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房子是父母的心血,也是我們兒時的樂園;是父母風華正茂的曾經,也是我們回不去的過往……
——題記
看了繁花似錦的都市,總覺得自己的家鄉太過貧窮,上不得臺面。然而,隨著時間推移,逐漸改變了以往的看法。離家久了,開始變的十分的想念,那個遠離城市喧囂的老房子想想都會讓人心曠神怡。
曾經承載著我們童年歲月的老房子如今卻成了我們度假般的暫居地,每年回去一兩次,呆個四五天。這里雖是中國正北方最荒涼貧瘠的地方,但這里有田、有房、有生我養我的爹娘,永遠是我們心中最向往的地方。五畝多的菜園,可容納數輛卡車的大院落,兩居室的平房,超大的廂房、馬棚改造的車庫、豬舍、羊圈……這一切如果放在城市里,我們可是富甲一方的豪紳,但在這里全是靠勤勞和毅力才能換得。
每逢夏日,菜園子里放眼望去滿眼的生機盎然。黃瓜、南瓜、香瓜、西瓜競相生長;白菜、生菜、青菜、甜菜應有盡有;向日葵、油菜花、葫蘆花、豌豆花爭奇斗艷;茴香、香菜、大蔥、韭菜豐富了我們的味蕾;大片的馬鈴薯、玉米、蕎麥裝扮著我們的心田。在花開的季節招蜂引蝶、花香四溢。行走在筆直的田壟上,時而駐足欣賞,時而快速尋覓,好像這里有無窮無盡的寶藏,總能勾起我們的好奇心和饞蟲。上學時,進園子里拔個水蘿卜,隨便在褲子上或衣襟下一蹭,便迫不及待地吃起來,還帶著露水和泥土的清香,吃的那叫一個津津有味。放學歸來,第一時間跑進園子,摘根黃瓜,在水槽里用冷水一激,鮮香脆爽,是千金難買的美味。
還記得媽媽不管忙閑,只要種子下地就開始不斷的打理。春天翻土施肥,育苗倒栽;夏天打枝壓蔓,澆水除草;就連秋天農忙季節里都很少睡午覺,戴個回民一樣的小白帽在烈日下打理著一家人的“輔糧”家園,豐富著一家人的餐桌,也豐富著周圍鄰居們的伙食。而她那種勤勞質樸的品格更豐富了我們的精神世界。
那時候,我們姐弟五個的集體活動便是“推水車”。因為那時村里還沒有通電,沒法使用水泵。只能用這種古老的方式來解決灌溉的問題,講起來很多人都不會知道也沒見過這種古老的工具了。就像一個小型的磨盤一樣,下面連著水井,利用管道把水提上來。我們就是推著水車轉圈圈的“?!?,真是個不小的體力活。主要出力的還是哥哥姐姐們,而我就是個打醬油的角色,不高興了還往回拉。哥哥照屁股上給一腳,我便在他抬腳之時逃之夭夭,就聽見背后是一片罵罵咧咧的聲音。我回過頭來扮個鬼臉跑去菜地中獨自玩耍了。其實我也是很想干活的,就是在爸媽派我去的時候,會換來哥哥姐姐一句“靠屁吹火”我就沒了興趣,就想和他們唱唱反調,顯示我的“威風”,不讓他們再小看我,呵呵!
菜園呈“凹”字形,從南、西、北三面包圍著院子,園子的圍墻像各種墻“大雜燴”,這一段是石頭的、下一段是土坯的、再一段的土打墻、再有就是鐵絲圍欄……但不管是什么墻都是在飽經風霜中錚錚鐵骨般守衛著我們溫暖的家園。據說老爸在上世紀80年代剛建的時候都是土打墻,這么個大工程幾乎都是老爸一個人完成的,當時十里八鄉引起不小的轟動,人們紛紛稱贊老爸的毅力和能干。然而歷經寒來暑往、風侵雨蝕、沙埋雪壓、牲畜踐踏,很多段已經垮塌。幾乎每年都要修修補補,往往每到剛剛下過雨就看見老爸拎著鐵鍬就出去檢修園墻去了,挖著土拍拍打打,修修補補。沒有老爸這樣的勤快,也許園子早已不復存在。
園子的北西南三面各有一口井,據說北面和西面的井是當時取土蓋房的時候挖出水來,索性就再挖深一點做成水井。想想老爸當時年輕氣盛意氣風發的時候挖了多少土,做過多少土坯,付出了多少汗水。父親不僅給我們打造了溫暖舒適的家園,更用那種“土坯”般堅毅踏實的品格打造著我們的精神世界。
北面的園墻邊種了一排榆樹,早晚時分都會有大批的鳥兒聚集在此嘰嘰喳喳的唱歌,像是感謝老爸老媽給它們提供的這片歡聚的樂土。園子里也有鳥兒的食物,也是它們的樂園,在這里人與自然形成了天然和諧的交響樂,宛如一幅畫卷時常在我的夢境里重現。據說那些樹幾乎和園子同時誕生,當時種樹目的是給兒子蓋婚房當椽子用。可40多年過去了,當年的樹木已經成材,而兒子們都奔波在外,三個女兒也已經成家立業,誰還會回到這里?
老房子是父母的心血,也是我們兒時的樂園;是父母風華正茂的曾經,也是我們回不去的過往。我們雖身在他鄉但心中卻無限的向往和留戀。感謝上蒼,給了我們如此勤勞的父母,讓我們乃至子子孫孫都會銘記這份辛勞的過往;感謝上蒼,讓我們的父母在歷經艱難困苦的歲月之后終于可以放下擔子;感謝上蒼,給了父母健康的身體,能夠在兒孫滿堂時享受天倫之樂,愿這樣的時光慢些慢些吧。