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8月14日,世界衛生組織(WHO)總干事譚德塞宣布,鑒于剛果(金)和越來越多其他非洲國家猴痘病例持續激增,猴痘疫情構成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這是繼2022年7月后,世衛組織再度拉響猴痘疫情的最高級別警報。
9月6日,非洲疾控中心主任讓·卡塞亞稱,今年以來非洲各國共報告猴痘疑似病例24851例,其中死亡病例643例。與此同時,部分亞洲和歐洲國家也報告了猴痘病例。在中國,也首次鑒定出猴痘病毒新譜系。猴痘疫情卷土重來,我們需要擔心嗎?
世衛組織的報告指出,今年發現的猴痘病例主要分布在非洲。促使世衛組織今年拉響最高級別警報的主要原因是,2023年9月在剛果(金)南基伍省的猴痘疫情中檢出了分支Ib病毒。2022—2023年全球暴發的猴痘疫情中,猴痘病例主要是分支IIb感染。
猴痘病毒分型為分支I型和分支II型,以I型為主,I型有兩個亞分支:Ia和Ib。相較分支II型,分支I型可導致較為嚴重的病情。在中非或剛果盆地出現的分支I型,全球病死率可達10.6%;在西非流行的分支II型導致的癥狀較輕,全球病死率約為0.22%。
根據非洲疾控中心的數據,今年在非洲14個國家發現了分支I型病例,其中,剛果(金)的病例數最多。今年以來,剛果(金)共報告猴痘疑似病例1.9萬余起,主要由分支Ib引起。剛果(金)正經歷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猴痘疫情,其中15歲以下兒童占病例數的60%。
今年,部分亞洲和歐洲國家也發現了猴痘病例。泰國、菲律賓、巴基斯坦都在8月報告了新的猴痘病例。日前,泰國公共衛生部召開新聞發布會,確認該國出現首例猴痘Ib變異株病例,這是世衛組織拉響警報后發現的全球第二例、亞洲首例猴痘Ib變異株病例。這名“零號病人”為一名66歲的歐洲男性。
菲律賓的病例感染了II型分支變種,患者是一名33歲的菲律賓男性,沒有旅行史。巴基斯坦今年報告的首例猴痘病例,感染了II型分支變種。在歐洲,今年在瑞典發現了一例Ib型猴痘感染病例,該病例有非洲旅行史,該國公共衛生局代理局長當地時間8月15日宣布確認。
過去,人們曾擔心猴痘病毒會演化出性傳播途徑外的普通途徑傳播,現在這一擔心已被證實。此次泰國發現的分支Ib病毒出現了與以往不同的傳播方式。
以前的猴痘病毒主要通過直接接觸或性接觸傳播,但此次發現的Ib型變異病毒還可以通過分泌物,如呼吸道飛沫等方式傳播。泰國衛生部門表示,現在,與患者有密切接觸的40多人正在接受觀察和監測,暫時沒有人出現相關癥狀。
8月28日,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院長盧洪洲等在《自然-通訊》上發表了一篇關于猴痘病毒的研究論文,詳細揭示了猴痘病毒分支IIb的演化軌跡和特征,并首次鑒定出全新的C.1.1譜系。
在中國,猴痘病毒的主要分型是分支II。前述研究中,中國的科研人員分析了從2023年以來在廣東確診的92例猴痘患者的基因組。這些猴痘感染者的全基因組測序分析表明,所有患者感染的猴痘病毒均屬分支IIb中的C.1譜系。C.1譜系又可細分為C.1和C.1.1兩個亞譜系。新發現的C.1.1譜系主要在歐洲和中國的部分地區流行。而且,C.1.1譜系中存在一種特定的基因突變,可能導致病毒毒力降低。
該研究分析稱,C.1.1譜系病毒的流行時間集中在2024年6月—10月。猴痘病毒在持續演化過程中積累了與毒力和表面抗原蛋白相關的突變,需特別關注致病性和傳播性的潛在變化。
該研究中,92例猴痘患者都是男性,中位年齡為30歲,56.5%的患者同時確診了艾滋病。流行病學調查表明,患者的95.7%存在男男性行為。患者全身多個部位均有皮膚病變,62.2%的患者有生殖器病變。
盧洪洲等人的研究中,深圳地區的猴痘病毒可能有3個不同來源地:韓國、日本和葡萄牙。全基因組系統演化分析顯示,猴痘病毒在深圳地區男男性行為人群中已建立了至少兩個穩定的傳播鏈。
進一步分析發現,2022年9月至2023年6月,C.1亞譜系主要流行于亞洲,分布于日本、韓國、印尼和中國。國內此次研究發現的深圳地區的猴痘病毒中有4例屬于C.1亞譜系,其余屬于C.1.1譜系。C.1.1譜系主要流行于葡萄牙和愛爾蘭以及國內深圳、北京、云南地區。
猴痘是一種人獸共患病,目前全球已知的人獸共患病有200種以上。猴痘由猴痘病毒引發,潛伏期為5—21天,感染者在前5天可能出現發熱、劇烈頭痛、淋巴腫大、肌肉疼痛和強烈氣喘等癥狀。隨后感染者可能出現皮疹,皮疹會從面部逐步擴散到身體其他部位,尤其是四肢,最后結痂脫落。
猴痘雖然在全球傳播,但其實是一種并不太嚴重的傳染病,也是一種自限性疾病。自限性疾病指疾病發生、發展到一定程度后可自動停止,患者通過自身機體免疫力,可以逐漸痊愈。在此過程中一般不需特殊治療或醫學手段干預,只需對癥治療。因此,國家衛健委從2023年9月20日起將猴痘納入《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規定的乙類傳染病進行管理,采取乙類傳染病的預防、控制措施。
防治猴痘,有多種方式。安全的性行為和避免與感染者親密接觸是有效的方式。世衛組織指出,猴痘治療的目標是治療皮疹、緩解疼痛和預防并發癥。早治療和支持性護理對于幫助控制癥狀和避免出現其他問題非常重要。
迄今為止,尚未有完全有效的猴痘抗病毒治療方法。但是,抗病毒藥物特考韋瑞有一定效果,這是一種小分子病毒抑制劑,對正痘病毒屬的病毒如天花病毒、猴痘病毒、牛痘病毒等都有較強的抑制活性,美國和歐洲已批準用于治療猴痘、天花和牛痘等疾病。
接種猴痘疫苗也有助于預防感染,適用于猴痘高危人群,這些人群包括存在暴露風險的衛生和醫護人員、與猴痘患者生活在同一家庭或相近社區的人、有多個性伴侶的人群。
2019 年,美國食品與藥物管理局批準了一種基于改良減毒痘苗病毒(即安卡拉牛痘病毒,MVA)的疫苗用于預防猴痘。這是一種兩劑疫苗,預防猴痘的有效性為85%。2024年9月9日,國藥集團中國生物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自主研發的MVA疫苗獲批臨床試驗,這是國內首款獲批臨床的猴痘疫苗。
現在,一項新的動物研究表明,美國疫苗巨頭莫德納公司正在研發的猴痘mRNA 疫苗比MVA疫苗能更有效控制感染猴痘獼猴的癥狀,縮短疾病持續時間。
研究人員對12只獼猴分別接種了MVA疫苗和mRNA疫苗,8周后將這些獼猴暴露于1979 年發現的致死性猴痘I分支型毒株,再觀察4周,另外有 6 只未接種疫苗的獼猴作為對照組暴露于同樣的毒株。結果顯示,所有接種了疫苗的動物都順利存活,對照組的 6 只動物中有5只死亡。
與對照組相比,兩種疫苗都降低了疾病嚴重程度,但接種mRNA疫苗的動物體重減輕幅度和病灶數量都更少:接種MVA疫苗的動物最多有 607個病灶,接種mRNA疫苗的動物最多有 54個病灶。此外,mRNA疫苗還將病癥持續時間縮短了10天以上,該組動物血液和咽拭子中的病毒載量也更低。
猴痘mRNA疫苗還顯示了抗病毒的廣譜性。接種mRNA疫苗動物的血清不僅能中和猴痘,還能中和牛痘、兔痘、駱駝痘和羊痘等病毒。不過,這只是動物研究,用于人之前,還需要進行I—III期人體臨床試驗,現在該疫苗的 I/II 期臨床試驗已經啟動。
9月6日,非洲疾控中心與世衛組織宣布啟動非洲大陸聯合應對猴痘疫情計劃。非洲疾控中心主任讓·卡塞亞稱,這項為期6個月的聯合應對計劃資金約為6億美元,將幫助非洲各國提高應對猴痘疫情的能力,并通過強化協作,為非洲各國提供運營和技術支持。
此前,首批9.91萬劑猴痘疫苗已于9月5日運抵剛果(金)首都金沙薩。剛果(金)政府表示,將盡快開展疫苗接種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