶瓷藝術的發展脈絡提供新的視角。
參考文獻
[1]萬明.明代青花瓷崛起的軌跡——從文明交融走向社會時尚[J].故宮博物院院刊,2008(6):22-42.
[2]蘇裕民.永登出土明代青花瓷器[J].文物,1994(1):94-95.
[3]楊振鑫.明末清初青花山水紋飾研究[D].南京:南京藝術學院,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